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粿源自泉港壹帶,是當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壹道家常點心。浮粿選用最新鮮的海蠣、瘦肉、米粒、包菜、胡蘿蔔、以及姜泥和蒜泥和當地特有的地瓜粉等為原料,調制成稠稀適中的浮粿團,用五角模具定型,將浮粿團放到鍋中炸至幾分鐘,顏色誘人且香氣撲鼻的浮粿就誕生了。出鍋後的浮粿外酥裏嫩,入口香氣四溢,鮮味十足。食用時蘸點醬醋,更為香嫩可口。
實際上浮粿在泉港有三種風味,第壹種為硬式浮粿,主要流行於後龍鎮、南埔鎮和峰尾鎮;第二種為軟式浮粿,流行於山腰鎮和前黃鎮;第三種為新式浮粿,主要是惠安、仙遊等地借鑒和改良浮粿的制作工藝,以便討好當地口味。
硬式浮粿和軟式浮粿的區別在於對地瓜粉的運用,前者通常地瓜粉更為粘稠,在炸制過程中,油炸時間相比軟式浮粿略久壹些,成品呈現稍微焦(但沒有焦味)。硬式浮粿以肖厝漁人碼頭和上西村大隊部對面的老店最為正宗。軟式浮粿則相對較軟,壹般需要用筷子夾起才能食用,以原山腰農行下的老店為正宗(已搬走),以新民街的浮粿為正宗。
傳統吃浮粿的方法是拿箬葉或者蒲葵葉包裹浮粿食用,食用時,浮粿的油香味和果葉的新鮮香氣混雜壹起,實為勞動人民的壹大喜愛。建國後,隨著浮粿消費的劇增,通常以報紙來包裹浮粿,不過不太衛生。
實際上不管是軟式還是硬式浮粿,最傳統最正宗的做法是:必須用羊油來炸制。不過已經沒有店家做羊油浮粿了。
食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