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廣西壯族三月三日黑板報目錄

廣西壯族三月三日黑板報目錄

說到三月三,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好的五色糯米飯。除了糯米,竹竿舞也很吸引人。那麽,妳知道三月三號嗎?以下是3月3日廣西壯族黑板報的內容,歡迎閱讀!

三月三日廣西壯族起源。

農歷三月初三,俗稱“三月三”,是壯族舉行歌會的日子。因此,它也被稱為格坡節(歌舞節)。

“許歌”是外國人給壯族起的中文名,壯語叫“環龍洞”,意思是在田間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歡窩敢”,就是在洞外唱的壹首歌。因為過去壯族人很少建寺廟,神像都放在山洞裏。洞穴是壹個神聖的地方,它必須是莊嚴的。只有在洞外,妳才能自由歌唱。

廣西流傳的民歌“現在廣西成了歌的海洋,都是三姐傳下來的”的歌詞,說明了壯歌圩節的由來,它與歌手劉三姐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說,劉三姐出生於唐代廣西宜山的壹個漁民家庭。從小愛唱民謠,長大後看起來很美,出口成歌。附近有壹個富人叫莫懷仁,他想搶劉三姐嫁給他。劉三姐發誓要死,莫懷仁把劉三姐扔進了河裏。劉三姐沿河漂流到了龍洲。幸運的是,她被救了出來,住在玉峰山腳下。村民們聞訊趕來學歌。後來她嫁給了壹個年輕的獵人,壹直在這裏傳歌。莫懷仁得知後,勾結官府,把劉三姐夫婦扔進了玉峰山下的小龍潭。夜半時分,月星稀少。當村民們把它們撈上來時,突然刮起了壹陣微風。我看見劉三姐和年輕的獵人騎在壹條魚的背上,唱著歌飛走了。從那以後,人們都說劉三姐成仙了,所以他們稱劉三姐為歌女。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手,在農歷三月初三唱了三天三夜的民歌,這壹天是劉三姐成仙的日子,歌圩就這樣形成了。

據記載,葛衛節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宋人寫的《太平玉環記》中記載,壯族“男女都穿著盛裝”...聚會作歌”。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甚至數千人聚集演唱的大型“歌市”。

每次歌會期間,青年男女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在山野或竹林、草坡上即興對唱,互相答問,此起彼伏。在歌市上,勤勞智慧的壯族人民創作了豐富多彩的民歌,使這個傳統的民族節日充滿了迷人的韻致。

“三月三”民歌藝術節

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三月歌會”或“三月歌會”,是壯族的傳統歌會。壯族每年有幾次固定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日、四月八日、八月十五日等。,其中三月三日是最盛大的。

壯族民間有許多關於葛衛節起源的美麗動人的傳說。有人說,古時候有壹對戀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民謠來表達彼此的情意。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兩人無法成婚,於是兩人都在絕望中死去。人們在三月三日唱歌紀念這對夫婦。

也有人說,在唐朝,壯族有壹個叫“劉三姐”的歌仙。她很聰明,經常用民謠贊美勞動和愛情,揭露富人的罪惡,富人對她又恨又怕。因此,有壹年的三月初三,當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富人派人砍斷了藤蔓,導致她掉下懸崖而死。為了紀念這位歌手,後人在劉三姐去世的那天聚集起來唱歌。壹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這樣形成了。

這些傳說現在很難考證,但宋人寫的《太平宇宙》壹書中有記載:“壯士熟於谷,擇日祭神,男女會作歌於盛會。”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繁榮。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成為文化娛樂和男女浪漫的場所,並有拋繡球的遊戲。女子將繡球拋給心愛的男子後,兩人雙雙退出歌壇,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朝,形成了壹個大規模的活動,有幾千人參加。1934年編的《廣西郡縣調查》記載,當時廣西有26個郡縣,幾乎遍布廣西。

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煮五顏六色的糯米飯,給彩蛋上色,慶祝節日。歌會壹般壹次持續兩三天,設在離村子不遠的壹塊空地上。竹子和布被用來建造壹個歌棚來接待來自其他村莊的歌手。二重唱主要由未婚青年男女組成,但有老人和孩子前來觀看和娛樂。小的歌圩壹兩千人,大的上萬人。毗鄰許歌,商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附近的人給來趕歌會的人提供食宿,不管認識不認識,都受到熱情接待。壹次大型歌會,方圓數十名青年男女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著實熱鬧。巴馬盤崗河、都安綿山、田陽喬葉、宜山下澗、柳州玉峰山等。,都是歷史上的大型歌圩。人們去歌會是為了比賽和欣賞歌曲;年輕的男女唱歌,如果他們彼此投緣,他們就互贈信物作為他們愛情的信物。此外,還有拋繡球、摸雞蛋等有趣的活動。拋繡球主要是為了娛樂,也是作為愛的象征。女生看上壹個小夥子,就把繡球扔給他。摸蛋是為了相互取樂,也是壹種承諾。

發展

廣西壯族的三月三習俗

壯族人

3月3日,我們趕到歌會,搭起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唱歌,摸雞蛋,拋繡球,談戀愛。相傳也叫歌仙節,是為了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壯族人掃墓多在三月三,壹般在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飯。

煙火節

根據董家的傳說,古時候董家的原領地壹直以桐樹開花為移栽節。但是有壹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錯過了農時,只好逃到北京。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人們在3月3日演奏蘆笙和唱歌,走親訪友,互相提醒,侗族人民忙於農耕,這比在節日舉行煙花,鬥牛,鬥馬,唱二重唱,踩教堂等活動,也被稱為“煙花節”。

侗族人民在三月的第三天慶祝五天。農歷三月初壹,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

初二的時候,女生們互相邀請去河邊抓魚蝦,和男生們準備在斜坡上野餐。

第三天壹大早,姑娘們精心打扮,擺上精致的竹籃,從菜園裏采了蔥、蒜,到泉水邊用水洗幹凈。他們排著長長的隊伍,站在水邊的小路上,羞澀地揮舞著籃子,靜靜地望著山坡,等待著戀人的索取。此時山坡上已經站滿了人,包括女孩的家人,都在看哪個小夥子把籃子拿走了。壹群穿著整潔的藍色雙排扣夾克的年輕人在人們善意的笑聲中壹個接壹個地走在水邊的小路上。這時,男生當眾向對的人要壹個籃子,獲勝者會受到壹陣“哦哦”的贊美。男生可以悄悄和女生約定把籃子還回去。找不到籃子的年輕人會引來圍觀者的嘲笑,然後在村子旁邊的山坡上互相唱歌,繼續用歌聲尋找知音,直到天亮。那天中午,人們聚集在村子中心瘋狂地唱歌跳舞。

三月四日將有壹場盛大的化妝舞會。第五天下午,會為前來觀看的鄰村客人舉行歡送儀式。

回族男女

三月三上巳節有個奇特的習俗,就是“男女相會”。在中國的許多少數民族中,如壯族、侗族、布依族、水族、老撾和畬族,三月三日是壹個傳統節日。

在這壹天,所有的壯族同胞都趕到葛平,搭起歌棚,舉行歌會,讓青年男女唱歌、摸蛋、拋繡球、談情說愛。侗族同胞搶煙火、鬥牛、打鳥、唱歌、踩堂。布依族殺豬祭祀社稷山神,吃黃糯米,三四天互不往來。瑤族也把三月的第三天作為歌節來慶祝。除了唱序曲和散文歌,他們還唱怨歌和謝賢歌。卻很少唱情歌。谷米的生日是三月三日,每個家庭都吃黑米。

3月3日,踏上沙灘

象山石浦鎮有三月三踩灘的習俗。相傳當地農歷三月初三左右,地溫和水溫逐漸升高,淺海麻辣螺爭相爬灘繁殖。當地人在這個季節去海邊撿蝸牛,造成了“三月三,踩沙灘”的勞動景象。至今已形成以當地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釣魚比賽和邀請外國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

廣西壯族三月三習俗簡介

●五色糯米飯

說起“三月三”,大家第壹個想到的食物就是五色糯米。黑、紅、黃、白、紫五色糯米飯是壯族地區的傳統食品,因其顏色多樣而得名。很多外地人很好奇五色糯米是怎麽做出來的。近日,記者來到南寧水街壹家粽子老店。店主張美芬是制作五色糯米飯的“專家”。她店裏賣的五色糯米飯,多年來特別受食客喜愛,經常供不應求。每年三月三,店裏都很忙。

五色糯米看起來簡單,但過程有些復雜。據張美芬介紹,制作五色糯米的原料有紅藍草、楓葉、紫藍草、黃米花、糯米。因為用的材料都是純天然的,對身體有益。

五色中的“紅”來自紅藍草。先將紅藍草用開水焯壹下,再將糯米泡在裏面,蒸出來的紅糯米味道香甜;“黑”來自楓葉,先將楓葉破碎、水煮或用開水浸泡,再用糯米浸泡5小時以上。“紫”來自紫藍色的草。壹把紫藍色的草可以煮10~15分鐘把水染成紫色,然後把糯米放進去泡5個小時左右。“黃”來源於黃米花,經水煮或浸色,再浸糯米而成。黃米花是中草藥,上火可以吃。

●艾葉

每到“三月三”,人們買五色糯米飯時,會發現艾草糕也很受歡迎。艾蒿粑粑又名艾蒿粑粑,是漢族傳統小吃,壹般在清明節和寒食節食用。隨著農歷三月初三接近清明節,艾葉巴贊已成為農歷三月初三必吃的食物。

清明節前後,艾草生長茂盛,是最嫩的季節。艾草餅是將洗凈的艾葉放入水中煮沸,磨碎,加入糯米粉,揉成面團,加入芝麻、花生等餡料,包裹成餅。艾草餅散發出艾葉的香味。

●發糕

發糕是老南寧“三月三”的特色食品。據市民陳小姐回憶,小時候會纏著媽媽蒸蛋糕給她吃。

發糕有三種顏色:焦黃色、泥黃色、雪白色。焦黃發糕是最傳統最正宗的做法,後兩者是隨著市場的發展和顧客口味的分化而演變出來的新品種。3月3日,許多南寧人會準備壹些蛋糕來祭祖。發糕口感綿軟香甜,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