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個大熱天的中午。壹個農婦正在埋頭苦幹,忽然嘆道:“娘娘真不知道有多幸福。這個時候,已經不是在床上午睡了。我醒了就喊:‘太監,拿個柿子來!’"
貧窮真的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
然而,今天我們要討論壹個嚴肅的問題:皇後吃什麽?由於明朝以前的資料並不完善,我們僅限於討論清朝皇後的飲食。
清朝時期,宮廷後勤系統比較完備。皇帝和後宮嬪妃的衣食住行都由內務部解決。對了,因為乾隆皇帝太會吃喝玩樂,曾經讓內務府入不敷出。直到小沈陽成為內政部的負責人,財政赤字才得以填補。按照現在皇宮裏的規矩,皇後的夥食標準是最高的(當然低於皇帝和皇太後)。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壹長串材料:
板肉豬肉16斤,羊肉1板,小動物2只,新粳米1升8,黃米1升3+5勺,韓米1升5,粳米1斤8兩,白面7斤8兩。小麥面粉8兩,豌豆蔬菜3兩,白糖1斤,罐糖4兩,蜂蜜4兩,核桃仁2兩,松子1錢,枸杞子2兩,曬幹的大棗5兩,豬肉9斤,豬油1斤,香油1斤,雞蛋10。甜醬1斤625元,青醬1元,醋225元,鮮菜15元,茄子20個,冬瓜20個,白蠟1,白蠟4個1.25元,黃蠟4個1.25元,羊油蠟65440個1.25元。
這份清單包括各種肉類、米粉、幹果、蔬菜、香料等。,還有蠟燭和柴火。它只是壹個小雜貨店。很多人壹眼就能看出來,娘娘每天用25斤豬肉,差不多帶走半頭豬(古代豬的出肉率不高)。娘娘整天不用幹別的。她壹起床就開始吃紅燒肘子,晚上睡覺前吃。她不能吃這麽多豬肉,是嗎?
事實上,這些食物供應不僅僅是提供給女王(雖然名義上是她的),還提供給為女王提供服務的宮女和太監。這批宮女和太監的人數相當多,大約24人,差不多壹個排的兵力。每天分發20多斤肉也不是什麽奢侈的事情。
皇後之下,有妃嬪,皇妃,嬪妃,嬪妃,貴胄,恒常,無極等等。他們的食品標準逐漸下降。貴妃豬肉供應量減少到12斤,貴妃減少到9.8斤,妃嬪分別只有9斤和6.8斤。最低級的承諾,最簡單的食品標準,就是:豬肉1.8斤,精米九盒,隨時新鮮蔬菜2斤,黃蠟1,羊油蠟1,夏季黑炭5斤,冬季10斤。
妳看,承諾的糧食供應除了豬肉、老米、蔬菜等普通東西,連老百姓常吃的雞蛋都不提供,也沒有幹果,夥食標準還不如地主女兒。只有答應生下王子或公主,滿月時才能得到50兩銀子,才能改善自己窘迫的生活。
壹般來說,包括皇後在內,清朝後宮嬪妃的主要食物是米和面粉,肉類只有豬肉和羊肉。還有壹些幹果和蔬菜。比起現代農貿市場琳瑯滿目的商品,還是差很多。雞肉?不。魚?不。鴨子?不。牛肉?那是慈禧太後不敢想的奢侈,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看完這篇文章,妳還願意穿越回清朝做後宮妃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