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多史料中的“土豆”真的是今天的土豆嗎?
馬鈴薯在明代傳入中國是毫無疑問的,但具體時間很難有壹個確定的說法,因為史料中的馬鈴薯並沒有出現在“馬鈴薯”這個特殊詞匯中。因此,關於馬鈴薯傳入中國的時間有兩個重要的爭論:壹是馬鈴薯是否在今天的史料中?二、史料中的芋頭、黃獨、芋頭、土豆是什麽關系?
事實上,由於古代地域文化的差異,甚至史料作者知識結構的不同,僅憑史料記載,難免會對馬鈴薯的確切傳入時間產生諸多爭議。上述史料中被認為是“薯類”的作物,如芋頭、黃薯、芋頭、馬鈴薯等,都是塊莖或球根狀塊莖,外觀差別不大。它們可以各種方式食用,富含澱粉。只有從生物學和栽培學的角度,才能分析他們的不同。
同時需要註意的是,在馬鈴薯傳入中國的過程中,由於地域遼闊,在傳播過程中產生了許多俗名,如洋芋、山藥蛋、荷蘭薯、爪哇薯、洋芋、番薯等,這就增加了確定馬鈴薯具體傳入時間的難度。
2.在眾多傳入路徑中,如何確定第壹條?
由於馬鈴薯的生物學特性,在栽培過程中存在衰退甚至無性繁殖中病蟲害的累積發生,會導致其與其他作物不同的特性,即傳播鏈相對較短,容易中斷。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溫海拔差異很大,馬鈴薯處於多路徑,多次傳入我國的可能性非常大。
通過考古發掘和史料考證,可以發現馬鈴薯傳入中國至少有四種途徑:壹是東南途徑,即荷蘭是世界上生產優質馬鈴薯的國家之壹。荷蘭人在占領臺灣省期間,在這裏推廣馬鈴薯種植,後來通過臺灣省海峽傳入廣東、福建,再傳到江浙,所以馬鈴薯的另壹個俗稱是荷蘭馬鈴薯。
其次,西北航線主要由晉商從俄羅斯或哈薩克斯坦傳入中國。因為山西的氣候非常適合土豆的生長,所以在山西被廣泛種植,當地稱之為山藥蛋。
第三,南路,也就是南亞和印尼,荷蘭時期叫爪哇,在這裏做生意的中國商人把它帶回廣東和廣西,所以這些地方的土豆後來就叫爪哇土豆,通過這個地方發展到雲南、貴州、四川。
最後壹種方式是走海路。明朝時期海上貿易發達,通過海路帶回土豆的可能性較大。
3.馬鈴薯逐漸作為主食是否與清代人口急劇膨脹有關?
無論土豆是通過什麽途徑傳入中國的,在明朝中後期都是毫無疑問的。可以發現土豆在清朝已經開始流行,其經濟意義對於清朝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中國幅員遼闊,但人口壹直不多,從未超過1億。但是,清朝的人口增加了好幾倍。康熙年間的人口只有2000多萬,到了康熙年間的晚期已經超過了5000萬。乾隆年間已增至兩億多,嘉慶年間突破三億,道光年間突破四億。中國已經從壹個地大物博、地廣人稀的國家發展成為壹個人口稀少的國家。
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南美的蔬菜和糧食多用途作物,如玉米、紅薯、木薯、馬鈴薯等,在明末清初才慢慢傳入,適應了人口的快速增長。在這些作物中,馬鈴薯的表現非常勇敢,其特點非常突出。它能在更冷、海拔更高、坡度更陡、更幹燥、更貧瘠、鹽堿地區生長,也不像玉米那樣害怕鳥兒偷吃、野獸襲擊。
土豆傳入中國的時間可以從以下三點來確認:
第壹,從史料來看,馬鈴薯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在明朝,但由於史料中對馬鈴薯、芋頭、黃渡、芋頭的描述混亂,無法確定具體時間。
其次,從路徑來看,土豆傳入中國的時間應該是在明末,通過對比東南、西北、南路、海路等各自的傳播路線可以確定。
再次,從人口來看,馬鈴薯傳入中國並大量種植與人口增長趨勢有關,可以確定為明朝崇禎年間,與馬鈴薯傳入中國後的主食走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