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臺州端午節吃什麽食物?臺州人中秋節吃什麽傳統食物

臺州端午節吃什麽食物?臺州人中秋節吃什麽傳統食物

臺州端午節吃什麽食物?

1、食餅筒

農歷五月初五,又到壹年端午節。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在全國大部分地方人們都是以吃粽子來紀念他。然而在臺州,我們更多的以吃食餅筒來紀念另壹位民族英雄——戚繼光將軍。

2、粽子

粽子怎麽吃?對於臺州人來說又是壹大學問。

就吃粽子而言,臺州就能被分成兩部分。

鹹粽,除了鮮肉粽,玉環坎門的海鮮粽極其出名。用熱水燙過再浸泡壹整晚的粽葉,洗後用熱油加之秘制調料炒過的糯米,再配以特制的五花肉、蟶子幹、蝦幹、香菇、板栗、幹貝、以及蛋黃,簡直是味蕾的享受啊~

甜粽,只要蜜棗夠甜,就能把甜粽的味道拿捏到恰到好處,還可以放進兩三粒花生,樸實的白粽瞬間變得光芒四射。

3、大蒜蛋

臺州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壹起煮,供壹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4、吃五黃

漢族民間風俗。農歷五月,臺州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端午那天,臺州人女兒要回娘家,女婿要準備好“五黃”送給丈母娘,這五黃包括:黃魚、黃鱔、鹹鴨蛋、黃瓜和雄黃酒,稱為“吃五黃”。

在端午節的中午,最適宜吃五黃餐,就是把五種黃色食物混在壹起吃。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初五,是壹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壹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節氣的力量,抑制黴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5、喝端午茶

《風土記》記載:“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時為正中節,故作種種物避邪惡。”

因此,在傳統的端午節,還有取午時水,飲午時茶、端午茶,上山采集草藥等風俗。端午喝茶源上溯於春秋戰國時期。每逢端午佳節,百姓上山采選百草,晾匿家中常年備飲,以防病健身、美容養顏、防暑解渴、辟穢驅邪。

端午茶,又名百草茶、百家茶。相傳在唐景龍年間,道教天師葉法善聽聞松陽壹帶染瘟疫者眾多,便趕返故鄉,召集道士采集百草,以卯山泉水烹之,晉於大缸、木捅中施茶消災,百姓聞訊紛至討茶,數飲疫病得解。這種令病消災的茶,後來就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茶”。

拓展內容:為什麽要吃食餅筒?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壹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

又到壹年端午節,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的日子,在全國大部分地方人們都是以吃粽子來紀念他。然而在臺州,尤其是南邊的椒江、路橋、黃巖和溫嶺等地,更多的以吃食餅筒來紀念另壹位民族英雄——戚繼光將軍。

紀念戚繼光

戚繼光雖然不是浙江人,但戚繼光在臺州抗倭使得倭寇遂不敢再犯臺州沿海,為臺州人民保衛家園,贏得了臺州人民崇高的敬意。

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大舉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勾結奸民海盜,大肆劫掠,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1559年,朝廷委任戚繼光為臺金嚴參將,赴浙指揮抗倭。戚繼光招募義烏礦工訓練戚家軍,教以適應江南水田地區作戰的“鴛鴦陣”戰法,建立水師,給了倭寇以沈重的打擊。戚繼光在海門四年,轉戰臺州各地,歷經桃渚、海門、新河、白水洋和長沙大捷,大創倭寇,取得了九戰九捷的勝利,史稱“臺州大捷”。相傳得勝後家家戶戶做了菜肴想犒勞大軍。但怎麽送去軍營著實是個難題,路遠不便攜帶,總不能連碗送過去吧?於是聰慧的漁家女就做了餅皮,裹上菜,把菜包進去送給士兵們。

綠豆面、長豇豆、炒肉絲、鮮鯧魚、炒米面、蟶子、炒鮮魷魚絲、黃鱔絲、蛋絲、鮮蝦仁臺州人說,只要沒骨頭沒刺的,都可以包入食餅筒當中。選自己喜愛的夾到麥餅皮上,每樣夾壹點,包裹住,卷著吃,混合著海鮮禽蛋蔬菜的鮮味,真正是想不到的饕餮,令人齒頰留香。

後來,這壹吃法竟成了壹種習俗。而彼時正值端午,從此,人們每逢端午就會吃食餅筒紀念戚將軍。

當然,在臺州北邊的臨海、仙居、天臺等地,端午節依舊“隨大流”,吃的是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