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清朝時,詔安有壹戶名叫陳秀彩的富戶,四世同堂,由祖母掌管。全家老少20口人的吃喝,由長孫陳有德的妻子楊操持。楊恪守“三從四德”和大家庭的規矩,終日勞作。三餐伺候家裏的長輩和男人,他吃剩飯。陳有德看在眼裏,疼在心裏,於是有了計劃。他經常藏壹些新鮮的魚、蝦和鮮肉。等大家都吃完了,他就把這些新鮮食材和剩飯剩菜混在壹起煮成粥給楊吃。有壹天,陳有德在攪拌米飯和新鮮食材的時候被奶奶抓了個正著。他急中生智,謊稱自己給貓攪粥,應付奶奶的質問,隱瞞真相。
不久,陳秀彩分居了。陳有德自己創業後,楊的身體需要補養,就提了好吃的貓粥,陳有德欣然同意。每次煮粥,他都親自去菜場精心選購新鮮食材,取三四片甲魚、三四片蝦米、三四片雞胸肉、三四片魚肉、少量精肉和少許冬菜,小心翼翼地用醬油勾兌,倒入壹小壺骨湯;然後倒入事先準備好的白米飯拌勻,撒上顏和隋,趁熱端給楊。楊感謝丈夫的好意,經常在鄰居面前誇獎陳有德煮貓粥的手藝,於是這種正宗的貓粥就流傳開來。
貓粥經過廚師的開發和推廣,已經成為詔安風味獨特的著名小吃。現在的貓粥,既保持了原有的風味,又有所創新。融合了清潤的湯汁,嫩滑的粥飯,酥軟的輔料,聞起來香甜爽口,美味可口。貓粥的煮法不斷創新,現在是單鍋壹碗煮,又快又猛。以前燒炭用小空氣爐,現在用液化氣爐,火力更大,效果更好。做飯時,先在小鍋裏放壹勺水,放壹勺蒸好的米飯,放在煤氣竈上,火力全開。然後,將適量鮮美的蝦仁、烏魚、魷魚、肉片、珍、福、魚片放入小碟中,加入少許醬油、鹽、味精、胡椒粉,用洗凈的右手五指揉搓,看起來就像貓抓食物。鍋裏的水燒開後,加入輔料煮熟,再撒上炒好的蒜和蘿蔔。壹大碗熱氣騰騰香噴噴的貓粥,開胃。賣貓粥的攤位都是晚上擺在街上,點壹盞燈,淩晨兩三點賣。攤位就像壹只守夜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