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他們不喜歡對方。據民間傳言,左曾經去過李鴻章,李鴻章出來的比較晚。左回想起李鴻章溺愛小妻子的傳聞,不禁冷笑道:“用汝夫人洗腳吧。”。李鴻章毫不示弱地脫口而出,“我是有秀才背景的”,並把自己的心臟病告訴了左。他只是壹個舉人,但他沒有學者的名聲。結果他們倆從此走來走去。
第二,積怨加深。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左和李鴻章率領楚軍和淮軍在華北追擊撚軍。1868年8月,撚軍張宗禹全軍覆沒。戰後淮軍功勛排名第壹,李鴻章升任輔佐大學士。左唐宗懷疑李鴻章關於張宗禹自殺的說法,於是率軍四處搜尋。李鴻章大怒,上書曾國藩說,“(左)阿深的真面目在此顯露無遺”。這兩個本來就不愉快的人變得更加敵對。
第三,政見不同,拼海防,堵防。面對來自海上和邊疆的威脅,清朝是如何將有限的戰略資源分配到東部沿海和西北邊疆的?李鴻章主張加強海防,防範崛起的日本。左著重解決了阿古柏入侵的燃眉之急,遏制了覬覦新疆的俄、英的囂張氣焰。
面對燃眉之急,朝廷青睞左的建議。當時清朝的平均財政收入是壹年8000萬兩白銀。從1875年到1884年(即左西征中後期),花費了8000萬兩防務經費。相反,從1885到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海防經費只有3000萬兩。由此看來,朝廷還是主張要塞防禦優先於海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