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
“粉蒸肉”舊時盛行於綿陽(包括天門、洪湖、潛江、綿陽,現改名仙桃)。被譽為“蒸菜之鄉”,是著名的“綿陽三大蒸”之壹。而“綿陽三蒸”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相傳“綿陽三溪”始於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故事。當時,在陳友諒從家鄉綿陽遠征采集山石的前夕,為了安慰將士,鼓舞士氣,部隊廚師被要求按照“鄭”字烹制壹些家鄉菜,寓意遠征勝利。聰明的廚師按照“簽”和“蒸”的意思做了蒸魚、蒸肉、蒸餃陳友諒的妻子羅氏洗幹凈切下壹個現成的青菜——艾葉,用蒸魚蒸米線,拌上調料,端上餐桌。士兵們非常喜歡吃,贊不絕口。此後,這壹帶的人們紛紛效仿,每逢喜慶的日子,也以“三蒸”為大菜招待客人,流傳至今。
江西
袁枚的《隨園食單》記載了用面粉蒸的肉。“不僅做出來好吃,做出來也好吃。”。去看水,所以味道很獨特。江西人也在做飯。"
河南省
明末清初崇禎皇帝微服出行,抵達鄭漢。壹次郊遊,他來到明陵(封厚嶺)。天晚了,他餓了。天太黑了,他不能回商店,所以他呆在壹個叫丁的農民商店裏。善良的石鼎夫婦非常好客。他們把家裏準備過年吃的扣碗肉拿出來,加工後送給崇禎當食物。崇禎吃完後非常高興。當石鼎和他的妻子告訴他這是他們祖傳的蒸肉時,他們甚至錯過了剛才的味道,這是甜的和鹹的。肥而不膩,回味無窮。
第二天拂曉離開時,崇禎對大廚丁說:“吃粉吃肉,妙哉;不封侯伶來鄭漢城是壹大遺憾!不吃石鼎粉蒸肉真是太可惜了!”後來崇禎把自己的身份告訴了他們,並任命丁大廚為大廚,隨他入宮。從那時起,石鼎米粉蒸豬肉壹直流傳至今。
杭州
粉蒸肉是杭州有名的特色菜,享有很高的聲譽。始於清末,相傳其名與“西湖十景”之壹的屈原的風荷有關。“曲園風荷”位於蘇堤北端,這裏有許多荷花。每到夏天,微風吹在臉上,花香清涼,令遊人流連忘返。
“粉蒸肉”是當時杭州飯店的廚師做的。為了滿足遊客夏季賞景的需要,用“屈原風荷”的鮮荷葉包裹油炸香米粉和調味豬肉蒸熟。它的味道香、鮮、肥、軟而不膩,在夏天非常開胃。後來,隨著西湖“屈原豐禾”美譽的傳播,“粉蒸肉”成為杭州著名的特色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