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
春節來臨,萬象更新,象征著壹年的開始;它標誌著人生的又壹個起點。
春節之所以是壹個極其重要的節日,是因為通過這個節日的慶祝儀式,可以加強家庭紐帶和親情。比如在新年吃團圓飯和給親戚朋友送禮,這些習俗都在提醒人們家庭在社會中的中心地位。在世界各地,只要有華人社區,這個節日就會被隆重熱烈地慶祝。春節的慶祝活動從農歷正月初壹到正月十五持續15天。
古代皇帝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繼承皇位,往往依靠自己的歷法,所以元旦、月、日不壹致。漢武帝繼位,決定重修歷法統壹。我們今天采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後幾個朝代修訂的。
歷代王室歡度“春節”的場景,往往反映了那個朝代的繁榮、穩定、昌盛。國家越繁榮,慶典儀式就越隆重。
為了收到親戚朋友的新年祝福,每個家庭在節日前都把家裏裏外外打掃幹凈。壹些家庭還在門上貼對聯,寫吉祥的對聯,以祈求好運和每年的豐收。
春聯在中國的華人社會已經逐漸簡化。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在門上或墻上懸掛“春”、“福”等吉祥文字作為裝飾,有些人甚至把這些文字倒過來,因為“道”與“道”諧音,意為“春到”、“福到”。如:鞭炮聲,三只羊趕著泰羊放鞭炮,千馬奔騰而過。
送廚神
臘月二十四是道教的壹個重要節日。這壹天,竈神回到天上,向玉帝報告人間大事。人們希望竈神能好好說話,所以在這壹天,道士們特意準備了豐富的供品來祭拜竈神。
年糕
在春節前夕,普通家庭忙於制作蛋糕和其他食物,這些食物可以作為禮物或招待來訪的親戚和朋友。年糕(也叫粘糕)是春節的必備品,象征著好運。這種由糯米制成的褐色粘糕,因其名字與“年高”諧音,有“年年漲”之意。
給某人壹份禮物
禮物是對親戚和朋友的尊重和愛的表達。按照中國尊老愛賢的傳統,晚輩應該給老人送禮。比如,女婿在春節前壹周給公公婆婆送禮。為了表示好運,禮物是均勻的。按照傳統禮儀,接受禮物的人應該回贈禮物以示感謝。這種互贈禮物的習俗,恰恰是中國人“禮尚往來”的態度。
團圓飯
除夕對中國人來說極其重要。這壹天,人們準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中國,壹些監獄官員甚至讓囚犯回家與家人團聚過年,可見“團圓飯”對古代中國人是多麽重要。
家庭是中國社會的基石,壹年壹度的團圓飯充分顯示了中國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和關愛,使家庭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家庭團聚往往在精神上安慰和滿足壹家之主。老人們滿屋見兒孫,壹家人其樂融融。過去養育孩子的細心和辛苦沒有白費。這是多麽幸福啊。年輕壹代也可以借此機會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
祭祖
中國人在節日裏永遠不會忘記死去的祖先,春節也不例外。在我國,用食物或鮮花來表達心意是中國人的壹種常見儀式。祭祖的形式可能會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是相同的。
迎春花
按照中國人的計時方法,新年和生肖從晚上11點開始,所以傳統的春節時間多在晚上11點。然而,在新加坡,大多數人在午夜12慶祝春節。
壹般來說,中國人仍然有歡迎財神的習俗,人們也在這壹天湧向寺廟許願或祈求和平。
支付新年電話
傳統上,新年問候的習俗是年輕壹代向他們的長輩鞠躬並祝福他們。然而,對於年輕壹代的新加坡人來說,鞠躬是不舒服的。他們不再遵循這壹習俗。今天,雙手捧著壹對橘子祝福長輩是壹種常見的做法。
送橘子是中國南方的春節習俗。由於“橙”和“金”在粵語中諧音,送橙(送金)代表好運。中國人有“唯唯諾諾”的觀念,所以當人們提著壹袋袋橘子向親朋好友拜年時,袋子裏的橘子不是兩四個。
為了表示對長輩的尊重,橘子必須雙手奉上。根據習俗,當客人們告別時,主人也會得到橘子作為回報,以示相互的好運。
紅包(壓歲錢)
除了送橘子,送“紅包”是過年的另壹個習俗。中國人喜歡紅色,因為它象征著活力、幸福和好運。
給未成年的孩子發紅包(根據中國人的觀念,已婚的人被認為是成年人)意味著給他們帶來祝願和好運。紅包裏的錢只是為了讓孩子們開心,它的主要意義在紅紙裏,因為它象征著好運。所以,當著發紅包的長輩的面拆紅包是不禮貌的。
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元宵節;元宵
春節的傳統慶祝儀式持續15天,因此人們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向親戚朋友拜年。過完元宵節,春節就結束了。
在元宵節,佛教徒和道教徒通常在寺廟裏許願。元宵是月圓之夜,讓人想起愛情。這個節日對於熱戀中的情侶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
元宵節,又稱“燈節”,中國古代自唐代以來就有賞燈的習俗。
少數民族的春節飲食習俗
赫哲族:大年初壹,姑娘、女人、孩子穿上節日盛裝,去親戚朋友家拜年。被拜訪的主人會舉行壹場豐盛的“魚宴”來招待客人。
壯族:每個家庭都要煮足夠的新年米在農歷新年的第壹天吃,這意味著祝願來年豐收。
苗族:過年喜歡吃棕籽,喝甜酒,表示日子壹年比壹年美好。初二初三,全家去鄉下拜年。
白族:初壹的淩晨,全家老少都會喝泡好的糖水,祝願新的壹年日子甜如糖。
普米族:在第壹天的清晨,所有家庭都要向戶主獻祭,祈求好運、健康和五谷豐登。年輕的雄蜂和雌蜂湧向泉水獲取淡水,把首先獲得幹凈的水視為好運,這樣大家就可以分享它,以便新年平安無事,然後吃新年大米(酥油茶,糯米)。在此之前,要給狗狗餵三個大小不壹的飯團,以感謝狗狗對人類的貢獻。
獨龍:白天要和進村的客人喝壹瓶水酒。晚上男方在火坑邊飲酒互敬,然後把碗扔在池塘邊的竹架上,讓碗口對著天是吉祥的。此外,還會有“獵牛節”活動,所有參與者都能分到壹份牛肉,大家圍著壁爐烤著吃。
木老:首先要祭祖,拜山神,然後才能壹起吃飯。年夜飯是燉十只雞,然後把各家帶來的菜拌在壹個鍋裏。另外,過年前,家家都要做壹個大糯米粑粑,放在簸箕裏祭祀,只有初三才能吃。
滿族:除夕夜,家家戶戶都會吃餃子。包餃子的時候不能在光邊上捏成“和尚頭”,要避免“光頭”。放餃子的時候要走壹排,表示來年可以四面八方賺錢。半夜煮餃子的時候,主人家會喊:“妳結婚了嗎?”家人回答:“起來,起來!”除夕夜的餃子裏,會包銅錢,誰吃誰就有好運。
羌族:近鄰好友互邀飲“雜酒”。喝酒的方式很獨特。大家輪流用竹筒吸引人,壹邊喝,壹邊往壇子裏加水,味道淡了就和渣子壹起分享。
基諾族:各家會把煮好的山珍海味如野生動物、鳥類、蔬菜、野果等裝在竹筒裏,插上鮮花,然後聚在卓巴家吃晚飯,盡情玩樂,盡情飲酒。節日的最後壹天,“卓巴”壹家殺了壹條狗和兩只雞送別客人。
藏民:除夕夜,藏民喜歡吃油餅、奶餅、血腸、手抓肉。初壹早上,女人們會去河邊或井邊“吸新水”,象征著全家人的好運。
鄂倫春族:除夕夜,全家人聚在壹起圍坐在壹起吃年夜飯,品嘗山珍海味,喝美味佳肴,吃兩個小時的年夜飯。席間,年輕人應該向長輩表示敬意,並向他們磕頭,祝他們健康長壽。
鄂溫克族:享用鹿、胃、野豬等山珍海味,大碗喝酒,喝酒跳舞,慶祝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