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求企業戰略管理文獻綜述,不要網站,來篇文章就行~

求企業戰略管理文獻綜述,不要網站,來篇文章就行~

企業的營銷策略是什麽?

簡單來說就是三個圈的重疊。

第壹圈是企業的激情夢想,我們稱之為“我們想做的事情”。

這個不需要過多解釋。但在現實中,很多企業僅僅根據“自己想做什麽”來制定自己的戰略,這顯然過於草率。

第二圈是企業的先天基因,我們稱之為“能做”。

企業成長和個人成長是壹樣的。先天基因不同導致專長領域不同,發展方向當然也要不同。

潘長江不要堅持學打籃球,否則不容易成功,還容易被姚明踩倒受傷。

另壹方面,姚明不應該學跳水。別人在空中旋轉兩周半,三周,甚至“壹個月”都不難,而姚明旋轉壹周就可能擊中觀眾。

國內企業樂於“蜂擁”戰略,盲目照搬別人所謂的先進理論和成功經驗。

渠道壹為王,大家就想盡辦法建網絡,品牌壹為王,就想盡辦法打廣告,深度分銷壹提,就都搞市場下沈,搞得各家戰略趨同,大家的模式標準都亂了。最後只能擠在壹座木橋上打價格戰。

這是由於未能發揮自身的基因優勢。

第三圈是行業的發展趨勢,我們稱之為“可行”。

如果前兩個圈子是從企業內部,第三個圈子是從外部,考慮行業的方向和成長空間。

90年代中期,BP機廠商如日中天,但由於手機技術更新換代的影響,整個BP機行業最終消亡。其中只有少數成功轉型並存活下來。

也就是說,除了妳“想做的”和“能做的”,還要看未來的環境是否允許。

營銷策略要有前瞻性,要超前,這和人們炒股票、炒房產是壹樣的。當“傻瓜賺錢”的時候,妳會發現妳已經變成了壹個傻瓜。

總結壹下,營銷策略就是“妳想做什麽”、“妳能做什麽”、“妳能做什麽”這三個圈子的重疊部分。這部分很小,但這是企業真正需要的,我們稱之為“妳應該做的”。

那麽,如何找出企業應該怎麽做呢?

作者提出了四種解釋方式,並有權進行陳述。

首先,不要把戰術誤讀為戰略

戰略和戰術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能形成巨大的合力。

簡單來說,就是聚集R&D、生產、物流、營銷等部門的力量,在同壹時間、同壹空間打壹場轟轟烈烈的殲滅戰。

這可以用管理學中的“蘭徹斯特廣場原則”來表達。

蘭徹斯特廣場原則起源於二戰中飛行員戰術的運用。日本學者後來將其應用於市場營銷,美國的庫普曼教授和戴明博士將其發展成為商業競爭的戰略模型。

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戰場上有三個紅師和壹個黑師,每個師的戰鬥力基本相同。如果決戰,當然是紅方勝利,但問題是紅方把敵人都消滅了,還會剩下幾個師?

在這個問題上,營銷CEO們有著不同的直覺判斷。

有人說還是三師。這顯然是不對的。古語有雲,“殺敵壹萬,自損三千”。不可能壹無所有。

有人說只剩下兩個師了。這很可能是錯誤的。如果是3-1=2這樣簡單的問題,完全沒有討論的必要。

還有人說只剩下壹個師,這就更不對了。妳們三個打了其中壹個,最後死的比別人多,有點窩囊。

更可笑的是說有四個師。那肯定是降服對手,這屬於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的,更不用說討論了。

“蘭徹斯特廣場原則”表明,應該還有2.8個師。也就是說,紅方只損失了0.2個師,就把敵人全部消滅了。

換句話說,戰鬥力和部隊人數成平方關系。用3的平方減去1的平方得到8,8大約等於2.8的平方。

換句話說,如果紅方仍有三個師,黑方有六個師,紅方不僅可以壹次消滅敵人的六個師,而且即使不補充兵力,也可以有壹個半師以上。

這就是戰略的魅力。為什麽紅軍在第三、第四次反“圍剿”中各個擊破,擊退敵人10次?為什麽解放軍在淮海戰役中以60萬擊敗80萬,其中55萬人直接消滅了敵人?

“寧斷其壹指,不傷其十指”,是毛軍事思想中集中優勢兵力殲敵的成功體現。

制定營銷策略,必須了解“廣場原則”。當所有資源都集中在壹個方向時,收益會以平方的形式急劇增加。

現實中我們發現很多企業的營銷策略是發散的,無法整合。

從結構、產品、價格、渠道、促銷,4P沒有內在聯系,壹定要做好,但是沒有做好;

手段上,公關、廣告、推廣、終端、渠道各有想法,關聯度不夠高;

地域上,地區之間缺乏聯動,各地區各自為戰,經驗無法交流,團隊無法合作。

用《亮劍》中李雲龍的話說,壹個連接著壹個連上去送死,這叫“加油戰術”,是兵家大忌。

在《孫子兵法》壹文中,“知人者勝之”正是這個道理。

如果對戰略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戰術層面,無法形成戰略合力,那麽營銷的結果自然會讓人大吃壹驚。

第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這句話似乎沒有爭議,因為毛主席早就說過了。

但是很多人知道戰略來源於研究,卻不知道背後有兩層含義。壹是要有規範的研究部門,二是要有正確的研究方法。

毛主席為什麽打仗像神壹樣?壹個重要原因是背後有軍委三局。

軍委壹局葉劍英負責參謀和作戰;

曾希聖,第二軍委局,負責情報和信息;

軍委三局彭雪楓負責警衛聯絡。

沒有這三局,指揮官就是壹個人的軍隊。沒有耳目,勝利就沒有保障。

遵義會議後,紅軍遇到了川軍著名戰士郭勛祺。當時敵軍兩個精銳旅追擊。但由於第三軍委的缺席,我們誤判了敵人的實力。

紅軍上前試圖“蘭徹斯特”敵人,卻差點被敵人“蘭徹斯特”了。

關鍵時刻,朱先生親自到前線指揮,但即便如此,也未能殲滅敵人,形成不利的消耗戰。

所向披靡的戰鬥讓紅軍深深體會到三大軍委的可貴。

此後不久,在“北上”與“南下”之爭中,張分裂紅軍,率部南下,並秘密命令陳昌浩扣留其他紅軍成員。

毛主席當機立斷,連夜北上脫險。脫險後第壹句話就是問軍委三局有沒有跟上,這足以證明戰略部門對於決策者來說是不可替代的。

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企業對戰略研究部門還缺乏深入的了解。

壹些中小企業主喜歡“根據企業家的直覺”做事,他們在市場上看到的,他們在宴會上聽朋友說的,他們已經總結出了他們的戰略思想。

企業上了規模之後就不行了。壹個人怎樣才能成為專家,知道所有的戰術細節?

和研究方法同樣重要。

經常看到企業開討論會,老板總是願意先“拋磚引玉”。“妳覺得這個問題怎麽樣?我想是的……”

這種會議基本沒有必要,因為壹旦老板先發言,會上就會出現兩種人。

壹個人就是找不到拍馬屁的機會。沒機會給老板送禮,就利用給老板送禮的觀點來兜圈子,進行“業務拍馬”。

老板指鹿為馬,會盡力配合,說鹿的角和馬的耳朵是壹回事。

還有壹個人認為老板“無敵無敵”,真心崇拜領導。既然老板考慮到了,就不用他操心了。

我們發現,領導在討論會上壹定要最後發言,多聽少說,先聽後講,學習基本的研究方法,才能得到真正的結論。防止那壹批人專寵老板,強化企業的錯誤決策。。

第三,不懂戰術就談不上戰略。

對戰術的無知會導致最嚴重的判斷扭曲,戰略的制定肯定會出錯。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

當時紅軍的最高軍事決策者是國際聯合生產顧問李德。由於對前線戰術的不了解,李德照搬了所謂的國外先進理論,制定了以“堡壘戰”和“短時間突擊”為主的防禦戰略,希望“禦敵於國門之外”。

但這種策略顯然沒有考慮到紅軍的特點,缺乏戰術上的支持。

在“堡壘戰”方面,紅軍沒有重炮,沒有鋼筋混凝土。用木樁和沙袋構築的“半永久性工事”,只能被動挨打,敵人幾發重炮就能炸掉我們壹個營;

在“短時間突擊”方面,紅軍中仍有不少人使用“漢陽造”——清朝張之洞時期的淘汰產品,而對手多為美式裝備,所以在沖到敵人陣地之前就已經全部犧牲。

當時負責堅守廣昌南門的彭將軍跳起來大罵其母,指出這種策略是“不痛不癢賣田心”的害群之馬,很好理解。

相反,毛主席在制定戰略時會充分考慮配合什麽樣的戰術,是否符合紅軍的戰術特點,使戰略不再是“空中樓閣”。

飛越瀘定橋就是這樣壹個成功的案例。

當時紅軍長征來到大渡河畔的安順場,前有大河阻隔,後有部隊逼近。渡船上只有三兩條船,顯然不急。

危急時刻,紅軍作出戰略轉移計劃,攻占瀘定橋上遊。

但是,從安順場到瀘定橋有320裏,山路好到三月八十阿利日,兩天壹夜很難到。

毛主席轉戰南北,經歷過前線,深知戰略離不開戰術配合。采取以下措施:

壹是派出進攻最猛的隊伍,楊成武的紅四團;

第二,給他們全軍最好的輕武器;

第三,派出大量宣傳隊,宣傳和鼓舞沿途行軍的士氣;

第四,做好思想工作,解除後顧之憂。“指揮官不要害怕隊伍會跑掉。他們中的壹半會成功。我和朱先生做妳們的接待隊,保證不丟壹兵壹卒。”

正是各種戰術保障,使紅軍最終獲得了戰略轉機。

如果是李德,毛主席的評價是“靠著不準確的地圖,連士兵打起仗來都要吃飯睡覺”,戰略上最關鍵的壹仗也打不成功,中國近代史恐怕要改寫了。

不懂戰術就不能輕言戰略,這是壹個基本原則,但現實中往往被企業忽視。

沒有實際的營銷經驗,妳還敢制定營銷策略,這就像沒當過廚師就寫菜譜壹樣。誰敢吃壹噸鹽的白菜?

當戰略結果不盡如人意時,決策者總是在下屬的執行中尋找原因,卻很少檢討自己在戰略制定上的不足。

細節決定成敗。表面上看,實施細節只是下屬的事,但決策者知道細節嗎?是否包含在戰略制定的思維過程中?

要知道,任何壹種戰略都必須由可行的戰術組成。

第四,不是可能但可能性最大。

企業的營銷策略是講未來的。既然是預測,那麽從理論上來說,任何策略都有成功的可能。

經常看到這種論調,有人說“難道我的想法就沒有實現的可能嗎?”

這是不對的。因為戰略不是可能,而是最大的可能。

通常我們會遇到三種情況:

如果有a,就會引入B,我們稱之為“必然事件”,即大概率事件;

A有可能產生B,但也有可能得不到,兩者的可能性都是50%,屬於“或然事件”;

a可能得不到B,稱為“偶然事件”,即小概率事件。

策略只能追求大概率事件,不能小概率冒險。

舉個例子。

三國時期,曹操決定征服北方的吳恒。

在開戰之前,大多數顧問都反對,認為這是不吉利的。

曹操擠過人群,終於歷盡艱辛取得勝利。

謀士們被這嚇壞了。剛開始他們不出兵了,但也沒想到會贏。我們回來不是很好嗎?

沒想到曹操回來後,卻獎勵了反對遠征的謀士。到現在,他的話被翻譯成“我在這次探險中死裏逃生。雖然我贏了,但是太冒險了。如果我總是這樣做事,我遲早會完蛋的。”

這可以看做是曹操奉行小概率策略的體現。

無獨有偶,我們在生活中也能看到這樣的例子。

歷史上“竹林七賢”中最年輕的王戎,小時候和夥伴玩耍時發現了壹棵李子樹。

李子又大又圓,大家都去摘的時候只有他不去。

他覺得李子勝在路邊沒人管他壹定很苦。孩子們嘗了不得不佩服他。這就是苦李在路邊這個典故的由來。

王戎是壹個聰明的男孩,但他的聰明首先表現在他清醒地認識到別人並不比我笨。

既然別人都不傻,為什麽沒人挑?結論自然是有人試過,但是太苦了,所以大部分李子都保存下來了。這個邏輯並不復雜。

當然也可能有意外。比如李子,以前不熟,在王戎相遇時恰好熟了,所以不敢嘗試的人就成了傻子。

現在要麽是因為道德增強,人們不願意拿公物,要麽是因為上面噴了太多農藥,沒人敢吃。

然而,在當時,這些都是小概率事件,所以王戎不摘是正確的,因為最有可能的是李子是苦的。

企業戰略的制定也是同樣的問題。

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戰略不能保證企業100%的成功,但壹定是追求最大概率事件。

不能因為小概率事件的存在,就孤註壹擲。

這是因為企業在營銷策略上的投入,往往不止於“要不要去爬壹棵李子樹?”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在制定策略時不應該心存僥幸,更不應該翻來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