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判斷心理狀態,第壹步要區分是死是活。這個死、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死活,而是心理層面的死活。那句話怎麽說的:哀大莫過於心死,這個死就是心理上的死亡。
那麽心理層面怎麽看"什麽是死,什麽是活"呢?要看壹個人的自我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從壹個人呱呱落地,手腳不能用,只能靠媽媽餵養開始,嬰兒是分不清誰是我,誰是媽媽的。直到他7、8個月的時候,有壹天他發現鼻子是自己的,乳房是媽媽的,摸自己和摸媽媽的感覺是不壹樣的,這時他的生理自我就建立了。
壹開始呀呀學語的孩子會摸著肚子和媽媽說"寶寶"餓,指著小杯子說"寶寶"喝水"。3歲左右的時候他會突然說"我"要喝水,這時他的社會自我就建立起來了,他開始知道我和別人是兩回事,我要按照別人的要求調整自己,開始脫自我中心化。
從青春期開始,人慢慢開始對自己的情緒情感有了認識,可以用認知來調整自己對壹件事情的看法,這時心理自我就建立了,而且心理自我的建設會壹直持續到人生的盡頭。
壹個人的心理成長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的,那麽壹個人走到人生盡頭的時候,他也是沿著最早發展的順序依次結束的。首先是生理的死亡,從醫生宣告病人腦死亡開始;接著家屬拿著醫生開具的死亡通知書,去戶籍所在地辦理銷戶登記,通知親朋好友給故人開個追悼會,壹個人的社會心理告壹段落;N年過去,埋在祖墳裏的先人還會有後代來祭奠,如果後代都忘記了,這意味著心理自我也徹底消失不見了。如果大家對以上描述感興趣,可以去搜索壹下電影《環遊尋夢記》,看過之後,也許會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不同的想法。
就像詩人臧克家的作品《有的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蘇軾、蘇大學士,已經死了上千年,他的東坡肘子壹直在老饕們的菜譜裏;"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這份豪邁的氣概也依然深深影響著現代的人。
說了這麽多,我只想表達壹個意思,此處的死活都是心理層面的,與現實無關。
比如我在講臺上講課,與我眼神有互動的,認真聽課的,此時他的心是活的。我講我的,他玩他的,根本不聽我講課的,我怎麽敲黑板人家無動於衷的,對我來說他的心就是死的。
區分了心理狀態的死與活,死的先放壹邊,活得我們進壹步細化。
活的又分為心態正常的與心態不正常的。
劃分正常和異常的標準是什麽呢?接照醫學標準:就是腦子有沒有病。按照統計學的標準:就是是否和大多數人壹樣。按照內省經驗標準:就是內心是否有痛苦的情緒體驗。按照社會適應標準:就是能否正常工作和學習。
心理學區分正常與異常的標準是郭念鋒的三原則:
壹、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是否壹致。如果壹個人產生了幻覺或者妄想,他的主客觀肯定是不壹致的。如果壹個公職人員旱澇保收,雨淋不著日曬不著的,天天抱怨自己的工作這不好那不好,我們從心理層面判斷他的主客觀也是不壹致的。
二、知、情、意是否壹致。知是認知,情是情緒情感,意是意誌行為。如果壹個人遇到愉快的事,會產生愉快的情緒,手舞足蹈地向別人述說自己內心的體驗,我們說他知情意壹致,是正常的。如果壹個人知道自己的朋友是好人,但是看到他就討厭,躲著他走,他的認知沒有問題,情、意是壹致的,但是知情意合在壹起就不壹致了,所以我們說他的心態是異常的。
三、人格相對穩定。人格包括氣質和性格,氣質天生,性格後天養成,相對穩定。比如壹個人每次聚會,只要吃飯的時候就出現,壹到結帳的時候就沒影了,我們說他的性格特征很小氣,如果有壹天,他突然變大方了,搶著買單,我們就說他人格發生變化,需要警惕了。
這三條標準有壹條不符,我們就判斷這個人的心理狀態是異常的。
心理正常我們將進壹步分解: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判斷心理是否健康有十條標準,比如心理的耐受性、靈活性?純理論的知識大家在百度都可以搜索到,我給大家壹個比較實用的,又好記住的判斷方法:三境三受。
三境就是順境、逆境和絕境,三受就是享受、承受和接受。
心理健康的人順境時能享受、逆境時能承受、絕境時能接受。當然這只是壹種理想狀態,百分之百健康的人是不存在的。壹般來說有的人能享受能承受但是不能接受;有的人能承受能接受但是不能享受;有的人能享受能接受但是不能承受。大家仔細觀察壹下,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有的人年輕的時候,勤奮努力,吃苦受累不抱怨,到老了反而不敢享福,壹個勁的折騰身邊的人。還有的人順風順水壹輩子,壹點兒小浪花就把自己打趴下了。
這些都是生活中三境三受的例子,但是究竟什麽是順境?什麽是逆境?這需要啟動智慧的心去做分辨。有壹段祈禱詞是這麽說:願上帝賜我壹顆勇敢的心,去改變可以改變的;願上帝賜我壹顆平靜的心,去接受那些可以接受的;願上帝賜我壹顆智慧的心,去分辨哪些是可以改變,哪些是可以接受的。
已經識別了人的四種心理狀態,應該如何應對呢?俗話說,沒有教給別人如何應對的心理咨詢純屬耍流氓。
以下就是具體的應對策略:
壹、心理死亡狀態,我們可以嘗試去激活,如果對方已經偏執了,油鹽不進,我們要學會閉上嘴,不說。
二、心理異常,我們要順著說。壹個人說3x7=28,我明知道3x7=21,如果跟他爭執,拉到縣衙,挨板子的壹定是我。所以我要順著他說:對,妳說的對!這樣就和諧了。有人說了,妳這不是混淆事實嗎?看看,妳又忘了,這是在講心理,講的對不對,關鍵是正在和妳對話的這個人,從心理層面,有效比正確更重要。
三、心理健康,我們可以講道理,從倫理、法律、道德角度,講通即可。
四、心理不健康,我們要講心理。道理和心理是反著的,人從小到大壹直在道理的世界裏活著,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我們就需要從心理層面入手,緩解他的情緒,了解他的欲望。
我們說心理健康的人會表達自己合理的訴求;心理不健康的人會壓抑情緒,無法表達訴求;心理異常的人,會直接付諸行動。
這個操作是不是更簡單了。
我說眀白了嗎?大家是否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