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中國古代十大禮儀

中國古代十大禮儀

1,周八珍

《周代八寶》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宴席菜單,記載於周立天宮《八寶待用》。

周八珍是春考、春木、豚骨罐頭、豬肉罐頭、撩、煮、腌、澆等八種菜肴的總稱。

其中,炮豚是先把小豬烤熟,再煎熟,放在水裏燉;大炮以同樣的方式制造,但是用羔羊肉代替海豚肉。

春烤是米飯蒸熟後再用肉醬蒸。春木用同樣的方法,但黃米。

肝脂是將狗肝切絲,用油網包裹,油炸而成。煮的是牛肉塊。

小牛肉裏脊切成薄片,用葡萄酒和酰基(xi)腌制後食用。道真就是搗牛、羊、狗、鹿、豬肉等。用石臼把它們放在壹起煮。

周吃的八寶,選料考究,制作復雜。他們不僅有烘焙的技能,還采用了各種技術,如幹燥,腌制,烹飪和生食加工。尤其是五味的合理運用和多環節加工,體現了當時高度發達的烹飪水平,其做法壹直延續至今。

2.明路宴會

鄉村飲酒儀式是中國歷史上最流行、持續時間最長的儀式飲酒活動。

明路宴,作為鄉村飲酒儀式的壹種形式,是古代地方官員為祝賀考試及格的學生或提高人民而舉行的“鄉村飲酒”宴會。

《鹿鳴》出自《詩經·瀟雅》中的壹首音樂歌曲,全書共三章。三章第壹句是“余渺·鹿鳴,野蘋果”;“呦呦鹿鳴,野菜之歌”;“呦呦,秦在野外。”

這意味著當壹只鹿發現美味的食物時,它不會忘記它的夥伴。就像螞蟻壹樣,它會發出“余渺”的叫聲來招呼它的同伴壹起吃飯。古人認為這是壹種美德,於是皇帝設宴招待大臣,地方官員設宴招待同僚、地方舉人、地方士紳,以博取士子之心,彰顯李習安下士的古風。

宴會期間,妳必須先演奏鹿鳴之歌,然後讀鹿鳴之歌來活躍氣氛和考驗妳的才能。這是唐代王波參加滕王閣宴會的遺物。

古人認為音樂歌曲是“用於客宴,使君臣和睦”,有佳肴而不忘其伴,說明這是君子之風。據說,春秋時期,孫被晉國聘為大臣,晉悼公設宴招待客人,席間唱了《鹿鳴三章》。然而,這種盛宴只在富裕地區流行,在貧困地區卻不流行。民國以後就消失了。

3.孔子宴

孔府宴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官宴,居中國之首,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宴會的高度政治性,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最高的烹飪水平。

孔子宴主要是孔子家為接待貴客、祝賀就任,以及生日節日、婚喪嫁娶、生日時專門制作的宴席。宴席遵循君、臣、子的等級,規格不同。它是專門為接待貴賓、任命騎士、陣亡將士紀念日、生日、婚喪嫁娶而準備的高級宴會,經過數百年的不斷發展和豐富,逐漸形成了壹套獨具特色的家宴。

至今在山東曲阜街頭還能看到,但好吃不好吃就不好說了。

4.唐代曲江宴

在所有的宴席中,唐代的曲江宴最為輕松豪放。

曲江宴是唐代考試中的秀才,在榜後於曲江閣大宴,故又稱曲江會。

《唐新文士》的正式發行日期就在唐代三大節日之壹的上巳節前。這種宴席活動,皇帝親自參與,宴席也是皇帝“欽點”的。

席間,皇帝、王公大臣、宴會賓客在曲江邊觀天觀水,品嘗皇家宴會的美味佳肴。後來曲江宴發展到多種方式,以至於成為全民參與的盛會。像今天的廟會,各種各樣的宴席都有不同的味道。

其中,上思節的宴席和新士的宴席最為隆重,在歷史上影響最深。

那時候中考是人生四大喜事之壹,自然要慶祝壹下。慶典的形式是曲江會議,也就是曲江宴。因為宴席往往在海關審查後舉行,所以也叫“閉關宴”。

同時,由於宴席的地點壹般設在興園曲江岸邊的亭子裏,所以又叫“興園宴”,逐漸演變成詩人吟詩的“詩會”。

曲江宴,根據古代“曲水流動以表哀悼”的習俗,將酒杯放在流動的水中,罰誰先飲,誰先寫詩,詩被大家品評,稱為“曲江流動飲”。到了唐僖宗,我還在曲江宴設了“櫻桃宴”,慶祝新科進士及其。

曲江宴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野餐活動,從唐中宗神龍時期到黃巢起義軍進入長安的唐僖宗幹甫時期,歷時170余年。

但是,再也不會有大唐現在這樣的盛世機會了。

5、唐朝燒烤。

邵偉宴是唐代長安流行的壹種特殊宴會。

所謂“燒烤宴”,是指新官上任的秀才或升官的官員,為招待前來祝賀的親戚、同事而舉辦的宴會。

據《馮仕文吉劍》記載,讀書人剛登基或做官時,他的朋友通遼會來祝賀,主人會準備豐盛的酒席和歌舞招待他。在唐代,這種宴席活動統稱為燒尾,宴席也叫“燒尾宴”。

這個看似奇怪的名字有三個來源:

老虎變成人,壹定要燒尾巴;第二,羊進入新的羊群,要燒舊尾巴,才能被接納;第三,嶽龍門,鯉魚壹條,尾巴被天火燒了才能變成真龍。

五代時,顧濤的《清路易》壹書記載了唐代最著名的燒烤。

6、元代賽馬宴

騙馬宴是蒙古族人以整牛或整羊為食的壹種特殊的慶功宴。騙馬,蒙古語指已脫毛的整只動物,指牛羊牲畜宰殺後,用熱水脫毛,去內臟,烤或煮。

賽馬宴始於元代。這種將整只牛羊分開食用的古雅民俗,從諾延邴正勛爵發展成為壹種奢華的宮廷宴會。後來宮廷賽馬宴基本消失了,烤全牛也已經失傳了。

後來恢復的烤全牛烤全羊,和當時的賽馬宴不是壹回事。

這種盛大的宴會,表現了蒙古王公重視軍事裝備、服飾和裝飾、宴飲的習俗,比宋帝的壽宴更為華麗。他們三天沒喝醉了。食客穿的禮服都是工匠獨斷專行,每年由皇帝頒賜。它們每天都在變,顏色也壹樣。菜以羊為主,用了很多酒。

在這種大宴上,皇帝往往會給大臣們賞賜,這對得到的人來說是莫大的榮譽。有時我們也會在宴會上討論軍事。

這壹活動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因此,它是古典宴會的壹個特例。

7、袁枚的私家宴配園菜。

午門綏遠菜、山東孔府宴、北京譚家菜成為中國三大名宴。其實綏遠菜嚴格意義上不能算官宴,只能說是私房菜。

綏遠菜得名於清代才子袁枚的《綏遠食單》。這是袁老先生憑著對美食的強烈熱愛,走訪名廚,結合自己獨特的理解和看法,整理出來的壹套美食體系。因為經常在家請客,後來被稱為“隨園菜”。

袁老師的陪園不僅僅是壹個花園,更是壹個烹飪材料的基地。據說“除了鮮肉和豆腐,什麽都準備好了。”

搭配田園蔬菜從山珍海味到稀飯米飯,選材都是嚴格按照要求。選什麽肉好吃,用什麽雞,要什麽筍,買誰的火腿好,都有要求,絕對不會將就。這壹點在他老人家的文章裏記載的很清楚。

因此,袁枚也被稱為“食聖”。

8.滿漢全席

要說中國古代十大名宴,不能不說有壹個滿清宴!

滿漢全席,顧名思義,是清朝的宮廷盛宴。既有宮廷菜肴的特點,又有地方風味的精髓;突出滿漢全席的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鍋幾乎是必不可少的菜肴,同時又展現了漢族烹飪的特色,烤、煎、炸、烤兼備,真是中華飲食文化的瑰寶和最高境界。

滿漢全席最初是滿漢人民在清朝宮廷舉行的宴會。壹般來說,滿漢全席至少有108種菜肴,其中南方54種,北方54種,三天吃壹次。滿漢全席菜肴鹹中帶甜,用料考究,用料廣泛,用料精細,佳肴包羅萬象。

滿漢全席後來發展成為相聲灌溉的保留劇目和經典教材,流傳甚廣。現在很多地方都在努力恢復“滿漢全席”,但魚龍混雜,大多只是概念和噱頭。很多傳統名菜已經不能吃了,也不允許吃了。

比如:蒸熊掌,想想就疼。

9.壹千次宴會

千宴也是清朝皇宮中的盛大宴會之壹。

千宴始於康熙,盛於乾隆。這是清代最大的皇家宴會,用餐人數最多。它在清朝舉行了四次。

此宴因康熙首次舉辦千人盛宴而得名,席間康熙帝贈詩《千宴》。酒席的目的是踐行孝道,搭建親情交流平臺,營造節日氣氛,加強鄰裏和家庭的友好關系。

康熙五十二年(1713),農歷三月,康熙皇帝葉璇迎來六十大壽。他在長春園舉行了第壹次盛大的宴會,招待從世界各地來到首都慶祝生日的老人。

65歲以上的老人,無論官民,第壹次可以準時參加北京陽春園的聚宴。當時參加宴會的有壹千多人,都是老年人,各行各業的人。從舉辦這個盛大的宴會開始,到處都流行對老人的尊敬和愛戴。康熙年間千宴的盛況給年輕的李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繼位後,也以祖父為榜樣,舉行了兩千次宴會。

現在滅絕了,還時髦,主要是60歲以上的老人太多了。

10,最後壹次正式宴會:譚家菜

在中國名宴史上,譚家菜與孔府宴、綏遠菜齊名。

《譚家菜》是由晚清官僚譚宗遜及其家族創作的。

1874年(同治十三年),廣東南海縣人譚宗遜與兩個科舉狀元(第二名)中壹甲入京師國子監為官。住西四羊胡同,後督四川,後在江南任副主考。

譚宗鈞壹生喜愛美食,對朋友熱情好客。他經常在家裏制作精美的西方園林藏品,親自監制菜肴,用鞭炮蒸鳳凰。從此,中國歷史上唯壹由翰林創造的“菜”誕生了。

他和他的兒子特意用壹大筆錢從京城請來了名廚,博取他們的廚藝,把粵菜和京菜結合起來,自成壹派。

現在各地的譚福菜很多,徒弟帶徒弟,很多餐廳都以譚福菜命名。但是北京酒店壹直認為自己做的譚府菜是正宗的,所以過去壹直在打很多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