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在吃的方面,中國人與西方人差異最大。西方人是不太註重吃,不太註重萊肴的形式及味道。首先講究的是營養搭配,其次再是味道。而中國人大註重萊肴的形式及味道,首先講究的是色香味型,其次再是營養搭配。中國人“民以食為天”將吃放在最首要和最高位置。而西方人恰恰是將性放在首要位置,與中國人“飽曖生y欲”的觀念是相悖的。林語堂先生受過中西方文化的嚴格教育,對西方人在看待吃的方便有過精辟論述:
英國人不鄭重其事地對待飲食,而把它看作壹件隨隨便便的事情……英語中原本沒有cu1s1Ne(烹飪)壹詞,他們只有cookiNg(燒煮);他們原本沒有恰當的詞浯去稱呼chef(廚師)而是直截了當地稱之為cooK(夥夫);他們原本也不說Menu(菜肴)只是稱之為d1shes(盤裝萊);他們原本也沒有壹個詞語可以用來稱呼gourmet(美食家),就不客氣地用童謠裏的話稱之為Greedy Gut(貪吃的肚子)
中國人在吃的方面興趣十分廣泛,攝取的食物包羅萬象,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水中遊的,所有動物都能搬到餐桌上。八十年代四川破獲了壹起獵殺大熊貓的案件,當公安幹警神迅地趕到嫌犯家中時,他鍋裏正清燉著大熊貓肉,這鍋肉可能是世界上最貴的肉。中國的滿漢全席,要吃三天三夜才能享用完,在西方人眼裏如壹幹零壹夜的阿拉伯神話。中國人就連治病的中藥材也端到席桌上,被稱之為藥膳。西方人在吃的方面,缺乏中國人的開拓精神,他們謹小慎微地對待每壹樣食物。相傳蕃茄從阿拉伯傳到西方時,沒人敢食用,後來壹膽大者冒險試吃壹顆,旁人見他食用後壹天壹夜安全無恙,才開始小心翼翼接納它。西方人食物的種類單調,最中意的不外乎就牛肉、雞、魚。他們甚至很少吃河魚,我估計他們是怕刺,或者為了保護生態環境。
在歐洲很少看見有人在湖泊和河流中垂釣,喜歡垂釣的人大都是去海裏垂釣。西方人也很少吃豬肉,妳打開西餐菜譜,很少看見豬肉類的萊肴。西方人不吃動物的內臟,歐***體在十幾年前就明文規定:任何動物內臟不得制成食品向人出售。法國肥鵝肝這道令美食家垂涎三尺的佳肴可能是個例外。西方人壹般也不吃動物的皮,他們認為動物的皮含膽固醇高。我國在向國外出口凍雞,同時也在進口雞腳,雞腳除了皮便是骨頭,西方人不吃,便低價賣給我們,我們稱雞腳為鳳爪。宋美齡活了壹百零三歲才去世,她生前最喜愛啃鳳爪·
中餐與西餐從形式上講,中餐是合餐制,西餐是分餐制。從內容上講,中餐的原料包羅萬象、物盡其用;西餐的原料屈指可數,食不厭精。從味形上講,中餐油膩、鹽多味重;西餐清淡、偏甜味輕。孰優孰劣?難分伯仲。中餐有幾幹年的歷史沈澱做依托,西餐有完善的科學理論為依據。現在中餐經過改良逐步進入西方飲食圈,而西餐通過文化做先鋒將其原汁原味帶入到中國。中西方的飲食文化正在互補和相互滲透,在全世界任何壹個國家都有中餐的存在,因為全世界任何壹個國家都有華人的存在。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人們過生日都要吃具有典型西方飲食文化標誌的生日蛋糕和吹蠟燭,因為西方文化早已滲透到了我們各個角落。
西餐的分餐制能充分體現人們個性化和尊重人的選擇權力,妳想吃什麽、想喝什麽?各取所需自由選擇。而中餐的合餐制,常常是長官和長者說了算,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點萊點壹大瓶飲料,妳不吃也得吃。妳很少有自己的選擇權,只能隨大流,中國的家長制和長官意識無處不在。
西餐的萊肴品種雖然簡單,但餐具卻很復雜。比較正規的壹餐西餐吃下來,僅是大小刀、叉、匙的數量大概與菜肴的數量相當。不象中餐,即便是國宴也不外乎壹雙筷子、壹根湯匙。中國人的筷子代替了西餐具的刀、叉的功能,而且更靈活方便。楊振寧博士說:中國人發明筷子是對世界做出的另壹大貢獻,筷子是人手指的延伸,使用筷子使人手指靈話、思維敏捷。
方人身材高大,除了種族和遺傳因素外,另壹個重原因是他們每天攝取的牛奶的數量遠遠超過中國人。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有兩點很重要:第壹是遺傳,第二是變異。遺傳是先天的,而變異則可通過後天來進行。
日本人過去平均身高遠遠低於中國人,在上個世紀,他們在學西方工業文明的同時也學西方生活文明,在全日本啟動牛奶工程,讓每個日本兒童增加牛奶的攝入量。這壹招早己見效,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己在逐年增高。在歐洲平均身高應數荷蘭人最高,而荷蘭人喝牛奶恰恰是最多的,他們幾乎就將牛奶當水喝,因為他們有,他們國家盛產就是牛奶和郁金香。中國人牛奶的攝入量壹直是很低的,不僅身高受到影響,而年老後彎腰駝背者多,骨質疏松癥多,應運而生骨科醫院多,制藥廠生產鈣片多,這樣形成年少時不喝牛奶,年老後來吃鈣片的惡性循環,妳看哈藥六廠的鈣中鈣的廣告是那麽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就知廠家賣鈣片賣歡了。
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是那幾個放牧多的藏、維、蒙地區,他們由於喝牛奶多身材都比較高大,而且彎腰駝背者少,骨質疏松癥少,骨折也少,骨科醫生也少。前幾天我與壹位從澳大利亞回來的朋友聊天,他說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全市只有三名骨科醫生,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而在成都從事骨科的醫務人員至少在幹人以上。
中西方婦女在懷孕期間和產後的飲食習慣也是大相徑庭的。中國的婦女在懷孕的最初兩、三個月裏,由於生理上的特殊反應,常常反胃嘔吐,故進食較少,甚至厭食。恰恰這三個月是胎兒發肓的關鍵時期,是胎兒長大腦的時期,營養壹定要充足。而後的七個月,大腦基本形成,只要正常進食,註意營養搭配就行了。
中國的婦女大多數在這個時期,由於生理反應減弱,便開始狼吞虎咽超量、超限進食,個個長得如相撲運動似的。這樣對胎兒發育不利,因為妳那相撲運動員體形,走路都喘粗氣,怎能去運動?而西方的婦女在這個時侯要堅持運動,甚至跑步、遊泳。這樣對胎兒發育有利,也利於分娩,在西方剖腹產很少,而在中國剖腹產的比例越來越大,究其原因便是在懷孕期間不註意飲食的度量問題,絕少運動所至,這也為產後恢復體形帶來諸多麻煩。
現在壹些婦女開始註意這個問題了,特別是影視明星更註重自己的體形,前幾天,我在網上看見王菲懷孕的照片,如果不說她懷孕還真看不出端倪來。
中國婦女在產後坐月子,不僅每天要包著頭、穿著襪子捂在被子裏,不能看書、看電視、洗頭、洗澡、不能見陽光、不能吹風地在家裏坐整整三十天甚至四十天,而且還要超量地吃耮糟荷包蛋、燉豬蹄、墨魚燉雞。這是中國幾幹年的傳統和風俗習慣,誰也不願去違背。西方婦女沒有坐月子壹說,幾天後便到處走動,該幹啥就幹啥,也不必每天吃荷包蛋和喝油膩的雞湯,她們個個並沒有落下月子裏的病,這是身體素質的問題?還是習慣所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