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喀什古城景區介紹

喀什古城景區介紹

喀什古稱“喀什”,意為“玉石集中的地方”。從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到公元7世紀末的中唐,是西域36國之壹的古疏勒國的都城,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

8世紀初至唐中後期,疏勒的稱謂逐漸被“喀什”所取代。經過喀喇汗王朝、西遼契丹政權、察合臺汗國、東察合臺汗國、喀什王國、葉爾羌汗國和“霍加”政權的相繼統治,喀什道在清朝建立。喀什地處通往中亞、南亞,乃至西亞、歐洲的要道,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古絲綢之路的南北道路在此交匯,壹直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埠。中外商人在這裏匯聚,三教在這裏碰撞,四大文明在這裏匯聚,多種文化在這裏相得益彰。。

第壹,喀什古城

喀什老城區位於喀什市中心,是國家5A級旅遊區,也是新疆第壹座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不到喀什就不在新疆;少於古城,不算喀什。

喀什古城東、西、北、南各有入口。每天早上10:30,景區會在古城東門舉行盛大的開園儀式。維吾爾族女孩載歌載舞,用這種熱情傳統的方式歡迎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古代西域36國的龜茲、樓蘭、玉田都已成為歷史遺跡,只有古代的疏勒國在此生存繁衍。但如今的古城核心區並不在原來的歷史遺址內,而是在16世紀初葉爾羌汗國時期遷址後所建。

在占地3.6平方公裏的古城裏,有許多厚重的歷史、文化、建築和民俗。這裏的壹磚壹瓦都透露著歷史的氣息,每個角落都散落著時間的碎片。經過幾百年幾代人的建設,老城核心區現在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土樓之壹。老城區街巷縱橫,建築錯落有致,布局靈活,是中國唯壹壹個以伊斯蘭文化為特色的迷宮般的城市街區。

喀什古稱“喀什”,意為“玉石集中的地方”。從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到公元7世紀末的中唐,是西域36國之壹的古疏勒國的都城,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

二。艾提蓋爾清真寺

艾提格清真寺位於喀什市中心艾提格廣場西側,是壹座古老的伊斯蘭建築群,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宗教色彩。始建於1442,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是喀什古城的地標,是每個遊客必經之地。

整個建築群由禮拜堂、報告廳、門樓和附屬建築組成,占地面積近1.7萬平方米。是新疆乃至全國最大的清真寺。它不僅規模宏大,也是新疆穆斯林的“聚集地”,每天都有很多穆斯林前來朝拜。大禮拜結束後,尤其是宰牲節和箕子節期間,遊客們在寺廟外的廣場上摩肩接踵,穆斯林們隨著鼓樂歡快的節奏跳起了“薩瑪舞”盡情歡樂。

第三,百年老茶館

這座具有民族風情的二層小樓,凝聚了喀什幾代人的美好回憶。老茶館的每壹磚壹瓦都帶著時間的印記,老茶館的每壹磚壹瓦都帶著時間的印記。

老茶館裏沒有桌椅,只是沿墻壹個半米高的土炕上鋪了花紋地毯。維吾爾族老人盤腿坐在炕上,喝茶、吃饢、聊天,或在茶館裏撥弄多塔、熱瓦普,伴著琴聲唱幾句。喝茶的人壹邊品茶,壹邊享受,有興趣就加入進來。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也被這種歡樂的氛圍所感染。現在成了網絡名人裏的打卡地。來這裏的外地茶客並不是真的想喝茶,而是來這裏感受喀什當地的文化,親近當地人的生活,喝壹種感覺。

第四,盤碧城

盤察市,位於喀什市東南郊,又名埃斯克薩(破城)。它原是西域三十六國之壹疏勒的宮城,是喀什2100年建城史的見證。公元74-91年間,班超以此地為大本營,消滅匈奴勢力,最終完成了統壹西域的大業。

清乾隆年間,盤察城毀於戰火,乾隆後重建的盤察城墻也在新中國成立後被毀。65438年至0994年,喀什市人民政府在盤面城遺址上修建班超紀念公園,並以盤面城命名。有壹小段城墻遺址供遊客回想過去。

五、費翔墓

費翔墓,正式名稱為阿帕奇霍加墓,位於喀什市東北5公裏的郝漢村,占地30畝。它由五個部分組成:門樓,大小寺廟,教學大廳和主墓。是典型的伊斯蘭古墓建築群。

這座伊斯蘭教聖墓建於1640左右,墓中埋葬了明末清初喀什地區著名的“壹禪教”大師阿帕克霍加。因此,人們稱這座墓為“阿帕奇·霍加墓”。傳說葬在這裏的霍加後裔中,有壹個叫伊帕罕的女子,被送到乾隆後宮,取名榮飛。據傳說,這個女人有壹種奇怪的香味,所以人們叫她“費翔”,所以人們又把這個陵墓叫做“費翔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