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其實是壹位比丘尼對證悟過程的譬喻,開始以為佛在別處,拼命去修去求,得道開悟時卻發現佛就在自己這裏,而不在別的什麽地方,所以佛教中有句話叫“步外無佛土”。
釋迦牟尼佛苦修六年,於菩提樹下悟道後,說的第壹句話就是:“奇哉,奇哉,壹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壹切顯現。”
《法華經》雲:“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所謂如來說法都是方便、權宜,而學佛修行更要靠自證、自修、自觀去體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在生活中,何嘗不也是這樣,人們努力追求金錢、地位、名利,覺得有了這些就會幸福,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就忽略其實自己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幸福,而幸福與否在於自己的心態,有錢、有地位、有名的人中,不幸福的也大有人在。
在輪回中,我們何嘗不是在六塵中迷失了,拼命的追尋,拼命的執著,為了“我”造諸惡業,而迷失了真我。
(三)捆住我的繩子
禪宗四祖道信聞聽天柱山三祖寺有個老和尚修為很高,於是不遠萬裏走到三祖寺向老和尚請教禪法。到達三祖寺時,正好遇見三祖僧璨,此時僧璨正在大石頭上坐禪。
四祖道信便請教,說道:“大師,我心裏有束縛,不能自由,請您幫我解開束縛。”
三祖僧璨便說:“我可以幫妳,妳先把捆住妳的繩子拿過來。”
四祖道信楞住,摸著頭自言自語說:“捆住我的繩子在哪裏?我怎麽找不到”。
三祖僧璨告訴四祖:“我已經把捆住妳的繩子解開了,從今往後妳就是自由的了。”
四祖道信當下大悟, 原來內心的煩惱,不是別人帶給妳的,也不是周圍的環境帶給妳的,能捆住妳的只有妳自己。
(四)壹念起 天涯咫尺
我們聽了這麽多道理,為什麽依然過不好這壹生?這就像讀藥方不能治病,看菜譜不能充饑壹樣。如果不能把道理踐行於生活中,那壹切道理都只能是空談。
就像被譽為娑婆世界說法第壹的女高僧伏藏那瑪大師,她開示的佛法可令頑石點頭。
伏藏那瑪大師曾經對弟子開示:“不要道聽途說凡夫的空洞斷滅見。沒有見到自性,就不能了生死,就會在六道輪回中打轉。就像妳找不到法臺的方向,終歸是會碰壁的。任妳空洞理論壹大堆沒有用,無常照常會來請妳的。”
如果未證言證,壹味把妙有空性掛在口上,行在筆尖,佛法的廣大神通就不可能展現。
壹念起,天涯咫尺;壹念滅,咫尺天涯。
無論是“終日尋春不見春,春在枝頭已十分;還是自縛自身的四祖;或者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些禪詩意理都是真正的開悟者從自己自性中體悟出來的,開悟絕不是口頭上說說禪理而已,而是要真修實證的,如果不是自己真正證悟,而是人雲亦雲,到頭來不過是數他人珍寶罷了。
撰稿:在路上
編輯:對白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