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說起年畫,我想大家都知道吧。年畫與鞭炮、春聯和祝福壹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新年不可或缺的象征。在中國,年畫是新年的象征,不貼就不是新年。在漫長的歲月中,隨著節日習俗的演變,形成了中國民間特有的象征性裝飾藝術,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自然崇拜觀念和神靈信仰。
年畫是中國畫的壹種,起源於古代的“門畫”,起源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它是中國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也是中國農村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的美好希望。
年畫的稱謂經歷了壹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宋代稱紙畫,明代稱畫糊,清代稱畫、畫、衛畫。歷史上第壹次真正出現年畫,是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李光廷的《鄉下解彜》:“然而掃完屋,如《順孝圖》、《莊稼》,小孩子讀壹讀,解壹解,也未嘗不是壹件壞事。”“年畫”壹詞從此出現在正文中。
年畫正式形成於北宋時期。當時,繁榮的商業和手工業、日益成熟的雕版印刷和豐富的民間拜年活動為年畫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南宋的木版年畫更加豐富。
元代是年畫的低谷期,大部分是宋代同類年畫的延續。這時候出現了壹種叫《九九冷浮雕圖》的月份牌畫,被後人沿用。
到了明代,小說和戲曲插圖的繁榮極大地促進了年畫的發展,短版拱花技術的發明使年畫的印刷更加豐富多彩。
明代中葉以後,隨著商業手工業的進壹步發展和雕版印刷中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木版年畫發展迅速,出現了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等著名年畫。
清代是年畫的全盛時期。康、甘時期國富民安的社會形勢為年畫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俗小說的流行為大量年畫作坊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到清末民初,年畫的農村市場受到很大沖擊,傳統年畫逐漸衰落。
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出現了以民間年畫形式表現革命內容的年畫。在戰爭的艱苦歲月裏,他們鼓舞了軍民的士氣,打擊了敵人。
1949之後,很多專業畫家加入了年畫的創作團隊。他們打破了舊年畫的壹些固定程序,大膽借鑒其他繪畫的表現手法,年畫煥然壹新。
年畫是中國古代的吉祥圖像,題材包羅萬象。它們堪稱民間生活百科全書,大致可分為神仙與吉祥物、世俗生活、娃娃與美人、故事與傳說四大類。在漫長的歷史中,年畫逐漸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和明顯的地方特色,如天津楊柳青、河南開封朱仙鎮、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楊家埠、山東高密、四川綿竹、河北武強、陜西鳳翔、廣東佛山、山西臨汾平陽、福建漳州、湖南邵陽灘頭木版年畫等。,都是久負盛名,各有優勢。其中,樸素的四川綿竹年畫繼承了唐宋時期的線描、設色技法傳統,從而形成了明亮、艷麗、古樸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
綿竹年畫又稱綿竹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木版年畫的壹種。它得名於四川省綿竹市,是竹和紙的故鄉。它流行於西南地區,是人民群眾用智慧澆灌的民間藝術之花,是歷史的浪濤和風沙沖刷下來的燦爛文化積澱。與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並稱“中國四大年畫”,被譽為“四川三寶”、“綿竹三絕”。
綿竹人把人們生活和心靈的憧憬演繹成了壹個輝煌的藝術奇跡!壹度有“山河爭貨,商賈日夜坐圖”之勢。據《綿竹縣誌》卷九《工業誌序》記載:“竹、木是綿竹西北林的主要產品...竹紙之益,不足以萬人,故印為書,作桃符,畫為彩神亭,點綴年景。”可見綿竹自古就有竹紙生產,民間木刻印刷繪畫發達,早在宋代就誕生了木刻年畫。綿竹年畫伴隨著古老的農耕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發展逐漸形成。
綿竹年畫,發源於北宋,盛於明代,盛於清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註入了新的內容和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宋代,由於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綿竹木版年畫得到了發展。清代中葉,四川城鄉普遍修建會館時,聘請綿竹畫家、雕塑家雕塑造像、畫梁畫壁,使青年畫家的藝術在實踐中得到發展。綿竹縣誌記載:“販商自陜西、甘肅、雲南、貴州而來,銀裝素裹,來城易地作畫,後陸續南下,買主遍布王路壹百五十裏。”;乾隆、嘉慶年間,綿竹年畫因經濟繁榮進入鼎盛時期,年畫行會也相應成立,專業從業人員900余人,作坊300余家。清代鹹豐年間的綿竹縣誌:“竹紙之益,若不足萬戶,則印之為書,作桃符,繪之為彩壇,以點綴歲月。”民國時期,由於農村經濟的破產和軍閥混戰,年畫作坊紛紛倒閉,壹度享譽海內外的綿竹年畫更是壹片衰敗景象。新中國誕生後,壹批年輕的年畫作家在老壹輩藝術家的指導下迅速成長起來,綿竹年畫脫胎換骨。
綿竹年畫的制作程序和特點都是手繪和十字繡。按照中國民間藝人的統稱,有幾道工序:示掛、十字刻、花印、印金、規整造型、充水足。具有繪畫性強、色彩鮮艷、線條流暢、內容多樣的特點。
鼎盛時期的綿竹年畫作坊主要分布在綿竹市區和西南農村,風格各異。比如掃地工坊以彩色清水長袍為主;尊道工坊強調美、娃娃戲、故事;城市年畫以拓片、雜文、打鬥、案件或兼畫為主。綿竹年畫分為分紅貨和黑色貨兩大類。紅貨指的是彩繪年畫,包括門畫、角鬥、條紋等。其中門畫的制作方法多種多樣,有大毛、二毛、三毛等,用於貼門、廳、門、竈。畫壹個中堂,壹個屏風,壹個橫推,壹個單等。,用於張貼在大廳、臥室、走廊和畜圈。黑貨是指用煙墨或朱砂印制的木刻拓片,多為山水、花鳥、塑像和名人字畫,以中堂和條紋居多。
綿竹年畫內容廣泛,門神是綿竹傳統年畫的主要品種。按規格分三種:大毛、二毛、三毛(毛是綿竹年畫專用粉紙的開篇):所謂大毛,就是在全粉紙上作畫,多畫武將如、尉遲恭等,人稱武神。貼在大門上,意在防兇保家;二毛,即貼在二門的文人,畫的比前者略小,多是求福、求樂、求財;貼在臥室門上或廚房門上的三毛,少則20毛,多為仕女娃娃,如賞花美人、八寶童子等。此外,還有壹個罕見的看門人,和大門壹樣大。這種門神在舊時大家族的巨大龍門上常見,內容多為武將。最有趣的是中國民間傳說,如“老鼠嫁女”和“三只猴子燙壹頭豬”。
中國民間年畫幾乎是中國民間文化的例證。因為它不僅具有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2006年6月,綿竹木版年畫被國務院和文化部批準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中央、省、市、縣四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投資460多萬元建立了綿竹年畫博物館,成為集年畫收藏、整理、研究、創作、出版、開發、銷售、教學為壹體的專業博物館,對綿竹木版年畫的保護和傳承至關重要。
在綿竹,不僅有專業保護單位綿竹年畫博物館,還有綿竹年畫村。綿竹年畫村位於德陽和綿竹交界處的孝德鎮射箭村,距離成都僅80公裏左右。它是國家AAAA風景區。村內主要景點有年畫村、年畫湖、現代農業示範園、年畫展覽館、年畫街坊。
壹邊欣賞年畫,壹邊欣賞古街美景,無疑是壹件美事。古人用繪畫寄托美好的祝願。現在有許多年畫作坊、年畫培訓教室、老藝術家作坊、年畫作坊等等。在年畫村的田野裏,有許多川西的新式房屋,五顏六色的年畫走進了房間,爬上了家家戶戶的白墻。作為壹種民間藝術,綿竹木版年畫根植於大地,與農家庭院相結合,相得益彰。
如今,年畫村的村民安居樂業。他們不僅是年畫的制作者,也是傳統技藝的傳承者。目前,年畫村已經形成了壹街十三景的繁榮景象。
年畫習俗反映了古人的精神慰藉和精神信仰。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的崇拜逐漸轉化為對社會人格神的崇拜和信仰。從最早的桃與桃的象征,蘆葦與蘆葦,金雞與神與虎,到、於,再到關羽、趙、尉遲恭、秦等武將,鐘馗、石天、東方朔等神仙,有著鮮明的發展軌跡。年畫藝術是中國的首創,它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習俗。每年農歷新年,我都會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幾乎每個家庭都是這樣。從大門到大廳,貼滿了各種象征吉祥富貴的彩色年畫。春節之所以充滿歡樂和興奮,是因為年畫在其中發揮了壹定的作用。
發源於北宋,盛於明代,盛於清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它註入了新的內容和現代人的審美情趣。
195年,綿竹縣委宣傳部決定成立綿竹門畫社,由文化館管理。1962,縣委宣傳部以門畫社的規模成立了綿竹木板畫社。65438-0963年,綿竹年畫赴成都、北京舉辦觀摩展,獲得首都文化界和藝術家的高度評價。詩人郭沫若還即興創作了壹首詩《西江月》:這是壹幅壯麗的景象,仿佛回到了四川。門神的皮影戲真好看,回想起小時候的春節。也難怪楊媽生了,後來還生了個兒子。工人手藝非凡,千年百花爭艷。
1979年,著名的英國華裔作家去了容。在談到巴蜀文化時,她說:“綿竹年畫是地道的民族文化,也是地道的地方藝術..《美國百科全書》中有記載。”
1982年初,中國四川綿竹年畫展到訪香港,香港畫家特別欣賞綿竹“填足”門神。當年065438+10月12,香港《文匯報》以“有特色的充水足門”為標題進行了報道。
從65438年到0993年,綿竹市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年畫之鄉”。
1994年,綿竹年畫入選“中國獨特的民間藝術,中國”。
1996年,綿竹謝年博物館建成並投入使用,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建設投資600多萬元。
1997年,綿竹年畫獲第五屆中國藝術節金獎。
2002年2月,文化部正式公布綿竹年畫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自2002年起,四川省綿竹市人民政府開始舉辦綿竹年畫節。
2004年4月,四川省響應國家文化體制改革政策,由民營企業文化藝術單位發起成立的綿竹書畫院成立,蔣為創始人。綿竹民間年畫博物館單獨設立。
2006年5月20日,綿竹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11。
2007年,綿竹年畫全市銷售額2000多萬,從業人員400多人。隨著旅遊業和出口業務的發展,綿竹年畫的年銷售額增長了近20%。已出口到印度、日本、越南、緬甸等國家。年畫已經是綿竹走出去的壹張名片(據綿竹文體局統計)。
2007年2月10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壹套4枚特種郵票和1小全張。郵票設計:王;印刷單位:河南郵電印刷廠;編號:2007-4。
迄今為止,綿竹年畫已被世界各地50多家博物館和數萬名專家、學者和收藏家收藏。《人民日報》、《人民中國報》、《今日中國》、《香港文匯報》、《申報》、《新晚報》、《臺灣省大地》等200多家報紙、雜誌、電臺、電視臺對其進行了專題宣傳和介紹。
2013年6月,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在成都舉行。綿竹年畫作為德陽唯壹參展單位,參加展覽、演出、展示和交流活動。展示綿竹文化新形象,既展示了綿竹古代年畫及其代表作,集中展示了綿竹年畫作為國家級生產保護示範基地在傳承、研究、創新和保護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展示了綿竹年畫的延伸產品。在此期間,文化部、國家遺產司的領導和海內外嘉賓朋友在綿竹年畫展廳參觀交流。
2015李越綿竹年畫舞獅(藝術類)獲第十六屆中國人口文化獎。
2018,綿竹組織了第十七屆綿竹年畫節,以年畫特色文化資源為依托,發展鄉村旅遊,推動年畫村提升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拍攝以綿竹年畫為主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容的動畫片《年畫村的故事》。
2019 2月19日上午,由四川省美術家協會、四川美術館、綿竹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我們的節日——四川綿竹年畫展”在四川美術館隆重開幕。
2019年2月,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2018-2020年175“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綿竹入選德陽唯壹依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綿竹年畫的城市。
2019年4月,綿竹年畫參加波蘭科寧文化交流藝術節。
中國綿竹年畫——四川省綿竹市委編輯,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綿竹木版年畫-沈/作者
年畫中的中國——中國青年出版社,沈紅/作者,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