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八年,東興樓在北京正式營業。清廷有大官僚歇腳休息吃茶用膳都到此地。進入民國後,它的服務對象多位軍閥政客。解放後更是文人墨客聚會的場所。東興樓經營的風味屬於膠東菜系,特點是清,赤,鮮,嫩,油而不膩。如今的東興樓從裝修風格到菜肴花色,從經營理念到飲食文化,無處不體現出京城八大樓之首的豪放和氣魄。立足長遠,追求卓越,打造品牌,永遠創新。新的東興樓以其百年的滄桑帶給您的將是更加輝煌的明天。
東興樓飯莊(簡稱東興樓)於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開業。原址在東安門大街路北,西臨東華門、南池子、北池子、東臨王府井,雖地處處繁華的商業區,卻又相當的安靜,當稱京城難得的經營飯莊的寶地。當初,東興樓飯莊有兩個東家,壹個姓何,壹個姓劉,劉家是清宮內管理書籍的官,人稱“書劉”,劉家當時又是有名的財主,曾開有當鋪、銀號、綢緞莊、轎子鋪、香料店等。他們請邵英臣、安樹塘當經理,主持業務經營。邵英臣年老,實際上由安樹塘壹人主事。
東興樓占地5000余平方米,原擬建樓,因為左鄰右舍都是些大官僚的住宅,不準蓋樓。那時,能在這裏就餐的自然是清朝上流社會的達官貴人,闊老臣商,他們辦理要事請客,都以能在東興樓請客為榮。為此,東興樓被列為“八大樓”之首。東興樓經營的風味菜肴屬於山東省膠東菜系,特點是清、素、鮮嫩、油而不膩。不論南方人或北方人都愛吃,甚至有的外國人也慕名而來。生意興隆最盛時,年盈利約5萬兩白銀。東興樓以“選料精”、“制作細”、“質量高”、“服務好”四大要點而聞名。對服務人員的訓練更是嚴格,要求做到讓顧客高興而來滿意而去。
1932年,東興樓的領東掌櫃安樹塘病故以後,他的長子安耀東當了東興樓的掌櫃。安耀東曾在東興樓當過學徒,知道壹些烹飪知識和飯莊業務,但他不務正業,遊手好閑,壹反他父親的作風,大肆揮霍浪費。東興樓因此衰敗了下來。1944年9月,東興樓宣布停業。
1983年8月,沈睡了40年的東興樓在東直門內新址開業了,當年鐫有“東興樓”三個字的老匾又懸掛了起來。原飯莊技師曲有功,服務人員王寶文、王慧斌等師傅又被請來擔任技術指導,還從萃華樓飯莊請回了特級廚師臧維多掌竈並帶徒弟,使老東興樓的傳統風味名菜很快得到了恢復。飯莊技術力量雄厚,擁有特級烹調師、面點師,服務師多名,代表菜有:燕尾魚翅、雲片熊掌、油燜大蝦、紅扒魚翅、蔥燒海參、三鮮魚肚、鍋塌鮑魚盒、糟燴鴨四寶、醬汁鯉魚、醬爆雞丁、醋椒活魚、幹煎桂魚、燴烏魚蛋、芙蓉幹貝、九轉肥腸、幹燒冬筍等。在1988年北京市第壹屆烹飪技術大獎賽中,東興樓特二級廚師魏來平以普通豬肉為原料制作的“幹煸肉條”榮獲了大賽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