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順德是壹個河網交錯、水鄉特色濃郁的地方,早在明朝初年,順德、南海壹帶就因地勢低窪,農民因地制宜將低窪地挖深為塘,把泥土堆於四周成基。池塘養魚,基上栽果,形成所謂“果基魚塘”;也有的基上栽桑,成為“桑基魚塘”。到清朝初期,順德、南海等地興起“廢稻樹桑”、“廢田築塘”的熱潮。到清代中葉,已形成壹個以順德龍山、龍江和南海九江等鄉為中心的專業化桑蠶區及桑基魚塘區。可以說,桑基魚塘就是以順德、南海壹帶為發源地的。
“桑基”(堤狀)和“魚塘”是並聯起來生產的,兩者起相互促進作用,形成壹個統壹體。桑樹通過光合作用生產出大量桑葉,桑葉用來養蠶,桑樹的雕落物和蠶沙(即蠶屎)落到魚塘,經過魚塘內微生物的腐解與魚類的采食為魚所利用。魚的排泄物和其他殘余有機物與汙泥經過分解又可作為桑樹的肥料返回桑基。從而完成比較理想的循環過程。
這是壹個良性循環,符合生態發展規律。在這個人工生態系統中,桑是這個系統的“火車頭”,桑茂則蠶壯,蠶壯則魚肥,魚肥則泥好,泥好則桑茂,使環境與生物,生物與生物之間達到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
至今,順德仍保存著優良的嶺南水鄉生態,但隨著區域的發展及農業水平、優質水產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桑基魚塘已逐漸退出本地的歷史舞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