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成都平原的歷史與文化

成都平原的歷史與文化

自戰國以來,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引水引水工程和岷江水利工程後,在夏季雨季對岷江多水進行調節,將洪水均勻分流到整個成都平原。從此岷江成為壹條造福子孫後代的河流,使成都平原成為千裏之外的優良農業灌區。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譽。

川西平原在三國時期是蜀國的疆域,前後歷經60余年,以成都為都城。

五代十國時期的國家之壹,由孟知祥建立,定都成都(今四川)。全盛時期,疆域約為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陜西西南部和湖北西部。

是五代十國之壹的王建所建。

成都平原作為成都平原農耕文化的重要特征,意味著其內容和研究方法簡單樸素,是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簡單描述,不具備現代社會的科學理論和科學實驗方法。是當時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共識。壹種意識形態壹旦被大多數人普遍認同,就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和指導性。正因為如此,這種淳樸的農耕文化成為當時成都平原人民認識世界、解決問題的有力工具,廣泛應用於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尚處於農業社會的成都平原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公元前250年,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秦國建成。經過不斷的改擴建,土地利用率高達60%。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和油菜,產量高且穩定。它是中國著名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養豬水平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的養豬基地。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遊的四川省東部,四周是海拔2000-3000米的山地和高原,北有大巴山、米倉山和龍門山,西有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和大涼山,南有大婁山,東有巫山。四川盆地在構造和地貌上是壹個典型的盆地。自震旦紀以來壹直是壹個地殼相對穩定的大型坳陷區。晚三疊世印支運動期間,成為內陸湖盆,但範圍比今天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3000 ~ 4000米厚的紫色砂巖和頁巖,所以人們也稱之為“紅盆”或“紫盆”。中生代末期,四川運動使盆地外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凹陷,四川盆地輪廓基本形成,也造成盆地內部地層大規模變形。東部出現壹組NE向褶皺,稱為東部盆地褶皺帶。中間形成穹窿構造,稱為盆地中的穹窿帶;西部以沈降為特征,成為盆地沈降帶,從而奠定了今天盆地三大地貌區的基礎。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導致周邊山脈再次擡升,盆地再次下沈,成都下沈更深。同時,長江從巫山穿流而過,向東流去,完成了統壹的長江水系,將內流流域轉變為外流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