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麗水地區的奇異風俗

麗水地區的奇異風俗

端午節期間,麗水的節日習俗與全國其他地方基本相似,但又有區別。據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刊印的《溧水縣誌》卷十三《風俗》記載:“端午門插艾普,女為繭虎,與他處同。有龍舟戲,不要因舟而作。”令筆者不解的是,在閱讀各種版本的《溧水縣誌》和《楚國誌》時,都有“與他處相同”的簡要描述,卻沒有記載不尋常的。比如端午節的時候,麗水幾乎家家都要“吃卷餅”,而小孩子則愛“玩草”。

“麗水卷餅”是當地節日的特色食品。原料是面粉加水和少許鹽,用雙手不斷攪拌成稠、稀、有彈性的糊狀,然後放在鐵鍋上(麗水人叫“炒菜盤”)。烹飪時,操作者用手抓壹團面糊,有節奏地抓幾下,可以防止面糊掉落,增強面糊的韌性。操作者在鐵鍋上翻動面糊,也就是變成圓形的煎餅,由負責炭火的“副手”及時翻動,烤好的卷餅從鐵鍋中取出。烤出來的卷餅俗稱“卷餅皮”,薄如紙,圓如月,直徑約20厘米。

卷餅餡是老百姓常見的食物,如四季豆、豆芽、豆腐幹、泡皮、肉絲、煎雞蛋皮等。,加上油炸掛面或者油條。做餡的菜壹定要用火炒,不留湯。吃的時候大家可以夾各種菜做餡。喜歡大蒜的可以在卷餅的包裝紙上抹點蒜泥,喜歡辣醬的可以放在上面,然後卷成筒狀,就是吃的“卷餅”了。

麗水卷餅韌而不膩,老少皆宜,味道很好。特別是餡料中加入油炸掛面或油條,吃起來又香又脆,別有壹番風味。它確實是壹種受歡迎的食物。

回想起小時候的端午節,我還愛在家烤“松花卷餅”。那是壹種墨西哥卷餅皮,由塗有松花粉的小面團做成,然後磨成圓形薄餅。它的顏色是黃色的,吃起來特別香。當時很多農民都是自己給這種卷餅皮打上烙印,現在已經成了稀罕物了。

根據老人的傳說,卷餅最初是“絲餅”。和粽子壹樣,最初都是用絲綢包裹著扔進河裏給魚蝦吃,以免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個沒有記錄,所以無從考證。

以前只有端午節才有的麗水卷餅,現在已經成為麗水人四季調節口味的常年美食。與此同時,卷餅也流向了周邊地區,成為大眾普遍喜歡吃的主食之壹。前幾年,筆者以卷餅為主食,接待幾位回李探親訪友的臺灣同胞。大家都說好多年沒在老家吃過卷餅了。邊吃邊聊,都說麗水卷餅風味獨特,還說其他地方(包括臺灣省)端午節包餃子。為什麽麗水會在端午節烤卷餅吃卷餅?另壹位臺胞開玩笑說,如果有壹個對美食很有眼光的有錢人,可以精心包裝麗水卷餅,在各地開連鎖店,擴大媒體宣傳,然後就可以和麥當勞、漢堡壹較高下了。雖然這是餐桌上的玩笑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不是不可能,因為麗水卷餅確實是壹種風俗特殊、風味獨特的節日食品,飲食是隨著中華民族崛起的“軟文化”。

麗水端午節除了吃卷餅,還有“給湯”的習俗。所謂“湯”就是禮物。每年端午節,出嫁的女兒都會給父母送禮。除了禮包,禮物還包括壹刀豬肉、壹斤明福(墨魚)和壹斤豆腐皮。收到“湯”後,父母要回贈給女兒禮物,如李子、蒲扇(草扇或紙扇)、毛巾等。麗水民間有句諺語:“人生不枉生,壹年兩次。”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兒壹年要給父母送禮物兩次,壹次是春節,壹次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節。

此外,端午節前後,麗水孩子不僅要在大人的指示下用雄黃酒“畫臉”,還要在家裏的墻角上噴上雄黃酒,他們更喜歡去鄉下挑草莖,玩“鬥草”。

鬥草,又稱“鬥百草”,是壹種從古至今壹直在進行的民間遊戲。據考證,在南北朝梁宗谷《荊楚紀年》中,有“五月五日,四人攜手演百草,有鬥草戲”的描述。到了唐朝,鬥草非常盛行。比如劉洋的《隋唐演義》記載“安樂公主五日戰百草”;韓鶚《李年》記載“端午,築屋藏藥,鬥百草”;司馬圖《鼻煙詩話》雲:“明朝打草,剪鼻煙眉,該有多幸福”;白居易《看兒戲》詩說:“作塵又打草,日日樂。”可見“鬥草”劇在朝廷和民間已經大行其道。到了宋代,打草遊戲在民間變得更加普遍。範成大《春田園詩雜趣》說:“春枝落花,知兒孫爭草”;柳永《玉蘭慢清明》詩吟詠:“英英打草踏草,葉言賜之以請。”可見端午節流行的“打草遊戲”已經提前到了3月的清明節。到了清代,鬥草依然盛行。比如《紅樓夢》第六十二集,有壹場描寫香菱、芳官等五人在大觀園打草的戲。

但《紅樓夢》裏寫的“鬥草”是富貴人家炫耀才藝的高雅鬥草,而端午節在麗水流行的“鬥草”則是以草為玩具的“庸俗鬥草”。主要有三種玩法:壹是“拜拜”,二是“扯牛筋”,三是“接簽”。

“拜拜”是壹種叫做“菖蒲籽”的草作為野味。菖蒲籽,又名“破草”,在溧水山野隨處可見,高約壹尺,葉傘狀,中間有小花蕾,莖呈三角形長,根有鱗,有菖蒲香,故稱“菖蒲籽”。玩的時候先找壹片有菖蒲籽的草地,然後去掉上面的葉子和根莖,兩人壹組坐在地上,每人抱著壹個頭,壹邊掰壹邊背兒歌:兩個人坐在地上,掐草/掰,我不知道/妳在掰/掰,兩頭連/我在掰/掰,兩頭連/沒壞/運氣沒算好/拿草莖/換地盤/妳。看完之後,兩個人會互相拆臺。如果它們斷成兩邊有點連接的H形,那就是“寶貝”;如果中間只有N形的痕跡,那就是“生”。如果沒有聯系的痕跡,那就叫運氣不好,計算不當。兩人拍掌以示懲戒,然後再次分手。

“扯牛筋”又叫“壹般少年”。遊戲是用楊樹葉的葉柄或其他有彈性的草莖做玩具,兩人勾住草莖用力拉。被拉掉的是失敗者,“少年”或“失敗者”,勝利者是“將軍”。回想小時候,筆者和小夥伴們愛玩“扯牛筋”,經常去楊樹上找莖粗的老葉子,把葉子摘下來,留下莖互相拉扯打架。為了增加葉莖的韌性,往往需要加工制作,比如摻桐油減緩火上的炙烤,反復揉搓後浸泡在綠油燈裏,更有甚者在草莖上粘上幾根苧麻細絲,壹審會勝訴,但暴露時間長了,就會遭到大家的斥責,尤其是小朋友的同伴們有幾個“將軍”都珍藏在口袋裏,不輕易玩耍。壹旦被“假貨”撕掉

“拾”又叫“拾草梗”。參加者到田間采集許多又硬又韌的草莖,剪成約10 cm短的“棍”,從中挑選壹部分兩端削尖,染成紅色或其他顏色。這根棍子不僅是撿拾草梗的工具,還可以算作十根。玩這個遊戲,兩個或更多的人可以用“石頭、剪刀、布”或在壹張小紙上寫“壹、二、三、四”來“抽簽”設定順序。玩的時候,玩伴按照事先的規定簽好若幹塊,然後交給第壹個“接”的人。這個人用壹只手拉緊草稿,松開讓草莖散落在桌面或平地上,然後用手撿起來。對於那些重疊的草稿,用削尖染色的來接。采摘時,註意不要碰到其他草稿。如果有觸碰,就不能再摘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20歲過節的習俗也在不斷變化。例如,麗水的端午節習俗“艾普”仍然被繼承,而“婦女做繭和老虎”(錢包,香囊等。)早就消失了。用雄黃酒給孩子臉上塗色,噴雄黃辟邪,壹天下來喝雄黃酒,也很少見。女兒給父母“煲湯”的習俗壹直延續著,但其禮品卻與時俱進,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成為時尚,如保健品或高檔服裝。以草為玩具的“打草”遊戲,早已被五顏六色的現代玩具取代,在城鄉銷聲匿跡。風味獨特的麗水卷餅,從端午節的節日大餐,轉變為人們調節口味的美味佳肴,從麗水流傳到周邊地區,從家庭走向餐廳,成為節日聚餐、宴請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