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旗是世界三旗之首。國旗裏沒有國王。它是由皇帝統壹的,士兵是皇帝的士兵。清朝皇室很多成員都是黃旗。如乾隆的孝賢春皇後、孝皇後、嘉慶的芮皇後。
明朝萬歷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改組建制,分別以魯牛鄂鎮、甲拉鄂鎮、孤山鄂鎮為首領。開始時設置黃白紅藍四面旗幟,編織成四面旗幟。萬歷四十三年(1615),增設黃白紅藍四旗,建立八旗制度。
入關前,八旗中的兩旗黃旗、黃旗由漢武帝直接指揮,其余六旗由漢王的子侄指揮。順治八年(1651),多爾袞駕崩,順治皇帝執掌朝政,多爾袞管轄下的正白旗歸皇帝指揮,形成上三旗下五旗。
擴展數據
八旗制度的興起
八旗的開端始於魯牛。魯牛是滿語(niru),本義是“大箭”,派生的意思是由大箭持有者自願組合的十人狩獵團體。明朝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左右,努爾哈赤對魯牛組織進行了第壹次大規模的改造和重建。參考女真的兇安制度,每聚集300人就放壹個魯牛負責,改編後的魯牛分黃白紅藍四旗,以純色區分。
明朝萬歷四十三年(毛毅年,1615),努爾哈赤再次改革魯牛的建制,完善了魯牛-加拉-孤山體系。並加上黃白紅藍四面旗。黃白藍三色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形成八旗。自八旗建立,即滿洲八旗的起源。
八股是魯牛組織的擴展,也繼承了魯牛的組織特點。首先是兵民合壹:“走了就是兵,進了就是人,決不能輕忽農事和打仗”;二是軍政壹體化。如果某個東西被轉移,則不會有任何東西返回給標誌。"用旗幟統壹人民,就是用旗幟統壹士兵."打仗的時候,沒有軍隊的操作,士兵可以自己帶東西。這也是八旗行軍勇猛快速的原因之壹。
皇太極即位後,除八旗滿洲外,又增加了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從此八旗分為滿洲、蒙古和漢軍。從此,擅長野戰突騎的八旗蒙古成為了滿族人的左膀右臂,而擅長操作火炮等重武器的漢軍八旗的加入,也對過去只有輕騎兵和輕武器的滿族人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八旗還是八旗,權力壹直都集中在滿清貝勒手裏,絕對不可能落井下石。
參考鏈接:百度百科-黃芪
參考鏈接:百度百科-八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