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陳建斌是壹個有演技、有情懷、有作品的演員。
而且他的簡歷也特別耀眼。
1998中戲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最早的話劇得了金獅獎,後來的電視劇得了金鷹獎和飛天獎,然後在電影裏當了導演。他在金馬獎上連續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配角、最佳新人導演三個獎項,這是史無前例的。
2010陳建斌演三國曹操。當時,陳建斌因他的喬家大院而為大眾所知。在事業上升的時候,他想以曹操這個角色進入壹線。沒想到最後他的名聲也是毀譽參半。後來靠在宮中扮演後妃恢復。
為什麽打曹操成了陳建斌的滑鐵盧之戰,他和鮑國安的差距在哪裏?今天,庇古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壹、陳建斌的表現
先說陳建斌。
自從他出演這部戲以來,他壹直在犯錯誤。
壹開始導演讓他不要演曹操,而是“另壹個很重要的角色”。陳建斌說他不喜歡這個角色,“沒有曹操有趣,吸引我”,所以拒絕演。
後來三國導演換了,陳建斌順利拿到了曹操這個角色。
陳建斌壹開始沒有透露是給哪個角色,但從長相來看,很可能是董卓或者袁紹或者司馬懿,但不太可能是劉備或者諸葛亮。
對於壹個事業處於上升期的演員來說,陳建斌拒絕演這樣的反派或者相對平淡的角色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壹個本該演董卓和袁紹的人卻去演曹操,這種錯位感讓他壹開始就失去了領先優勢。
然後就是劇本的鍋。
擁有1994版《三國演義》的朱昱走在前列,2010版《三國演義》在寫劇本時避免其尖銳性,力求寫出通俗易懂的現代人看得懂的劇。
比如臺詞就很“現代”。
董卓說:“遷都長安,是百年大計。"
許由說:“妳是來打架的還是來調情的?”
潘鳳說:“我的斧子渴了。”
這些臺詞聽起來很震撼,沒有古風,讓整部劇失去了深度。
在人物塑造上,這部劇也有失偏頗。
比如大紅泥飾演的司馬懿,就被塑造成了天生的陰謀家,大紅泥是個老派玩家。但在這部劇裏,印象很差,和老三國司馬懿的扮演者魏宗萬大相徑庭。
另壹個被騙的人是陳建斌。
在1994版的《三國演義》中,鮑國安已經把曹操這個奸雄演繹的淋漓盡致,編劇強行塑造了壹個“人性化”的曹操,把劉邦式的痞子裝在曹操身上,於是我們看到了壹個現代版的另壹個曹操。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稱曹操為“可愛的奸夫”。在這部戲裏,為了詮釋可愛,曹操被弄得假笑。
劉備跑了,他大叫;他見到趙雲的時候喊了壹句“我愛他到死”。遇到關羽就直接賣腐《雲裳不能走》。
曹操的真面目變成了“隨地大小便”,這不是壹代梟雄,簡直就是情緒隨時爆發的“地痞”。
所以寫這樣的劇本,仙女來了也會演的很爛。陳建斌真是倒黴。
最後,陳建斌自己也有大問題。
再爛的劇本,作為壹個好演員,也是有能力超水準演戲的,只是陳建斌逼得太緊了。
壹方面肢體語言過於豐富,不時吹胡子瞪眼,上躥下跳,沒有表演曹操的才華。
另壹方面,就是臺詞的問題。鮑國安老師的臺詞很蒼勁,很有磁性,辨識度很高,但是陳建斌的臺詞在音色上沒有起伏,沒有抑揚頓挫,給人壹種平淡的感覺。
他的標點符號也很有問題。最明顯的就是背《短歌行》,本來就是壹首四字短句的詩。他目瞪口呆地念了兩個字:“喝酒,唱歌,人生,幾何,比如朝露,去日本,苦難多……”
壹句霸氣的詩讓他結結巴巴,聽眾聽著真的難受。
而且雖然陳建斌說自己取消了很多預約,為這部劇做了充分的準備,但總覺得陳建斌演曹操太追求“原創”,舉手投足都是現代感,沒有老版曹操的古雅感。
總之,陳建斌版的曹操因角色不適合、劇本不嚴謹、表演有瑕疵而飽受詬病,但與鮑國安版的曹壹草相比,差距更為明顯。
二、鮑國安的表現
我們看看鮑國安是怎麽演曹操的。
1990年央視開始籌備《三國演義》拍攝時,鮑國安是曹操的第壹選擇。當時的他無論是年齡還是氣質都和曹操非常接近,鮑國安已經是劇組裏手腕最大的了。
但相比陳建斌的誌願,保國安如履薄冰。他好幾個晚上睡不著覺,怕自己演壞了曹操。
為了演好曹操,鮑國安甚至上街做了問卷調查。當時曹操的形象在大眾心中是模糊的。戲曲舞臺上有奸詐白臉的曹操,郭沫若話劇裏有曹操,新歷史劇裏有曹操。曹操的每個版本都不壹樣。
最終,他選擇了京劇中的白臉曹操作為創作藍本,但他也提醒自己“學其源而不學其流”。京劇在舞臺上是壹種誇張的表演,所以電視劇裏要演的逼真,壹定不能把曹操變成花架子。
他還寫了很多創作筆記和小論文,試圖揣摩曹操的表演方法。他覺得自己要表演曹操的機智、多變的性格、多疑的天性這“三多”。
經過深入研究,他覺得文學評論家毛宗崗稱曹操為“自古漢奸第壹奇人”,所以表演不能單純表現他的“奸詐”,還要表現他的“怪異”。
劇中曹操的年齡跨度從39歲到66歲,所以鮑國安要求自己根據不同的年齡去演繹曹操不同的性格特征。
在前幾集裏,他飾演的曹操棱角分明,坦蕩自負。
《捉放曹》壹幕之後,曹操經歷生死,喊出了“寧教我負天下,不教天下負我”的人生信條。從此,壹個精瘦的男人長大了。
當他被朝廷封為鎮東將軍,率領青州兵討伐黃巾軍時,就表現出了對人才的渴求。
後來曹操的父親被殺。曹操壹方面為父報仇,另壹方面也借父之死爭奪徐州。有壹些真摯的感情,也有壹些不真誠。其中壹句臺詞充分說明了他的復雜性:“就算不為父報仇,徐州也必然會贏。”
後來在於迅的建議下,曹操乘機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三讓徐州》的場景中,鮑國安巧妙地將曹操表面的任性與內心的冷靜結合在壹起,觀眾可以看到角色的成長。鮑國安把這場表演稱為“立體戰爭”。
曹操控制朝野時,壹方面向憲下士進貢,對劉備采取軟政策,顯示大家風範;
壹方面,他骨子裏的“曹阿瞞”像胎記壹樣烙在他心裏。這種孩童般的狡猾體現在徐天狩獵、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華容道之敗,這就是他要表演的。
鮑國安在做了壹個大致的表演框架之後,也講究了壹個精心的表演。
比如曹操的笑有幾種。
年輕時不拘小節,躊躇滿誌;中年的自滿、樂觀和傲慢;到了老年,深不可測和詭詐都通過壹個微笑體現了不同的內涵。
比如曹操和關羽的關系處理。
從“溫酒斬華雄”的欣賞,到給予赤兔馬的敬仰,再到“獨騎千裏”的過度寬容,曹操內心也是不斷波動,最後對關羽似乎過於放縱,但呈現給觀眾的非理性卻變得自然而然,背後是強烈的占有欲。
比如鮑國安,就是認為我們不能把英雄的戲份玩得太認真,因為這是心理遊戲。曹操用隨口壹說,隨隨便便的態度給劉備施壓,這壹手巧戲也玩不壞。
比如消滅董成的場面,鮑國安要求自己發泄心中的仇恨,既淋漓盡致,又恰如其分。
比如徐有來演的那場戲,曹操出門迎接,才穿上鞋。他想表現幽默的壹面。
大家可以看到,鮑國安在演曹操的時候,並不是用三兩種方法來演,而是反復琢磨曹操,把曹操壹生經歷過的溝坎坎坎都研究了壹遍,確切知道該演哪壹個。
他用教書和搞科研的精神來解讀曹操。這個角色能不成功嗎?
最終曹操成為1994版《三國演義》中最經典的角色,甚至沒有壹個。鮑國安還擊敗了唐國強,獲得了飛天獎和金鷹獎。
劇中曹操的詩詞、胡須、長袍也成為該劇的著名場景,他標誌性的笑容成為壹代人的記憶。
壹對比陳建斌和鮑國安,差距太明顯了。他對自己盲目自信,表演方式單壹,臺詞太自我。種種弊端都集中在這個角色上,使得飾演曹操成為陳建斌表演史上的壹次滑鐵盧。
其實,陳建斌不妨向於和偉學習。
於和偉也在《兵家聯盟》中扮演曹操,但他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在劇中,他只是個配角,沒必要把角色演得那麽全面。於和偉專門做了壹點,集中展現了曹操“權謀”的壹面,非常霸氣和獨特。
有人評價三人的表現。
鮑國安是曹操;於和偉是想演曹操,而陳建斌只是穿著曹操的戲服在演自己。
好在之後陳建斌學會了收斂,演技穩步提升。現在他因為演技好,已經成為壹名成功的文藝片導演。
他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簡單有力,而是更加細膩小巧,他對人物的把握也是通過上壹層樓。
鮑國安演曹操的時候已經快50歲了,而陳建斌演曹操的時候才40歲。顯然,溫度不夠。
如果讓陳建斌再演曹操,我相信他會更好。從積極的角度來說,11年前那次失敗的嘗試,恰恰幫助陳建斌在演藝事業上不斷進步。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壹只雞
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