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飲食習慣中,豬肉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都不是高大上的肉類。“皇上吃飯太快,牛羊貘壹應俱全。諸侯吃牛,大清吃羊,大夫吃貘,士吃魚,吃菜。”
只有牛羊才是最好的肉。到了宋代,這種飲食特點得到了充分發揮。今天市場上牛羊肉還是比豬肉貴。
先秦時期,牛羊肉是高大的高肉。
在很早的時候,中國的人們就知道如何馴化馬、牛、羊、豬、狗、雞等六種動物來獲取肉類,但不同的肉類在食物體系中的地位不同,甚至影響到今天的肉價。
在古代的飲食習慣中,牛羊無疑是最貴族化的肉類。《禮記》也說:“諸侯不平白殺牛,大夫不平白殺羊,士不平白殺狗,庶人不平白吃寶。”
從排名來看,牛羊在豬之上。為什麽先秦時期的肉類排名會有這樣的區分?
首先和肉的珍貴有關。牛是農耕時代的重要生產資料。很多朝代都是禁止私自宰牛的。正如《禮記》所說,即使是諸侯,如果沒有重要的事情,也不會輕易殺牛。
早在漢代,牛就已經受到立法保護,中國法律規定“不得少宰牙”。《漢律》中殺牛的懲罰是非常嚴厲的,違反禁令的人會受到懲罰,他們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唐宋時期,牛不論老弱病殘,壹律禁止宰殺。只有自然死亡或病死的牛才能剝皮出售或自己食用。
物以稀為貴,牛肉自然在肉類榜單中名列前茅。在《楚辭》“大招”和“招魂”中,分別呈現了兩桌異常豐富的菜單,包括:八寶飯、燉牛筋、五月湯、燉甲魚、烤羊肉、醋鵝、燒雞、羊肉湯、麻花、烤鵪鶉、燉狗肉。牛肉排在菜單的首位,重要性不言而喻。
唐宋時期肉類的發展趨勢——牛羊肉仍是主流。
這種飲食習慣,形成於先秦時期,深深影響了後世。唐朝著名的燒烤上,牛、羊、雞、鵪鶉,甚至青蛙都缺豬肉。
漢族飲食文化在宋代發展得博大精深。由於禁止牛肉,羊肉成為這壹時期皇家士大夫的主要肉食。
宋代吃羊是皇室的壹種流行習俗。在宋真宗,皇家廚師每天屠宰350只羊,而在仁宗,每天屠宰280只羊,而在英宗,每天減少到40只羊。到了宗申,雖然引入了豬肉消費,但禦廚壹年消費“434463斤,羊肉4兩”,豬肉只用“41,365438斤”,少於羊肉消費。
皇室盛行,自然從官員到百姓,羊肉成為宋朝餐桌上的上等肉食。不管是婚喪嫁娶,還是秀才頒獎,還是燒香,鄉親們如果案上沒有壹只羊,都不好意思招待客人。
著名美食家蘇東坡在北京為官期間,吃羊吃膩了。雖然“在北京十年累胖”,但當他被發配到惠州監視居住時,還是被每月壹次的官方殺羊所吸引。作為罪犯,他不能再吃羊肉了,但是弄點羊骨頭回來烤著吃也很滿足。
到了宋代,豬肉還不是文人階層的主要肉食,或者說豬肉還是壹種低檔肉。南宋時,高宗在清河郡王張浚的府邸用餐。菜單裏,所有的東西都在地上跑,在空中飛,在水裏遊,除了豬肉。然而,在高宗皇帝的旅行禁令食譜中有3000公斤豬肉,這表明當時豬肉的主要消費群體確實檔次不高。所以蘇東坡說:“(豬肉)富人不肯吃,窮人不懂。”
然而,豬肉是常見的老姓中的主食。據《東京之夢》報道,每天都有幾萬頭豬被人販子從四個鄉鎮買來送往東京。無數的豬肉商販,無數的“鄭屠夫”宰殺這些豬,把肉送上老百姓的餐桌。
真正接觸到具有貴族精神的豬肉的是蘇東坡。在杭州,因為治理西湖和解決農民工吃飯問題的需要,他創造性地發明了“小火慢燉”立方肥。這道由姜、蔥、紅糖、料酒和醬油制成的豬肉菜被命名為“東坡肉”。
羊肉是漢人最貴的地方,但是到了北方的遼金時期,正好相反,豬肉變高了。宋朝使臣出使遼金,北方人用最好的豬肉招待使臣。豬肉在遼金,是“無大宴”。為什麽豬肉同時存在南北國家待遇如此懸殊?原因無非是“物以稀為貴”,遼金豬少,豬肉貴;宋代羊少,羊肉美。所以在交換貨物的時候,雙方交換需要的貨物。遼金在宋朝出口肥羊換豬,雙方都很高興。
明清——豬肉開始流行。
在明朝期間,豬肉逐漸流行起來,至少在皇家食譜中是這樣。據《明故宮史》記載,皇家過年食譜中有烤豬肉、豬香腸、豬臂肉、豬肉包子。說明此時的豬肉已經可以登上大雅之堂了。
但是在民間,豬肉的普及率還是不如牛羊肉。萬歷年間,北京的物價顯示牛肉為1.013,豬肉為0.018。萬歷二十年,豬肉漲到0.02兩,牛羊肉1斤只需要0.015兩。也說明這個時候牛羊肉還是比豬肉更受歡迎的肉類。
到了清朝,豬肉終於反轉,成為漢族的主要肉食。在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將豬列為特別祭祀清單,說:“豬用得最多,堪稱‘廣大宗教領袖’。古人宜有專門的海豚餵養。”
雖然飲食習慣逐漸扭轉,但牛羊肉的地位不可撼動。1840年,當綠眼流行的英國人把大炮放在清朝眼皮底下的時候,齊山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與洋人談判。會談的前壹天,他按照朝廷招待使節的老規矩給英國艦隊送去了食物,包括20頭閹牛、200只羊、許多鴨和雞、壹兩千個雞蛋,但沒有壹頭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