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羅斯時代,俄羅斯是歐洲主要的谷物出口國之壹。然而,由於上世紀30年代推行農業集體化和消滅“富農”的政策對農業生產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蘇聯在糧食方面已經無法自給自足。蘇聯在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時完成了農業集體化。集體農場是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通過集體農機站所屬的拖拉機、汽車和聯合收割機進行機械化播種和耕作。
蘇聯解體不僅僅是壹個經濟問題,還有深刻的政治根源。
該黨政治局的成員屬於該國的特權階層。他們享受特殊的醫療,可以去專門的商店購買從西方進口的免稅低價奢侈品,住國家提供的公寓和別墅,有專門的車隊,路中間有專門的快速通道,還有專門的狩獵林區和療養海灘。他們的孩子可以輕松入黨,進入國際關系學院等名牌大學,在外交部、外貿部、駐外使館找到最好的工作。這壹階層還包括軍隊、кгб領導人和參與共和國的主要官員。下等階層是廠長、銀行經理、地方領導、黨支部書記。他們控制著商品的分配和地方特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時代是最低的。這也和當時蘇聯的國內外形勢有關。赫魯曉夫時代,蘇聯和美國展開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和平競爭,人民生活開始改善。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黨”和“全民國家”的概念。國內的政治鬥爭不再涉及普通民眾,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房租很便宜,壹個月才幾個盧布,包括暖氣,電話,水。很多人可以去黑海度假,或者拿政府補貼去療養院療養。這是蘇聯模式中福利國家的概念。雖然賣的消費品不多,但是價格都比較低。但與北歐福利國家不同,蘇聯的福利政策並沒有堅實的經濟基礎作為其財政保障,從而造成了後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經濟困境。蘇聯的憲法為就業提供了保障,所以人們覺得不用上班。貪汙、盜竊和侵占國家財產的現象非常普遍,賄賂現象普遍,生產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後半期被稱為蘇聯的“停滯期”和“僵化期”。這些都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為蘇聯解體埋下了禍根。
列寧的政策被稱為新經濟政策。1918年,俄國的布爾什維克正與白俄羅斯激烈爭奪政權。由於戰時資源的極度短缺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新生的紅色政權的封鎖,列寧頒布實施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對超出農民定額的糧食實行強制征用。鑒於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成功經驗,戰後蘇俄決定采用這壹制度,嚴重挫傷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甚至在壹些地方引發了騷亂。因此,蘇俄引入了更靈活的新經濟政策來取代戰時共產主義。包括:
取消余糧征收政策,實行實物稅。
停止配給制,允許商品銷售。
放寬貿易限制,鼓勵外資企業投資,資本和技術被引入俄羅斯。
用沒收的辦法制止資本主義改造,用租賃和租界的辦法讓個體私營經濟在壹定範圍內存在。
列寧解釋說:“我們還沒有進入社會主義階段”。這意味著俄羅斯仍然是壹個初級農業國,工業化基礎非常薄弱,仍然不符合全面社會主義的條件。
余糧征收政策取消後,農民不再擔心余糧被無償征收,加上半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他們的工作積極性空前高漲,糧食產量大大增加,超過了革命前的水平。在農業快速發展的時候,國有重工業由於政策的缺失,仍然進展緩慢。為了增加產業的收入,工廠開始提高工業產品的銷售價格,由此導致的制造產品成本的增加迫使農民生產更多的農產品來購買消費品。再者,農產品大幅下跌,工業品價格大幅上漲,被稱為工農業產品剪刀差,但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蘇俄的工業化。
新經濟政策成功地恢復了第壹次世界大戰和俄羅斯國內革命戰爭造成的社會和經濟破壞。到1928年,俄羅斯的工農業產品產量成功恢復到戰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