布依族——臘月末,家家戶戶熏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米粑粑、花米、縫新衣、做手帕。臘月二十三,給竈神送麥芽糖等水果。請寫壹對,貼壹張門神和年畫。年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坐在火堆旁,先祭祀祖先的天地,然後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徹夜不眠。元旦壹大早,姑娘們就跑到河邊去打水。誰先挑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快樂的人,這也預示著壹個好年景。第壹天,家裏紮燈籠,晚上壹起點,掛在大門口。初壹過後,人們開始拜年。青年男女相約“觀看”,用歌聲表達愛意;或聚在壹起,在嗩吶、、、簫、銅鼓等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在壹些地區,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結束,正月三十是“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壹前兩天開始,初壹叫大年,初二叫小年。除夕夜,家家點燃壹根圓木,大家圍坐在壹起,聽老人講故事,熬到天亮。在節日期間,我們吃“紅曲魚”以象征財富,我們也吃大鍋菜,這被稱為組合菜。初三的時候舉辦了壹場“浪舞”,參與者多達萬人。此外,還有龍燈、舞獅、燈會、戲劇、武術等活動。
壯族——從正月三十到初二,三天。任何在外面工作的人必須在三十前回家。除夕夜,家家戶戶的壁爐上都會點上壹把火,徹夜不熄,這就是所謂的“迎火”。除夕夜,大家殺雞鴨,蒸豬肉,粉精肉,做叉燒。晚餐有八道菜,包括“水煮雞”和燉全雞。家家都要熬到半夜,放鞭炮,睡覺。在第壹個月的第壹天和第二天,所有的遊客都必須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的綠豆和半肥不瘦的肉混合醬制成。男女此時更多的是唱歌,或者打陀螺,跳舞,配球,演戲。除夕第壹天做壹整天的飯,以示來年豐收。這種米叫“宗巴”,有的有壹尺多長,五六斤重。我喜歡在節日期間舉行扔花袋活動。青年男女分成壹隊,兩隊之間的距離約為50米。劃壹條線,互擲。拋線或未能接住線的人將是失敗者。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進行壹場土戰,以顯示他們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初壹,舉行傳統的“破土塊”活動。他們用土塊作為“武器”,互相投擲。這壹天,年過六旬的老人也將奔赴山野的“戰場”大顯身手。
侗族人——大年初壹淩晨,從池塘裏撈出幾條又大又新鮮的鯉魚,炸、燒、燉後擺上餐桌,再加壹盤香噴噴的酸菜魚。整桌以魚為主。侗族人說,春節吃魚預示著新的壹年裏會有大量的魚,莊稼豐收,金錢和糧食過剩。春節期間,爬山比賽很受歡迎。誰先爬到山頂,誰就能從壹個女孩或壹個年輕人那裏得到壹份禮物。姑娘獻上自己繡的侗錦,小夥子獻上精美的竹盒竹帽。這個活動往往持續半個月。
仡佬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節。因為他們生活在壹個溫度較低的地方,植被直到三月和春天才開始發芽。在這個春耕即將忙碌的時候,大家會聚在壹起過年,祈求祖先和山神的保佑,讓壹切順利,莊稼豐收。又因為清明節往往在三月初左右,所以兩個節日是壹起度過的,所以把這壹天定為仡佬年,也就是春節。節日期間,年輕人舉行雞毛、毽子、花龍、彩蛋等活動,伴以歌舞,其樂融融。
哈薩克族——他們喜歡在春節期間開展“追女孩”活動。這種活動有趣又感人,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獨特方式。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射擊”比賽。初壹的早上,人們聚集在體育館裏。女孩們把她們的繡花錢包掛在竹竿頂上。射手打掛荷包的細線做神槍手,姑娘們賞神槍手壹碗甜米酒。姑娘們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如果壹個年輕人贏了,女孩會把水酒作為獎品送到他的嘴裏。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釀水酒,給長輩敬酒。
朝鮮人民——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種豐盛的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夜,全家人通宵不睡,玩gayageum,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