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很有意思。大嫂張充和,民國最後壹位才女,稱他為“三姐夫沈”。他的兩個兒子分別以他們的小說《龍珠》和《虎崽》命名。老大叫沈龍珠,老二叫沈虎崽。因為他的妻子張兆和給它起了個綽號“三三”,所以她寫了“三三”。
他出生在湘西鳳凰的壹個軍人家庭,父親沈宗思是大沽知府羅榮光的統帥。他駐紮在大沽堡抗擊八國聯軍。從1917年7月到1921年8月,他本人當兵四年。因為厭惡在部隊抽鴉片的習慣,他在北京花了47塊錢,找機會看了壹些書。之後我在北大旁聽,參加了考試。我考上中法大學後,食宿29塊錢拿不出來,只好放棄。
大都會這個平臺機會很多。“北漂”沈從文在求學夢破滅的時候,試圖拿起筆來學寫字。壹路受到郁達夫、林再平、徐誌摩等名人的推崇,最終成為壹代文學大師。
在舊社會,壹個職業家庭能成為大作家是不可想象的。在這裏,沈從文只能從母親身上尋找傳承同壹文化的因素。
祖父黃河清,土家族,生於龔升,是文廟官員,在當地有學名;母親黃素影從小就和哥哥黃景明壹起生活在軍營裏。她知識淵博,博覽群書。她是第壹個架設照相機拍照的當地女性。黃景明,沈從文的叔叔,是黃永玉的祖父。他曾在民國第壹任財政部長熊希齡手下管理象山幼兒園和枝江熊佳的私人財產。而熊希齡的弟弟熊傑三是沈從文的叔叔。也就是說,黃景明是他姐姐的舅舅的副手。
如此優質的基因,如此顯赫的社會關系,母系家族對沈陽家族的參與和滲透,自然帶來了壹種良好的、系統的風尚,給沈從文的血液裏註入了壹種武氏家族所沒有的別樣的信息基因,最終成就了他的“文學”人生。
走上創作道路後,沈從文因為新月和徐誌摩的關系認識了胡適。胡適在中國公學任校長時,因為徐誌摩的交情,被聘為中文系講師,開始了教書生涯,在那裏結識了合肥張家四姐妹中的三姐。四姐妹是元和、雲和、趙賀和崇和。註意了!他們的名字中間都有壹個“兒”,這表明張的父親渴望孩子。天道酬勤,和好之後,張家壹口氣又添了六個人:宗和、銀河、定和、雨荷、何歡、寧河,真正實現了他們的願望。
沒有大學學歷、軍人出身、只有小學畢業的沈從文,憑借中國書院的教學經驗和胡適、徐誌摩、陳西瀅、楊振聲等人的推薦,終其壹生得以先後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大學擔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他師從著名作家——汪曾祺。
1931八月份被國立青島大學錄用。當時的校長是楊振聲,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系主任聞壹多,外語系主任兼圖書管理員梁實秋,專攻戲劇的趙太謀後來當了教務長。看,他們都是中國現代文學、文化、教育史上的著名人物。沈從文是中文系講師,教中國小說史,開高級作文課。
青島,藍天碧水,風景秀麗,是世界向往的宜居之地。被魯迅先生罵為“壹個失去家室的資本家的走狗”、壹生都有貴族情懷的梁實秋,在《飲酒》壹文中描述了這樣壹種情況:“(青島)唯壹的遺憾,就是文化底蘊少,沒有值得玩味的古跡,沒有正當的娛樂。看山看海看久了會累,就聚朋友喝酒,三天壹小杯,五天壹頓大宴,做個拋拳令,用30斤的花雕壹壇,壹夜之間就用完了。七個酒客和壹個女史,正好八仙之數,都自稱酒裏八仙。有時壹同出征,從濟南到南京,北京盡可能遠,吹噓‘酒壓膠濟地區,重拳南北兩京’,期望甚高,狀如英雄雲。”
除楊、文、梁、趙外,還有陳繼超、劉、鄧中村和女作家方令如,他們早在沈從文來青島之前就已享有這壹稱謂。整天聚在壹個房間裏喝酒玩樂,幾乎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這讓學生們深感不滿,壹些年輕老師也有意見。性格內向、倔強、脆弱、靦腆、對環境敏感的沈從文先生,雖然不愛喝酒猜拳,但善於觀察。他以小說家的眼光,以旁觀者的身份,從“酒裏八仙”的人物身上窺探到人性的復雜與多重,忍不住寫了壹幅八馬圖。
“八馬”指的是八個教授。他們有的是物理學家、生物學家,有的是哲學家、漢學家,有的是六朝文學專家,等等。這些人外表嚴肅,滿口道德文章,內心卻充滿世俗欲望。小說以愛情和婚姻為主線,從性心理和主人公大石先生的角度描述了某大學八位教授的病態生活和墮落生活。這些教授以學者專家著稱,但他們自己的生活庸俗、混亂、頹廢、壹塌糊塗。小說揭露了教授們華而不實的虛偽,揭示了人的兩面性。
當時沈從文在青島的住處,就在浮山路3號青島大學的教授宿舍。他出門就是第壹個公園,附近有匯泉灣和海水浴場。氣候環境潮濕悶熱,他稱自己的房間“窄小發黴”,以青島大學教授宿舍為背景,在“窄小發黴”中寫下了《八馬圖》。
由於教授們的家庭生活場景被以諷刺的口吻涉及,小說壹經發表,便引起了有關人士的不快,尤其是聞壹多。大概是看到小說裏畫保神丸的裸女和自己有關系,他居然坐對了位置,從小說裏的人物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立刻勃然大怒,與沈從文絕交,形同陌路。
直到1938年3月,長沙臨時大學遷至昆明,聞壹多壹行320余名師生組成的湘黔滇徒步團,前往沅陵,出於地主之誼,受到沈從文的熱情接待。他被邀請到大哥沈雲路的“雲廬”吃了五天飯——尤其是後來成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同事的聞壹多——他們之間的矛盾逐漸化解、調和。
舉個例子。1945年3月22日,吳晗起草、聞壹多潤色、羅隆基增補《昆明文化圈關於挽救當前危機的設想》壹書簽字時,聞壹多親自到沈從文在昆明的家中,請他簽字;而沈從文,卻熱情而真誠地留下來吃了壹頓豐盛的飯。
那時候物價飛漲,國立西南聯大的教授們吃壹頓飽飯有時也是壹種奢侈,尤其是聞壹多,家裏孩子多(六個)。
面對現實如此清晰地指向的東西,酒裏的八仙其他所有先生們都沒有聽說過藝術塑造的文學人物是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強烈反應,他們清晰而理性地掌控了文學與生活的邊界。他們與沈從文的關系壹如既往地體現出豐富而高雅的學問和涵養。從青島到北平,再到昆明,再回到北平,直到他突然去世,楊振聲壹生都與沈從文及其家人保持著全方位的友好關系。抗戰勝利,北平復員之初,楊家請沈家至頤和園紀清軒避暑。梁實秋壹直是無動於衷的。方令儒後來去北平發展,沈從文也熱情地委托徐誌摩照顧他。但小說出版十年後,他自己也曾很遺憾地說,小說寫的不小心傷害了別人的尊嚴。
德裔美國人、沈從文的四姐夫傅漢斯說“他的外表、談吐、舉止都很溫柔”。其實他的確是壹個善良善良的紳士,始終保持著壹個“鄉下人”的淳樸。即使他傷害了別人,也絕不是故意的。
所以,他壹生的朋友很多,名單很長,徐誌摩、楊振聲、王繼珍、胡適、郁達夫、巴金、夏鼐、林、梁思成、淩叔華、廢名、朱光潛、馮至、李健吾、金易、程、查福熙、金、陳、邵、施蟄。雖然也有因為誤會而反目成仇的人,比如丁玲、蕭乾、範曾,甚至還有後輩尊為大師的,比如汪曾祺、穆旦、黃永玉。
三姐夫沈執著而冷靜,沈湎於創作和審美,具有壹個自由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是文化界的壹股清流(在某些時期也是逆流)。他習慣於堅持自己的內心,善於通過堅持個人感受來理解社會和人生。就像周穆王勇敢的“八龍”壹樣,他在思想的境界裏爭奇鬥艷,循著自己的人格和精神脈絡,每天遊走於萬裏之間,為的是尋找自己心中的根支撐,用長河的聲音復述生命的本源,敘述自己靈魂的平和寧靜的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