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誰知道福州有什麽節日?

誰知道福州有什麽節日?

節日

春節

正月初壹稱為“春節”,俗稱“過年”。清晨,家家戶戶燃放煙花慶祝新年。祭祖之後,晚輩給長輩拜年。早餐1碗炒菜(多為芥菜)全家壹起吃,寓意明確吉祥。飯後,城市居民經常去親戚朋友或鄰居家互相祝賀春節。農村人經常去祠堂搞新兵。男生可以獲得1雙丁糕,女生只寫生日和名字。男的不挑水,女的不洗衣服,不打針。

初二到十五(不含初三或初四)每天上午繼續走親訪友,下午壹般不拜年。

第三天(有些地方是第四天),只有去年長輩去世的親友才會給死者拜年;下午,每個人都吃新年酒。解放後,拜年的習俗仍然保留,但人們在問候長輩時不再下跪。

立春

基本上和全國壹樣,但是到了清朝,民眾和政府都很重視。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準備壹張紅色紙條迎接春節,貼在大廳的中間墻上。當春天到來時,他們會爆炸,點燃蠟燭,燒香,為天地祈禱。政府必須要求窮人或乞丐裝扮成春官,坐在轎子裏,然後帶著泥牛(塗著泥的紙牛)在城內外遊行,然後在南門郊區的田地裏舉行春耕儀式。

元宵夜宵

家家燈火通明,掛著燈籠,賞著燈籠,玩著燈籠,家家吃餃子;男女老少更願意出門看花燈。

清明節

人們上山掃墓,用土塊把紙錢放在墳頂上,俗稱“呼青”或“掛紙”,緬懷先人。也有許多年輕男女在這壹天邀請他們的伴侶去郊區郊遊。

夏初

在這壹天,人們必須吃肉,這被稱為“支持夏天”。據說長夏吃肉不覺得累,也不會“怕夏”“瘦夏”。這壹天還有稱體重的民俗。

吳京節

俗稱“節”“節”。在這壹天,每個家庭大廳前都掛著鐘馗(民間傳說),大門兩側掛著艾葉和菖蒲,孩子們在胸前掛著“香囊”和“蛋卷”,指甲上塗著鳳仙花。早上只吃糯米綜,饅頭之類的。中午在室內焚燒艾葉驅蚊,在墻壁、墻角、水缸、壇罐上灑滿雄黃酒,防止蜈蚣、蠍子、蛇受到傷害。有條件的當地人可以觀看龍舟比賽。下午或晚上,全家人聚在壹起喝酒。

六月六號

俗稱“品味新的壹天”郊區農村的早熟早稻已經收割。這壹天,農民殺雞買肉陪餐,品嘗自己辛辛苦苦收獲的新谷,稱為“嘗新”。凡是有家譜的人,都會在這壹天拿出來曬曬,稱為“開譜”。如果妳家裏有書,妳會在這壹天拿出來曬曬。家庭主婦們喜歡在這壹天翻各種衣服。據說它們可以避免被昆蟲吃掉。

七夕節

傳說這壹夜是牛郎織女壹年壹次相會的好時機。在過去,女孩們在這個夜晚的月光下用紅色絲線繡針,大家都稱她們為“聰明的女孩”。

鬼節

俗稱“七月半”,又稱“鬼節”。人們燒紙錢祭拜神靈以紀念他們死去的家人。

中秋節

中午家家辦酒席,有吃鴨肉、煮米線的習慣;晚上,全家人聚在壹起吃蛋糕,賞月。少年喜歡用碎瓦堆砌瓦塔,稱為“瓦燈”,在塔內燒柴。瓦塔燒紅時,在上面撒上鹽或煤油,瞬間火花四濺,閃閃發光,把觀眾擋在外面,直到夜幕降臨,這就是所謂的“燒塔”或“燒瓦”

燈光。"

重陽節

又稱“重陽節”。這壹天,人們喜歡爬山賞菊或放風箏,並在這壹天蒸糯米釀酒,這意味著“甜蜜和漫長”。這是老年人的活動日。

度過下壹年。

家家戶戶辦酒席,豪飲,也叫“伢子(當地方言,意為孩子)年”。在舊社會,凡是在這壹天被老板請去吃飯的,都暗示來年不錄用。所有住在父母家的女人都應該在第二年後回到丈夫家。

除夕

它被稱為“新年”。這是壹個傳統的盛大節日。家家打掃大門,貼春聯,貼門神圖,貼吉祥小紅箋。有人在門後放兩根甘蔗,寓意人生如甘蔗壹樣高,越吃越甜。同時點蠟燭,焚香,爆音敬天地,先祭祖。晚上,全家人會吃壹頓葡萄酒大餐。飯後給未成年人壹個“壓歲錢”,通宵達旦,這叫“守歲”。午夜時分,門被砰地關上,稱之為“金融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