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看過《向往的生活》陳赫哪壹期後,大家對佛跳墻好像更加感興趣了。
“佛跳墻”即“滿壇香”,又名“福壽全”,是福州的首席名菜。
關於這道菜的來源,其說法有很多。
其中有壹種說法是:
唐朝的高僧玄荃,在往福建少林寺途中,傳經路過“閩都”福州,夜宿旅店,正好隔墻貴官家以“滿壇香”宴奉賓客,高僧嗅之垂涎三尺,頓棄佛門多年修行,跳墻而入壹享“滿壇香”。
“佛跳墻”即因此而得名。
哈哈哈,當然這只是個傳說,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
佛跳墻的簡史:
佛跳墻原名福壽全。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錢局壹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巴結周蓮,令內眷親自主廚,用紹興酒壇裝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產品等10多種原、輔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嘗後,贊不絕口。
後來,衙廚鄭春發學成烹制此菜方法後加以改進,到鄭春發開設“聚春園”菜館時,即以此菜轟動榕城。
有壹次,壹批文人墨客來嘗此菜,當福壽全上席啟壇時,葷香四溢,其中壹秀才心醉神迷,觸發詩興,當即漫聲吟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
從此即改名為佛跳墻。
1965年和1980年,分別在廣州南園和香港,以烹制佛跳墻為主的福州菜引起轟動,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佛跳墻熱。
各地華僑開設的餐館,多用自稱正宗的佛跳墻菜,招徠顧客。
佛跳墻還在接待西哈努克親王、美國總統裏根、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等國家元首的國宴上登過席,深受贊賞,此菜因而更加聞名於世。
佛跳墻的典故:
佛跳墻是福州壹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傳統名菜,譽滿中外,被各地烹飪界列為福建菜譜的“首席菜”,至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
如此美味佳肴,何以叫“佛跳墻”?
在福州民間有三種傳說。
其壹是:據傳清朝同治末年(1876年),福州官錢莊壹位官員設家宴請福建布政司周蓮,他的紹興籍夫人親自下廚做了壹道菜,名叫“福壽全”,內有雞、鴨、肉和幾種海產,壹並放在盛紹興酒的酒壇內煨制而成。
周蓮吃後贊不絕口,遂命衙廚鄭春發仿制,鄭春發登門求教,並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鮮,少用肉類,使菜越發葷香可口。
以後鄭春發離開周蓮衙府,集資經營聚春園菜館,“福壽全”成了這家菜館的主打菜,只因福州話“福壽全”與“佛跳墻”的發音相似,久而久之,“福壽全”就被“佛跳墻”取而代之名揚四海了。
哈哈哈,看來這名字的由來和福州人的普通話有關呀。。。。。
其二是:福建風俗,新媳婦出嫁後的第三天,要親自下廚露壹手茶飯手藝,侍奉公婆,博取賞識。
傳說壹位富家女,嬌生慣養,不習廚事,出嫁前夕愁苦不已。
她母親便把家裏的山珍海味都拿出來做成各式菜肴,壹壹用荷葉包好,告訴她如何烹煮。
誰知這位小姐竟把燒制方法忘光,情急之間就把所有的菜壹股腦兒倒進壹個紹酒壇子裏,蓋上荷葉,撂在竈頭。
第二天濃香飄出,合家連贊好菜,這就是“十八個菜壹鍋煮”的“佛跳墻”的來頭了。
好像每壹樣東西的發明背後都有壹個懶得不能再懶的人。。。。。
其三是:壹群乞丐每天提著陶缽瓦罐四處討飯,把討來的各種殘羹剩菜倒在壹起燒煮,熱氣騰騰,香味四溢。
和尚聞了,禁不住香味引誘,跳墻而出,大快朵頤。有詩為證:“醞啟葷香飄十裏,佛聞棄禪跳墻來。”
其四和其壹不完全相同:
"佛跳墻"是閩菜中居首位的傳統名肴。
據傳,此菜起源於清朝末年,福州揚橋巷官銀局的壹位官員,在家中設宴請布政司周蓮,官員夫人親自下廚,選用雞、鴨、肉等20多種原料放入紹興酒壇中,精心煨制而成葷香的菜肴,周蓮嘗後贊不絕口。
事後,周蓮帶衙廚鄭春發到官銀局參觀。回衙後,鄭春發精心研究,在用料上加以改革,多用海鮮,少用肉類,效果尤勝前者。
壹八七七年,鄭春發開設了"聚春園"菜館後,繼續研究,充實此菜的原料,制出的菜肴香味濃郁,廣愛贊譽。
壹天,幾名秀才來館飲酒品菜,堂官捧壹壇菜肴到秀才桌前,壇蓋揭開,滿堂葷香的菜肴,秀才聞香陶醉。
有人忙問此菜何名,答:尚未起名。於是秀才即席吟詩作賦,其中有詩句雲:“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彈跳墻來。”眾人應聲叫絕。
從此,引用詩句之意:“佛跳墻”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還有壹個說法是,則此菜啟壇後濃香四溢,剛巧隔墻有寺,香氣使隔墻和尚垂涎欲滴,於是不顧壹切清規戒律,越墻而入,請求入席。
此菜食物多樣,軟糯脆嫩,湯濃鮮美,味中有味,回味無窮,營養豐富,並能明目養顏、活血舒筋、滋陰補身、增進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