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又稱除夕。這壹天,人們忙著上紅,即貼春聯、貼門神、貼利市錢、掛燈籠。古時門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唐後改為秦叔寶、尉遲敬德,近年有的貼上財神爺,招財進寶。貼上春聯門神,人們先是祭記社公,然後祭拜祖宗。以前敬祖宗勝過敬神,家境好者認為是祖宗庇佑,貧寒者也自認是命運不佳。祭拜過祖宗,接著是吃團圓飯了。這頓飯菜特別豐盛,白切雞、炸扣肉、辭歲鵝成為必定上桌的菜肴。在陸川縣客家人中,習慣於宰鵝辭歲,沒有鵝不算過年。吃過團圓飯,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坐於廳堂上拉家常,高堂健在的,習慣守歲到零時。接著是爆竹煙花震天動地響起,“爆竹聲中壹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大年初壹,進入歡度新年的高潮。客家人過去年俗說:年到初壹二,家家打鬥敘。年到初三四,人客來來去。年到初五六,有酒又無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缽。年到初十邊,依舊同先般。年到十五六,食了剩余肉,耕個耕,讀個讀。初壹這天人們起得特別早,見面第壹句話就是恭喜發財,大家都說吉利話。飲過早茶,人們又互相拜年道賀。小輩見長輩口稱恭喜發財,長命百歲,長輩給後輩打發紅包。再祭拜先祖後,兄弟叔侄,幾家人合吃飯,***享天倫之樂。過去年初壹家人少外出,年初二才開年,壹劏雞,二舞獅龍麒麟,串門走親,從親至疏,絡繹不絕。容縣農村小孩第壹次隨父母到親戚家,回擔禮品還送壹只雞,稱爬路雞,寓孩子從此記得這門親戚。在探親訪友的同時,城鄉還經常開展各種文體活動。舞獅舞龍舞麒麟,唱采茶、粵曲賀新春,成為數百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