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
位於晉之西南,黃河以東,
自古以來以河東文明著稱,
上溯華夏始祖炎黃帝、堯舜禹,
下至先古聖賢柳宗元、司馬光,
人傑地靈,英雄輩出。
魯國有文聖孔子名垂千古,
而武聖關羽,
其故鄉河東解(hai)良,
—— 便是如今 山西運城。
攝影、撰文:趙樂源(SSSSwagger)
鹽之形
運城這方水土何以獲得如此奇特的能力,成為人傑地靈的寶地?除卻黃河如母親般帶來的風調雨順,可否想到, 再普通不過的鹽,卻是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
運城鹽湖,作為中國 最古老的鹽湖之壹 ,賦予這座城池獨特生命,“運城”之名,也是由 “鹽運之城” 而得之。
“蚩尤之血”
運城鹽池,亦稱鹽湖、銀湖。
南依中條山,北濱峨嵋嶺,
東靠安邑,西距解州,
東西長,南北狹,
周長約60公裏,
總面積132平方公裏。
運城鹽湖的誕生擁有造山運動與地殼變化的科學解釋;可當我親臨鹽池時, 其實更願意相信神話傳說 :鹽湖的絢麗盛景有神牛造池之說,也有麒麟送子之說。
最為生動詭誕的,就是“蚩尤之血”的說法,《夢溪筆談》中寫道:相傳黃帝與蚩尤大戰中原,蚩尤戰敗後,其身首分解於池,血水鹹腥,化為鹽鹵。
而如此鬼魅的傳說還有後續。相傳到了宋朝大中祥符年間(1008年-1016年),解州鹽池日漸幹涸,附近壹帶出現青面怪物為害百姓,時人認為種種怪像都是蚩尤復活作祟,便每日祈求關公伏魔降妖,不出幾日,鹽池之水也復湧如初。而神靈和鬼怪的故事,壹直在這片充滿魔力的湖泊之上續演。
“人間勝景古解池”
鹽有粗糲與細膩之分,鹽池也不止有粗曠荒蕪的壹面。運城鹽池有個更為高調的昵稱: “中國死海” ,而在我看來,它有生命,宛若大地的瞳孔,壹閉壹睜裏變換著顏色,為到訪者暗送迷幻秋波。
五味之中,鹹為首;而運城鹽池色彩與形狀的精準撞擊,宛若味蕾沖撞,讓到訪者享受了壹頓視覺上的饕餮大餐。古來人們無不為此景觀嘖嘖稱奇,贊嘆大自然的藝術手筆。
增棱雄跨海光樓,霽色橫空宿雨收。
條嶽翠屏拔地出,鹺池瓊液接天流。
琴彈虞跡薰風起,畚集姚渠爽氣浮。
此境已超人世外,不須截海覓瀛洲。
——(明)朱知鰲《鹽池》
亦或粼粼瀲灩,水光壹鏡,似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朦朧少女;亦或艷壓群芳,炙熱沸騰,似千裏走單騎的赤臉關雲長。陰陽相交,萬物生生不息。
“鹽開河東運”
運城依傍鹽湖,自古是全國的產鹽重地。 相傳舜帝當政時,人們已開始在鹽湖采鹽,經過日光曝曬,反復提煉,運城的鹽色白質純。在《本草綱目》中有“鹽品甚多,色類不同,以河東者為勝。彼人謂之種鹽,最為精好。” “柔肌膚、百病無不用之。”的記載。
在海鹽遠未普及的古代,解州之鹽早已聞名中原,西出秦隴,南過樊鄧,北極燕代,東逾周宋,被譽為 “國之大寶” ,鹽池為運城帶來豐稔歲收,被視作神靈所賦予。
鹽池帶來的富饒離不開兢兢業業的采鹽人,柳宗元在《晉問》中曾經形容墾畦引水曬鹽的情景:“溝塍畔畹,交錯輪群,若稼若圃,漁兮鱗鱗,邐彌紛屬,不知其根。”,可想而知當年采鹽盛況。
隨著時間流逝,技術飛升,在現代世界,鹽池更成為眾多化工原料的產地,為這座城池註入源源不斷生命力,與鹽池朝夕相處間,漸漸“天人合壹”,運城離不開錯落有致的鹽池,鹽池也早已離不開運城這座小城。
山西運城,
“可鹽可甜”,
鹽池註定齁鹹,
但生活是甜的。
購買2021《國家地理》中文日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