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高速公路的年代,雞西人為了生存,挑家鄉的土特產和外面的生活用品,來回要花很多天。為了在路上不餓,發明制作了這種不易腐爛的幹糧——焦油撻。
餡餅的制作非常有技巧。面團混合後,被放入面團擠壓機。面團用硬木做的面團錘攤開,然後在面團上堆上餡料。將攤好的面團沿圓周輕輕提起打成小褶,再收攏成小圓點,這樣餡料就全部包在裏面了。最後用面粉錘將餡料攤成薄餅,放在鐵鍋上用溫火慢烤。烤出來的蛋撻大小就像壹個小盤子,從裏到外全是油膩的汙漬。蛋撻的味道是隨餡料來的,各種口味都有。香氣撲鼻,口感飽滿。
隨著歷史的變遷,雞西焦油不再是外出謀生的幹糧,而是人們早餐喜愛的食物,也是招待遠道而來客人的美味。據說在北京舉辦的雞西美食文化節期間,雞西焦油很受北京朋友的歡迎。
每天早上,走進雞西的大街小巷,只要站得早,就會有這道主食。現在的撻餡種類繁多,豐富多彩。有香椿幹、豆腐、酸菜、豇豆、韭菜、蘿蔔絲幹、鮮茄子、老南瓜、青菜、莧菜、竹筍等。誇張的說,所有的蔬菜都可以用來做蛋撻,而且大部分都是女廚師。我看到他們手裏拿著錘子跳舞,三下五下兩下,做出了壹個厚薄均勻的蛋撻。大小和機器模具壹樣精致,皮薄都能看出裏面的餡。每做壹個,放在平底鐵鍋裏(少數店為了速度也用電餅鐺)現烤現賣。尤其是冬天,優雅的小攤會在炭爐上烤蛋撻。經過溫烤,餡料裏的油汁會隨著菜肴的香味出來,香味濃郁,味道鮮美。別看這種復雜的蛋撻,價格還是便宜的,3元到5元不等。早餐壹兩個蛋撻,壹碗粥或者壹杯豆漿,經濟實惠。
今年國慶回老家,去了壹家比較正宗的早點店,再次品嘗了久違的格子呢味道。那天早餐點了我最愛吃的兩種蛋撻:梅幹菜和蘿蔔絲。老板用兩把刀把每個蛋撻切開,分成四塊,壹塊顏色略顯棕色,裏面填滿了蘿蔔絲,另壹塊是黑色油漬,裏面填滿了梅子幹。我用筷子夾起壹塊西梅幹,咬了壹口。嗯,真好吃,我對自己說。不鹹不淡,很好吃。蘿蔔絲的餡同樣不錯,不油不膩,但也很好吃。
做蛋撻看起來簡單容易,但真的是個技術活,沒學過的人真的做不好。我做了壹些餡餅,不是這裏厚,就是那裏碎。厚薄不均,不好吃。後來請教了婆婆大人,掌握了壹些程序:做鍋巴的面團要麽硬,要麽不薄;如果太硬,鍋巴就不會鋪開;如果太薄,餡料容易斷;褶皺要小,否則貝殼上下厚薄不均,口感差。另外,烤蛋撻的時候,火候不能太大,否則,皮在焦裏沒烤熟,影響美觀。這裏的技術系數需要慢慢掌握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