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規的建立上,教師首先應該從長期的“指揮官”寶座上走下來,從根深蒂固的“教學尊嚴”中走出來,而不是面無表情地“發布聖旨”,應該給孩子壹個平等、公平、合理的教育環境。平時我把對孩子的要求放在壹個平等和諧的環境裏,提出來和他們討論。比如在解決孩子上課扔玩具的問題時,我沒有機械地問孩子,而是融入情境引導孩子討論。首先,我對孩子們說:“今天早上老師進教室的時候有哭聲。老師到處找,發現好多椅子在哭。”椅子寶寶為什麽會哭?"“它們掉在地板上了,”壹個孩子回答道。"因為我們沒整理整齊,所以亂七八糟”“因為沒靠墻回家”,大家七嘴八舌地聊著。這時候,沒放好椅子的小朋友尷尬的低下了頭。這時,老師指著墻邊的椅子問孩子們:“為什麽這些椅子回家都在哭?”“是孩子們疊得不整齊,”壹個孩子馬上回答。然後我問,“我們如何幫助這些椅子?“把它們疊起來,”孩子們異口同聲地說。從此以後,每次活動結束後,孩子們都能自覺疊好椅子。再比如個別孩子飯後不愛漱口的習慣。我拿了兩個白瓷盤子,壹個盛著清水,另壹個是空的。飯後,我讓每個孩子往空盤子裏吐壹口漱口水,讓孩子覺得很新鮮。飯後,每個孩子都開心地吐了壹口漱口水。全班吃完後,我邀請孩子們聚在壹起,觀察比較兩個盤子裏的水有什麽不同。這樣直觀的讓孩子知道了飯後漱口和不漱口的區別,既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又擺脫了個別孩子不愛飯後漱口的習慣。通過這種方式,充分調動了幼兒的自主性,幼兒園的常規教育由傳統的“要求幼兒做什麽”轉變為幼兒自主的“我該做什麽”。
第二,發揮孩子自我管理的優勢,讓孩子參與班級生活的常規管理。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壹天的生活》中明確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規,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引導幼兒學會自我管理”。結合大綱中提出的“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並針對我班孩子的實際情況,我們采取了“以強補弱,雙向互補”的原則,將班裏的孩子結對,兩人壹組輪流值班,負責協助老師管理班級的常規活動,如督促孩子認真洗手、排隊喝水、整理東西等。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逐漸發現,在學生值日的這壹天,值日學生不僅要控制自己,還要督促同伴遵守規則。比如在培養孩子良好的如廁習慣時,我們讓值日生看管,檢查孩子是否擁擠,是否正確洗手,是否關水龍頭。飯後,為了培養孩子主動漱口的習慣,我們讓值日生檢查孩子有沒有漱口,提醒沒有漱口的孩子及時漱口,並讓孩子彎腰把杯子輕輕放下。壹些孩子的不良習慣在值日生的引導和監督下得到改善,良好的習慣也逐漸形成。管理班級的日常活動已經成為值日生的壹種習慣。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養成了自覺的常規行為,極大地促進了班級工作的順利開展。其獨特的優勢如下:
1為孩子提供了鍛煉自己的機會,充分發揮了孩子認真負責的態度,改變了孩子在班級管理中的角色。
2.對於管理者——值日生來說,既提高了孩子的服務意識和監督意識,也樹立了孩子的自信心。對於壹些性格內向,成績差的孩子,可以給他們提供主動與人交流的機會,樹立他們在班級群體中的自信心。
第三,以身作則,用老師的良好行為暗示孩子。
在孩子心中,老師既像母親又像老師,享有壹定的權威,是孩子崇拜的偶像。壹般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老師說的,老師做的,在孩子心裏都是對的。所以老師壹定要非常註重自身的修養,嚴格要求自己,在各方面給孩子做好榜樣。以大方的外表、文明的語言、穩重的舉止、親切的態度、嚴謹的行為,形成壹種無聲的、無形的教育動力去影響、啟迪孩子,最終達到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目的。比如我讓孩子壹次用兩只小手輕輕握住壹把小椅子,但總有很多孩子習慣慢慢拉椅子。椅子和地板碰撞發出很大的聲音,完全不符合“輕輕”的要求。我強調了很多次,效果不是很好。我利用了幼兒時期特殊的模仿能力。先是上了壹節課(教他們讀兒歌,“我會搬壹把小椅子,雙手放在胸前,放在對方身上。又整齊又好看。”)教學時,增加動作讓孩子學習。人們常說,孩子是老師的壹面鏡子。有什麽樣的老師,就會有什麽樣的孩子。老師們的壹言壹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慢慢的,孩子每次搬椅子,都是邊讀童謠邊有意識的搬椅子。要求孩子做什麽,老師先做,要求孩子不要做什麽,老師壹定不要先做。再比如:在培養孩子良好睡眠習慣的過程中,老師要求孩子進入宿舍後保持安靜,大部分孩子都能做到。但老師往往忽略了他們也在宿舍,老師之間大聲交談,破壞了孩子入睡的安靜氛圍。孩子心裏難免會有疑惑,“老師為什麽可以大聲說話?”孩子會覺得可以遵守也可以不遵守,逐漸忽略,以後再培養也影響不大。老師要求孩子說話輕聲細語,但為了省事,進行遠程指揮,往往會扯著嗓子打“長途電話”。因為在教室裏大聲指揮,孩子也學會了大聲說話,大聲指揮別人。如果老師每次都能溫柔的走到需要引導的孩子面前,溫柔的說,孩子就會走到妳面前,溫柔的告訴妳,而不是坐在座位上大聲的告訴妳。如果要求孩子安靜地睡覺,老師應該從輕處理。他們不應該遠遠地喊“睡覺吧,別說話了”,更不應該坐在壹起聊天。要求孩子洗手時節約用水,這樣老師就不能開著水龍頭打肥皂;要培養孩子聽別人說話的習慣,老師要認真聽孩子的發言。作為老師,要時刻註意自己的言行,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第四,讓孩子在音樂中建立套路。
眾所周知,角落活動或者自由行活動中老師最煩的就是安排事情。如何讓孩子快速安排事情,安靜快速的集中註意力評論?我們開始使用音樂的方法,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體就是這樣實施的。在活動的最後,我們將播放孩子們熟悉的音樂。聽到這段音樂後,孩子會立刻開始整理,集中註意力(註意:音樂的節奏最好強壹點),聽到音樂後,孩子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大喊大叫,減輕了老師的負擔,提高了自我服務的意識。當孩子從事體育活動、餐後活動和午睡後,我們都使用輕柔的音樂(如搖籃曲、輕音樂等。),孩子聽到後也會自覺休息。
第五,用餐前故事促進孩子的飲食習慣。
如何讓孩子安靜、快速、幹凈地吃飯,也是老師經常遇到的問題。我們班的孩子吃飯前在這些方面做的不是很好,但是現在的孩子通過吃飯前講小故事的方法,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每頓飯前,我們會根據昨天的飯菜或者當天的菜譜,編壹個相關的故事。當然也有要求。這種方式可以促進孩子用餐的質量。比如,為了培養孩子珍惜食物,老師給孩子講“公雞和漏嘴”的故事,然後組織孩子討論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啟發孩子珍惜食物。在故事教育後的餐中,扔食物的行為明顯減少。為了加強教育效果,教師有時會組織幼兒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進行表演,讓幼兒在遊戲的模仿實踐中學習和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品質。
第六,善於發現,多給孩子正面引導。
作為老師,要善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和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只要老師表揚壹個孩子,其他孩子就會模仿這個孩子的行為。所以老師要守口如瓶,及時發現和表揚孩子中的好行為。舉個例子,上學期有個叫李明希的孩子加入了我教的班級,他剛入園的時候,我發現他什麽活動都不想參加,也不主動和別人說話。他壹說話就臉紅,聲音很輕,各方面能力差。他每天都來幼兒園哭,但我還是找到了他的閃光點。他有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午睡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強。我壹遍又壹遍地表揚他。在我的誇獎下,他變得越來越有能力,上課認真,說話積極,笑容越來越多。看到別人的東西掉了,他會主動撿起來,上課聽到鋼琴聲後,會主動收拾戶外活動的材料。同時,同齡人的影響對孩子的發展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善於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把握教育的時機,讓孩子向孩子學習,讓孩子教孩子。在常規教育中,教師也要從正面引導孩子,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及時鼓勵和肯定孩子正確的、良好的行為,日積月累鞏固下來,形成良好的習慣。再比如:我們每次擦嘴或者擦手的時候,總會有壹些孩子不能按照要求自覺的整理毛巾,但是我們又壹次發現婷婷自覺的把其他孩子的毛巾疊的整整齊齊。我們稱贊婷婷的舉動,並鼓勵其他孩子也這樣做。孩子很喜歡模仿,也特別鼓勵,所以逐漸想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為了培養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解決壹些孩子不願意洗手的壞習慣,老師用相機給已經養成洗手習慣的孩子拍照,然後在班級的小紅園裏展出。同時,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給孩子看兩張圖片,壹張是臟臟的小手,壹張是幹凈的小手,然後組織孩子討論:“妳喜歡哪只小手?為什麽?”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可以說出臟手上有細菌,吃到肚子裏會生病的道理。在此基礎上,老師進壹步指導孩子學習如何洗手。每次洗完手,我都會背兒歌:“好寶貝,洗完手,先把袖子卷起來,然後搓小手,搓手,搓背,搖三搖,最後把手指擦幹。”這樣,孩子們可以通過童謠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洗手的要領,也知道洗手時不應該玩水。孩子洗手時,老師及時在課堂上表揚,讓孩子逐漸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好習慣。
七、學習討論班級常規,獨立遵守,逐步形成獨立的管理模式。
進入中大班後,孩子的個性更加鮮明,行為意識明顯。因此,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班級管理理念,倡導自主管理模式。比如馬賽克區域,小朋友總是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收拾的時候壹筐筐的玩具被倒出來放好。對此,有些老師總是喜歡壹遍又壹遍地說:“把玩具放在壹起”、“把籃子放壹邊”、“把雪花放在玩具籃子裏”,但孩子聽完就忘了,總是記不住。最後老師認真反思:為什麽我總是告訴孩子怎麽做,為什麽孩子不能建立自己的套路?所以,利用飯後的壹段對話,讓孩子討論如何快樂地玩耍,在馬賽克區域有壹定的順序。孩子們自發的聚在壹起展開討論,然後每組拿出壹個孩子向全班介紹自己組制定的套路,最後每組的孩子互相提問糾正,壹套孩子自己制定的活動區套路就建立起來了。在活動區以後的活動中,孩子們不僅自覺遵守套路,而且互相監督,讓套路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很多套路都是孩子制定的,比如喝水要註意什麽,戶外活動怎麽做,上完廁所為什麽要洗手等等。,真正讓孩子在有限但相對自由有序的環境中快樂發展。再比如:老師讓孩子四人壹組做小組活動,結果兩組孩子都遇到了問題,壹組有五個人,而另壹組只有三個人。五人組沒人想去另壹組,於是三人組的壹個孩子跟老師說:“老師,我們組只有三個孩子,他們不想來。”了解情況後,老師只是和藹地對兩組孩子說:“這個問題妳自己能解決,老師相信妳能解決。”最後,兩組孩子經過討論,決定五人壹組和三人壹組做集體活動。沒有老師的幹預和幫助,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八、對小紅花的鑒定將具體化。
評價小紅花很受孩子的歡迎,因為評價的結果是孩子表現的直接展示,也是評價孩子的標準之壹。我們經常在正規教育中開展各種評比活動。比如“壹周壹星”、“習慣養成好娃娃”、“十大幹凈寶寶”。在培養孩子飲食習慣的時候,我們也想了壹些辦法,開展了“先進餐桌”和“十大吃貨寶寶”的評選活動。每天最先吃完飯的孩子,從1到10在黑板上記下自己的名字。前十個吃完的孩子就是當天的十大吃貨寶寶。飯後,老師表揚鼓勵先吃完的孩子。除了單項獎,我們還分組評定速度和衛生。在每組中,我們給孩子們分發了壹條毛巾來擦桌子。孩子吃臟了,互相提醒收拾。第壹個同時吃飯和打掃衛生的小組可以獲得壹面流動的紅旗。這群拿到流動紅旗的孩子,晚上可以得到壹朵紅花。這種做法比較好。小孩子都很珍惜。最先吃完的孩子總是拿著毛巾催促自己組裏的孩子快吃快吃。這裏養成了衛生習慣,孩子的集體榮譽感也增強了。
九、共同教育家園
孩子壹天只有三分之壹的時間在幼兒園度過,剩下的時間將在家裏度過。孩子完全依靠幼兒園教育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家長會上,我向家長詳細介紹了孩子的日常,並要求家長在每本家庭手冊中反饋孩子的家庭情況,以便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個學期即將結束。我發現我班的孩子,自我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有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學會自己疊被子和衣服,和同齡人互相幫助,增加友誼。家與家之間要建立定期的雙向溝通,在隨時交流信息和意見的基礎上充分了解孩子的發展情況,從而達成教育共識,提高班級管理質量。
總之,班級常規管理是壹門學問,是壹項非常細致且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班級的日常管理是否到位,直接反映了班級的整體面貌,也關系到各項活動的開展和質量。所以,做好班級常規管理,需要教師開動腦筋,動腦子,隨時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方法。班級常規工作始終貫穿於孩子們的日常活動中,他們善於觀察和積累經驗,與老師密切配合,使班級常規管理更加突出。而且孩子的作息規律和良好習慣的培養不是壹日之功,也不是壹天半形成的。常規培養要循序漸進,從點點滴滴做起。所以在任何活動中,我們都是先註意要求,讓孩子明確規則。知道什麽時候什麽情況下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逐漸形成正確的行為,並在反復練習中得到強化,進而逐漸養成良好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