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澳門的地形和氣候

澳門的地形和氣候

澳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

澳門半島是壹個狹長的長條形,形狀像壹只靴子。半島由東北向西南傾斜,與華南沿海山地震旦紀走向壹致。半島上有很多山,比如蓮花山、東王洋山(松山)、炮臺山、西王洋山和法師山。最高的山是嵩山,海拔93米,其他大部分海拔在50-75米左右。半島大部分是丘陵,除了平坦的沙洲和附屬的堆積區。由於不斷的移山填海,半島的面積也在不斷增加,幾乎壹半的土地都是填海造成的。半島東西兩岸的地形不同。東岸面朝大海,由於海水侵蝕,有許多海崖和洞穴。西海岸比較直,面對內河,受西江影響淤塞。南環海岸海水深,堤岸迂回。東北的壹些地區已經被填滿了。

氹仔島的山脈主要由花崗巖構成,呈東北至西南走向,以起伏的形狀支配著全島的丘陵。最高的是姬靜山,海拔159.438+0米。全島最初由大當仔和小當仔兩個小島組成,後因河海沖積而被島沙洲連接。氹仔島西北岸較淺。?

環島周圍的地形是全澳最高的,全島丘陵起伏,大部分都在100米以上,多集中在中東部。巖石主要是花崗巖和火山巖。疊石堂山海拔176.45米,是環島周圍的最高點,也是澳大利亞的最高峰。由於路環遠離華南沿海,堆積比蕩子略慢,沿海海水較深。北岸是陡峭的懸崖,南面是向西的海洋,海角和海灘交替出現。

以下是澳門山區的情況:

磨盤山

清代詩人邱在壹首關於南環的詩中提到的磨盤山,就是今天的山頂。1900年,廣東省政府派遣邱調查南洋華僑情況,開展聯絡工作。他曾經來過澳大利亞,並住在這裏。那時沒有高樓大廈的阻隔,從山頂俯瞰南灣的海浪平如鏡,夜晚的燈籠亮如星,於是他動了詩情。澳門的15首雜詩中,有1首詩是關於這壹風景的,收錄在《雲山行太陽樓》詩抄中。原詩有註,註上寫道:“南環路是胡家所居之地,坐落在磨盤山上,燈火如夜星。”這首歌的七大奇景是:“陽臺被南環路圍著,晚上壹直亮著燈。春日煙火處處,三人磨盤山。”

北鰲山

位於氹仔島北部。它海拔64米。澳門最高學府澳門大學(前身為東亞大學)坐落在山上。海灘西麓有石崖,有觀音寺,故名觀音巖。凱悅酒店位於西南角。

大嶴山

位於氹仔島的東部,又名大潭山和姬靜山。海拔159米。南邊和北邊分別是路的盡頭和友誼橋。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澳門國際機場以填海造地的方式建在東部。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臺新址建在山的東坡。

大炮臺山

位於澳門半島中部。原名柿子山,因過去山上柿子樹多而得名。後來山上建了壹個大堡,改了現在的名字。海拔57.3米。山雖不高,但位於半島中心,可以控制澳門半島的各個方向。情況很危險。17世紀初,葡萄牙人在山上建了壹座大堡壘。電池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始建於1617年(明萬歷四十五年),建成於16年(明後六年)。這裏曾經是軍事禁區,大約30年前被辟為旅遊區。因為它是壹個著名的歷史遺跡,而且它高高地矗立在澳門半島的中心,可以將整個澳大利亞盡收眼底,是遊客必去的地方。原來設在這裏的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觀測站於1996年遷至氹仔。澳門博物館建於1998年。澳門另壹個著名的紀念碑,聖保羅牌樓,位於它的東坡。拱門最初是聖保羅教堂的石頭前墻。山低,坡緩,四面山坡早已蓋起了房子。

道蓮島

在1919的澳門地圖上,氹仔島仍然是兩個獨立的島嶼,東邊是大帕島,西邊是小帕島。今天,大支山和小嶴山之間的大面積平地仍然被海水淹沒。兩島之間最窄的距離只有100米左右,正好在今天的凱悅酒店和新世紀酒店之間。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由於淤積加劇和人工圍墾,大小船槳融為壹體。所以,氹仔其實是壹個“與島相連的島”。1969年,壹條人工海堤——蘆苞連貫公路,連接了阪仔和蘆環兩個島嶼,在壹定程度上已經是島與島的連接。路連公路西側大規模填海造地工程完成後,將把兩個離島連接起來,形成名副其實的島對島連接。

科利納-達阿桂

斜根於澳門半島東部。因其臥狀似七弦琴,故古稱秦山。20世紀20年代新港填海完成前,新港東南腳的陡崖逼近海岸,形成澳門半島東部的屏障。

今天,山腳離海岸有兩公裏遠。山體狹長,從東北走向西南,綿延兩公裏多,明顯分為兩段。北段相對較高,主峰海拔91米,為澳門半島最高峰。地面上有壹座古老的堡壘,建於1865的遠東第壹座燈塔矗立其上。在燈塔旁邊,有建於1626的雪神廟聖母禮拜堂。這座山原來是壹座荒山,100多年前就種上了馬尾松。山上綠樹成蔭,所以又叫松山,是澳門半島最大的綠地(見彩圖插頁第7頁)。西北山麓有泉,建二龍喉公園。南段較短,又名若仙山,海拔僅40米,頂部平緩。政府醫院(仁伯爵醫院,俗稱山頂醫院)依山而建。1990 165438+10月,北段建成285米長的交通隧道(松山隧道),極大地方便了澳門半島北部、西部和東南部的交通。

蓮峰山

又名蓮花山。山南有王霞村,故又稱王霞山。位於澳門半島北部。清同治年間(1862 ~ 1874)編撰的《廣東圖說》中說:“聯峰山在(象山縣)城東南方壹百三十五裏海上,夏勛有望。”壹方面,澳門在明代叫蓮花島,所以山叫蓮花峰。此外,這座山是以壹朵蓮花的形狀命名的。山高62米,東臨濠江,西臨大海,南望澳門。蓮莖的盡頭,突然像花球壹樣拔起,山上有許多奇石。以前,山頂的巖石看起來像觀音坐在蓮臂上,其他巖石襯托得像雲彩,更像盛開的蓮花。北面有蓮峰寺,南面有觀音寺,都有上百年的歷史。東南腳下有壹個澳門電視臺,山頂有壹個古老的王霞炮臺,現已廢棄。1997年,澳門市政廳在這裏修建了王霞公園。山腳下有澳門旅遊學院和小旅館。

馬各山

位於澳門半島南端,因有媽祖閣而得名。它海拔73米。東部、南部和西部面向大海,北部與王喜郁郁蔥蔥的美麗山脈相連。在這座山的西南腳下,有壹座由古老的炮臺改造而成的聖地亞哥酒店。山的東面和南面有很多面向大海的高級住宅。。

馬腳石

原來是澳門半島東北角不遠處的壹堆凸出海面的巖石。20世紀20年代的黑沙環第壹次填海工程把它和澳門半島連接起來,現在已經不存在了,位於漁人街東端。

馬腳石山

位於澳門半島東北部。它海拔49米。以前南北都是靠海的,像澳門半島東北突出的壹個小角落。西北臨王霞山,西南東臨陽山,形成兩個海灣。前者較大,稱為黑沙環(灣)。後者更小,稱為狗圈(灣)。經過多年的填海造地,前者已成為壹個縱橫街道的城區,後者則成為新港水庫的壹部分。山上還有古老的堡壘。在山的東端是壹個小小的遊樂區,叫浪翻雲。以前是懸崖邊上的海角,現在只能遠遠地望著海洋。東北麓有壹座天後宮(見馬角石天後宮)。東北方向不遠處,曾經有壹堆凸出海面的巖石,叫馬角石,填海後不復存在。

青州山

位於澳門半島西北部。它海拔57米。原為濠江中壹座孤山,四面環水,景色秀麗,綠樹成蔭,故名青州。過去也叫綠島,“綠島煙雨”曾是“十景美鏡”之壹。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蓮峰寺附近築堤與澳門半島相連。後來,在山麓周圍陸續進行開墾。

塔石塘山

位於環島西部,又稱疊石堂山。海拔171米。它是環島周圍的主峰,也是澳門的最高峰。西北坡有壹個郊野公園,北麓有壹個采石場。有通往山頂的路,有山頂公園。山上有壹尊1998媽祖石像。

西王洋山

位於澳門半島西南部。海拔62.7米。內港在西,東北隔南灣與東王洋山相望,南有馬革山。有數百年歷史的媽祖閣位於山的西南麓。寺後坡發育花崗巖、卵狀地貌,有多處著名學者題寫的石刻。山頂有建於1622的聖母院和建於1935的主教府,所以西山俗稱主教山。這裏有很多南歐建築風格的別墅,在澳門屬於頂級住宅區。歷史悠久的楓涇賓館主樓就建在它的東麓。

小木山

位於氹仔島西部,又名小譚山。海拔111米。北面是奧關大橋的盡頭,面對大橋的山坡上有大片浮雕。山南壹大片墾區有個賽馬場。新世紀酒店和寶泰寺在它的東邊。

壹粒米

位於氹仔島東端,離岸邊不遠的壹個小島。澳門國際機場填海造地時,與氹仔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