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壹個溫暖的名字,是全世界小朋友心中最暖心的稱號。
她像壹條河,從遠方來,和我們壹起成長。當我們要追根溯源時,妳會發現,母親是我們最初溫暖的起點;當我們遇到挫折時,妳會發現,母親那種不畏艱難險阻的頑強力量,能給我們無數的感動和鼓舞;而當我們快樂的時候,妳會知道,母親的快樂已經化為青山綠水的溫柔秀秀,每壹滴水都像是她貼心的愛,托起了我們的航程。
我寫過壹些人,但是給我媽寫的好像太少了。在又壹個母親到來之際,用我卑微的筆,在心裏畫壹幅母親的畫。也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把每壹天都當成母親節,愛她,尊重她,哄她,寵她,像以前關心我們壹樣,用心對待世界上最好的女人。
壹片街道,那個瘦弱的身影。
以前我家的池塘和土沒被征用的時候,我媽的足跡遍布全村。她用汗水丈量了春秋,用努力譜寫了人生的詩篇。她瘦弱的肩膀永遠是個負擔。挑水的,挑糞的,賣菜的,挖土豆的,在風裏,在雨裏,在山上,在池塘邊,到處都留下了她負重前行的身影。
為了賣菜,媽媽總是天不亮就起床,等我們醒來,壹車菜已經洗好紮好,我們就要走了。冬天,刺骨的水讓媽媽的手像胡蘿蔔壹樣紅。她的手,經過多年的辛苦勞作,永遠都是又細又粗糙。夏天,烈日炎炎,媽媽的汗水灑了壹路,渴了,喝點水噴洗菜;餓了,連買幾個饅頭的錢都舍不得,有時候半路下雨,經常淋成落湯雞。冷水江的大街小巷都被她的腳步打聽過。很多時候,她拖著疲憊的身體回來,家裏還有壹攤家務等著她。鍋竈冷清,臟衣服堆成小山,豬圈裏的豬餓得直叫,可能還有壹兩只雞鴨找不到影子...多少個深夜,我迷茫著,聽見了媽媽割草的聲音,在漆黑的夜裏,孤獨而有節奏地響著。多少個清晨,當紅日升起的時候,我到處呼喚我的母親,卻找不到。
我沒有我媽賣菜的照片,但是我已經用我媽的錢賣菜了。我仍然記得她給我買書,用皸裂的手付錢的情景...我媽說,妳要發狠,壹定要考上,不要像我壹樣留在農村吃彎彎地瓜。
拿著這些媽媽用汗水壹塊壹塊換來的錢,我心裏酸酸的,因為我知道,這些錢的背後,不僅僅是她常年像個男人壹樣的勞累,還有壓在心裏的苦澀記憶。
壹個冬天的日子,媽媽帶著蔬菜回家,身上全是雪花。我看到她的臉色很難看,也沒有像過去那樣急著做事。問了壹下才知道,我媽在賣菜的時候,因為擔子太重搬不動,秤被城管隊員拿走了。母親失去了理智,瘦削的臉上布滿了前所未有的尷尬。窗外的寒風像刀子壹樣割在她的心上。我把委屈和憤怒咽到心裏,卻找不到更好的詞來溫暖她。時間長了,我媽也不去賣菜了。後來她拿著新秤回來,又擔起了菜擔子,留給我壹個戴著舊草帽的瘦弱身影。我知道強勢的母親往往不在乎辛苦,但搶秤事件已經深深傷害了她的自尊心。只是她堅強,袖壹揮,把眼淚咽在心裏。為了生計,她還是要挺胸擡頭,風雨兼程...
第二,在養育孩子的路上,努力的懷抱
撫養孩子是壹個母親壹生平凡而偉大的事業。女人是弱小的,但當她們成為母親後,再弱小的人也會變得強大。
1992,弟弟出生了。這原本是我家的壹大喜訊。但是父親因為計劃外生育被處罰,壹個月只領90多塊錢生活費。壹家人連吃飯都有問題,他只好離開家鄉,出去打工。更糟糕的是,我媽懷孕的時候年紀大了,孕期東躲西藏,營養不足。弟弟壹出生就成了“藥罐子”。
為了省錢,他媽媽像往常壹樣帶他去了中醫院。在假期的清晨,我媽媽會向我尋求幫助。大布袋裏裝著屎尿片、奶壺、水瓶、衣服和幹糧。我提著布袋緊緊跟在後面,我媽抱著我弟拖著她去了中醫院。連續幾天的上吐下瀉,弟弟身體虛弱,頭無力地耷拉在媽媽的肩膀上,連睜開眼睛的力氣都沒有。那是壹個炎熱的夏天,太陽壹大早就閃耀起來。我媽媽害怕曬她的弟弟。她壹手拿著傘,壹手緊緊地擁抱著他。她累了,換了手,熱了,擦擦汗,走了壹會兒,歇歇肩,在小路飛揚的塵土中,我看見她像太陽壹樣焦慮的背影。
壹路飛奔而去,我媽的後背被汗水濕透,匆忙趕到診所。汗水在她臉頰兩側滴成了壹條河。給弟弟治病的醫生姓張,以前是中醫院副院長,退休後重新從事兒科工作。張誌遠對別人很友好。看到媽媽疲憊焦慮的樣子,他讓媽媽先休息。他讓實習生倒水。母親壹邊抱著弟弟,壹邊伸出酸痛的手捧起杯子喝了下去,眼淚也不管不顧的刷了下來。
這是我在散文《健康的長明燈》中寫的壹部分。我拍了幾張媽媽艱難的育兒之路,拼接成壹幅母愛的畫。沒想到,征文獲獎了,是壹等獎。知道這個消息後,我第壹時間回家,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我媽,並用獎金給她買了衣服。媽媽看不清報紙上的字。四十多歲的她眼睛老了,笑容溫暖地浮在臉上。我知道,此時此刻,媽媽是幸福的,雖然這個女兒只是用這樣壹種微薄的方式來表達她的感激。對於衣服,我媽堅決拒絕:“妳家也需要錢,不要給我買,家裏還有錢。如果最好還回去,可以送給婆婆。”
壹遍遍看著媽媽的白發和她瘦弱的身影,真想走過去給她壹個有力的擁抱。就像以前壹樣,就像她抱著我和哥哥,用壹個擁抱,給她壹縷安定的溫暖。然而,我沒有。我和世界上大多數孩子壹樣,不習慣用相對溫暖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愛。
這也讓我想起了我唯壹壹次抱著母親:那是在春雪的壹個清晨,前壹天晚上,我親愛的祖母去世了。當他們接到電話,冒著大雪趕到靈堂時,他們的母親和月經已經哭成了淚人。他們壹個個嚎啕大哭:“我的媽媽,我的媽媽,吃光了所有損失的媽媽……”淚水的呼號盤旋在雪地上,村莊變得肅穆而低垂。我默默流淚,抱住媽媽。她的肩膀在我懷裏顫抖,她雙手冰冷粗糙的指關節像孩子壹樣刺痛著我。失去母親的母親成了外婆的母親,但此時此刻,她哭得像個孩子,淒慘而孤獨。那壹次,我看到了媽媽最脆弱的壹面,在孩子面前壹直都是無比堅強的媽媽...
廚房火爐旁,熟悉的味道。
前段時間,我讀了婁底人文科技學院教授尤余明的壹篇文章。寫他和他老婆平時在家,隨便抓點吃的,簡單過壹下肚子,但是女兒回來後,他老婆變化很大,經常呆在廚房。只要是女兒的要求,就不打折扣、不動腦筋、不費力地去做。他的妻子整個早上都在廚房忙著做雞蛋餃子。他說,“廚房時間。”這是壹個母親和孩子的專註期。
看完之後,我深有同感:原來天下父母,總的來說,愛孩子的方式都是壹樣的。
就像我每次回家,總能看到媽媽的背影在廚房裏,在火爐邊忙碌。四季鮮嫩的蔬菜,是我媽壹鋤頭種下的;知道兒子愛吃雞蛋,媽媽自己省吃儉用,我們回家後,她用各種方式給孩子們吃,有時蒸,有時煎,或煮,或攤成蛋卷...
自從家裏的土地被征用後,當媽媽的腿、腳、背因為風濕病越來越挑不動擔子的時候,她的主戰場就從田裏轉移到了爐子上。家裏吃不到的菜,會被媽媽精心做成各種壇子。雜室墻下,壇壇罐罐壹字排開,陣容相當壯觀。有米線茄子,米線辣椒,米線皮,鹹菜,撲豆,白辣椒,豆豉,黴豆腐,等等。她甚至做了米粉壇魚。這些鹹脆可口的壇子菜豐富了我們的食譜,也為媽媽贏得了好口碑。壹個遠道回來探親的客人,回城什麽都不要,卻特意讓媽媽給她買了幾個壇子菜。她說她在大城市什麽都買,但是很難找到這麽正宗的家鄉菜...
媽媽做的菜裏,我最喜歡的是青椒炒肉。每年青辣椒只紮好的時候,我媽都會歡天喜地的摘下來,去肉店剁壹斤,把肉帶回來。肉是適合炒菜的那種。應該是胖瘦有壹點皮,拿在手裏,柔柔的閃著油光。媽媽很會切,切的又快又細,味道很好。首先,她把混有壹點瘦肉的脂肪片從油中擠出來,然後,她砰的壹聲把瘦肉炸了。其間青椒蒜片飛來飛去,不壹會兒,滿屋都是肉。這道菜我吃不厭。鮮嫩的肉片,香而有嚼勁的皮油渣,陽光味的辣椒,真的很開胃。每次,我都會吃的滿頭大汗,連碗底的湯都不肯放過...
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美食,都是媽媽炒的。他們是最真實最難忘的。世界上有千千萬萬條路,回家的路是最溫暖最踏實的。嘗過媽媽做的菜,才知道幸福是什麽滋味。
四座佛寺之間,那簡單的追求。
母親學佛。
我後來才知道,她是受了姐姐的影響,與佛結緣的。姐姐給了她很多佛教方面的書籍和光盤,還向她宣講佛教的精髓。媽媽壹聽就喜歡上了。
我小的時候,據說我媽媽很會讀書。她在班裏的成績壹直名列前茅,深得老師們的賞識。但是,因為家裏太窮,她最終輟學了。結婚後,孩子陸續出生。父親為了事業常年在外,母親為了這個家不得不放棄追求和夢想。她在“地球修理工”和不要錢的“保姆”面前揮汗如雨,內心的沸騰和煎熬是肯定的。我聽她講過好幾次夢,說她夢見自己收到了錄取通知書,還和同學坐在教室裏做題目。這樣的場景,這樣的畫面,這樣壹種深深的壓抑和長期的失望的感覺,和我的壹模壹樣!那未實現的追求,母親離他們越來越遠,但她卻念念不忘。後來我上了中專,我媽還是想完成我的大學夢。她想支持我繼續參加大學生入學考試。可是,只靠那道菜,怎麽養活自己?她跟父親說了很多次,父親卻覺得“百花齊放”總比“壹枝獨秀”好,因為從當時家裏的經濟實力來看,如果我被送去上大學,下面的姐妹就很難上學了。因為這個“流產”夢,我媽壹度很擔心。我了解我媽,心裏只能感激。因為她的夢想沒有實現,她想讓自己的孩子壹切順利,所以不管吃多苦多累,她都會像牛壹樣默默承受。她多麽希望我們能繼續或實現她的夢想。我見過堅強的母親,有很多淚點的場景。有時候是因為被鄰居欺負,有時候是因為大家庭裏糾纏不清的父母短命,有時候是和父親吵架。每當情緒爆發的時候,我總會暗暗想起母親當年的追求:“如果我考上了,在農村就不會這麽生氣了。”
或許,各方面和歲月累積的傷與痛、抑郁與委屈、艱辛與希望,堆積在母親的心中,在遭遇佛法後,才擦出火花,照亮了她們的心。自從與佛結緣,我發現她的眉頭舒展多了。有時候我們回到家,她會給我講她學佛的經歷,講故事,講開悟,有時候會講警惕,這是我媽喜歡講的。她說,“如果我早壹點接觸,我不知道之前會吃多大的苦。”
我很高興母親晚年能有堅定的信念。我知道她把學佛當成壹盞燈,不僅照亮了過去歲月裏的灰色和黑暗,也把困擾的舊事清理和解開,讓曾經困擾她的心結慢慢散開;同時,我也在為未來的路撐著壹柱光明,讓自己活得更通透,更從容。相比於主張建功立業的父親,我感覺母親內心更加平靜。她壹改過去的火爆脾氣,漸漸變得輕快起來。母親對生、病、死、因緣、名利的看法,以及如何面對生活中的逆境,不時散發出哲學和禪宗的味道,讓我暗暗吃驚...
與學佛的勤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母親自己的生活簡單得像個苦行僧:多年來壹直吃素,過年過節也不例外;穿了幾十塊的衣服,她把我們姐妹不要的鞋子和衣服撿了起來。壹有時間,我就做“作業”,念經,看電影;只要有錢,她就不吝嗇,不管是幫助生病有災的人,還是捐出來放生立功。感覺媽媽的心越來越通透,越來越柔軟,越來越有同情心...
我真心為我媽高興。人的壹生都是累的。這是為了什麽?這個世界上最值得追求的是什麽?未來如何生活才是最符合自己內心聲音的方式?媽媽的做法,追求視野開闊的問題,小到安排生活的細節細節。自從她接觸佛教後,她變得越來越聰明。只要妳能想出壹大堆理由,就能放下這些年來壹直放不下的事情,心裏就覺得輕松愉快。這是最好的保健。看著她在佛堂前和寺廟裏虔誠的身影,我只能輕輕祈禱:願歲月靜好,我能以溫柔、光明、溫柔、慈悲對待這個辛苦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