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泰山豆腐宴始於漢代,盛於宋代,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古代皇帝在禪修活動中,要“沐浴更衣,吃素凈心”,因此豆腐成為禪修時必不可少的菜肴。
伴隨著泰山2000年的祭祀活動,以泰山豆腐為主題的泰山豆腐“禦膳”招牌應運而生,並影響至今。
如今,泰山豆腐宴被烹飪團隊挖掘整理,昔日的皇家美食被端上大眾餐桌,豐富了泰山飲食文化。2016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泰安壹張嶄新的文化旅遊名片。
據泰山豆腐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武士國介紹,他和烹飪團隊推出的泰山豆腐宴註重營養與食物、菜肴與文化的搭配。
“涼菜是四碟菜和四碟菜。兩兩擺放,精選當地特色美食和豆腐,體現當地世代相傳的民俗文化和豆腐文化。熱菜是十二道主菜,代表歷史上祭祀泰山的十二位皇帝。”武士國說,相傳“幹炒豆腐丸”曾被乾隆皇帝嘗過,覺得鮮美可口,大加贊賞,取名“龍眼金球”。可見,泰山豆腐宴是皇家美食文化與泰山傳統飲食完美融合的見證。
據介紹,泰山豆腐離不開泰山巖體裂縫中流出的泉水。其水質具有低鹽、低鈉、多矽、多稀有元素的特點。被古人譽為“泰山神水”,容易使豆腐中的蛋白質凝固,從而賦予泰山豆腐優越的特性。
武士國說,泰山豆腐口感細膩爽滑,營養豐富,鮮嫩如雪,鮮嫩如乳,果肉細膩純正。如果像吃魚腦壹樣吃,民間作坊壹斤黃豆可以做八斤豆腐,拿在手裏搖壹搖不塌,丟到湯裏久了不沈。
在泰安,有很多像武士國壹樣努力傳承和發揚泰山豆腐文化的人。2009年,仍是導遊的王曉剛帶著對泰山文化的熱愛和理解,開始組織人員深入挖掘豆腐文化。他們成立了泰山豆腐宴文化研究所。經過挖掘整理,他們大膽探索創新,最終形成了既有歷史淵源又有地方特色的泰山豆腐宴。
“比如史書中康熙皇帝品嘗到的吉祥祝福,乾隆皇帝喜愛的香噴噴的豆腐幹,宋真宗禪定中的麒麟豆腐魚,都在豆腐宴上呈現過。”王曉剛說。
為了更好地介紹泰山豆腐文化,王曉剛還開設了壹個600平方米的豆腐博物館,使餐廳成為以豆腐為主題的“文化空間”。如今,遊客進入這個空間,不僅可以品嘗富有地方特色的泰山豆腐宴,欣賞博物館豐富的藏品,還可以聽四頁竹板山東評書,了解泰山豆腐文化。
有了特色,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客源。王曉剛說,近年來,旅遊團隊和研究團隊紛紛來到這裏,高峰時年接待量達到50多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