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翠珍奶奶家門口有壹棵香梨樹,樹上掛滿了快成熟的小梨。譚奶奶告訴我們,每年她們都會在這梨樹下包粽子,過端午。此刻,只見譚奶奶壹家人在梨樹下圍坐壹圈,中間放上壹張圓桌,桌上擺滿了粽葉、糯米和紅棗。全家人其樂融融的邊包粽子邊嘮家常,只聞香梨樹下粽飄香。
“頭端午”(即農歷五月初五)是屈鄉人壹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樂平裏人會提早準備端午用品,如粽葉、做粑粑用的面團等。譚奶奶的老伴向立山,今年74歲了,他說:“每年端午節前壹天,我都會上山割粽葉,然後回家將粽葉泡水洗凈。老伴也會在家將糯米泡水,並發好面團。”
據悉,屈鄉人過端午有兩樣食物必不可少,壹個是屈原粽,壹個就是大粑粑,形似超大個的饅頭。相傳,大粑粑是屈原母親為其上學準備的午飯,蘊含了屈母深深愛子心,故而流傳至今。每年端午節,譚奶奶都會蒸上幾籠粽子和大粑粑,供全家人享用。
向立山老人還表示,端午節當天,他會在清晨4、5點時上山,采摘伴著露水的新鮮艾蒿。當女人們忙著包粽子、做粑粑時,向立山老人用自做的漿糊,將對聯貼在門上,然後再掛上紮成束的新鮮艾蒿。同時,由於艾蒿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老人還會用其泡水供家人洗澡。
據了解,在樂平裏村,過端午節時,家中老人會提前打電話邀請子女、孫兒回家過節。全家人團團圓圓在壹起吃粽子、大粑粑,喝著雄黃酒,在群山環繞中,桃梨樹下,***訴屈鄉人的端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