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dard Mandarin/普通話是現代標準漢語的別稱,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本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為通用語,語法規範。漢語和普通話不壹樣,推廣普通話不是人為地消除方言,主要是消除方言障礙,有利於社會交流,與人們使用繼承的方言並不矛盾。
1909年,清政府命名北平音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標準,北洋政府於1918年出版了第壹套國家認可的音標。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通用詞匯》後,確定了普通話的標準。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標準音,而不是灤平音為標準音。標準制定後,於1955向全國推廣。
普通話的推廣和演變;
明初以南京為都城,推崇南京官話,以南京官話為官方語言,並將金陵雅音(以“吳鴻鄭雲”為藍本)確立為中國漢語的標準讀音,作為古代中原雅言的正統傳。
朱迪奪取了文健的皇位,遷都北平(後改為首都,稱京),主要從南京出發,從全國各地遷移了數十萬貴族、富戶和百姓。以南京官話為基礎,影響了元代大都的發音。經過整個明朝的過程,北京官話(不同於北京胡同發音)初步成型。
來自意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用羅馬拼音記錄了當時大量的北京方言,這些記錄壹直保存到今天。從李的記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當時的北京話是壹種入聲數量較多,沒有zh、ch、sh等翹音的語言。
這說明當時的北京話既不是北京話,也不是現在的普通話,因為北京話和普通話都不具備這些特征。同時也說明北京話和普通話的歷史不超過400年,400年前的北京話是明朝的官方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