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村生產關系的變化,農業發展有起有落。50年代初,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和農業生產迅速發展。從1958到1960,進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吹“共產風”,導致農牧業生產大倒退。1961實行“責任田”,糧食豐收。1962,責任田收回。經過三年的調整,農業生產略有穩定。1969期間,糧食產量大幅減少。“文革”時期,農業生產因為“學農”“趕郭莊”,剪了資本主義的尾巴,限制多種經營,只抓糧食,長期徘徊不前。70年代後期,由於農田基礎設施的加強,水利設施的增加,良種和新技術的逐步推廣,化肥和農藥的使用,農業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在發展策略上有過多次叠代,先後提出了“高山松、杉、竹、低山桐、茶、果”;“搞活六龍,治山、治水、治窮”;“發展桐、梓、栗、茶、桑、牛”;隨著縣裏主要負責人的更換,沒有壹個人堅持到最後,始終沒有形成本地優勢。1979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林牧副多種經營全面發展,農副產品價格相應提高,農業總產值大幅增長。從1980到1979增長了28%,從1981到1985,年均增長4.16%。1985年農林牧副漁總產值按1980不變價格計算達到6751000元。與1949相比,糧食產量增加1.4倍,茶葉產量增加1.2倍,蠶繭產量增加35倍,生豬養殖增加6。
嶽西縣耕地少,糧食不能自給。80年代,午間作物種植面積普遍下降,雙季稻種植面積減少,糧食總產值處於徘徊狀態。從65438年到0985年,農業人口人均糧食產量僅為272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7.5%。發展農業生產,提高糧食自給率,是嶽西縣脫貧致富的首要任務。
2012年新建和改造茶園3.3萬畝,茶葉產量和產值分別增長31%和36.4%。高山蔬菜種植面積654.38+0.29萬畝,總產值5億元,增長465.438+0.5%。嶽西翠蘭已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和100個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嶽西縣被授予“全國農業(茶葉)標準化示範縣”、“安徽省十佳茶葉縣”、“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等稱號。年養蠶量、產繭量、蠶農收入均居全省首位。新發展中藥材基地5700畝。全年流轉山田3萬多畝,種植了三叉、銀杏、香榧、構樹等經濟林木。建立了505個新的農業合作社。菖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初見成效,溫泉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建設已經啟動。農產品加工企業600家,年加工產值50億元。建國前,嶽西縣只有手工業生產。29年(1940)四月,縣衙設民用廠,手工制作皮紙。31年,全縣設造紙、卷煙、縫紉、印刷、冶煉五廠。1933年7月,縣合作聯社建立了兩個榨油廠和棉紡廠,以及縫紉和制傘辦公室。到37年底,全縣有手工業作坊907個,1115人,主要從事生鐵、鐵鍋、農具、油脂的生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現代工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起來。1958年5月,縣工業化委員會成立,各區配備分管工業的書記。到年底,全縣52個手工業生產社、組、廠全部轉制為地方國營工廠或公社工廠。全年計劃擴建廠礦名稱9674個,大部分是名義上的。1961年,工廠數量由185減少到106,員工人數由5501減少到2640。
1966年4月,省毛尖山水電站建成發電,工業生產能源從此有了保障。1967期間“文革”影響工業系統,工人參與運動。當時“造反派”掌權,戰事爆發,主管機構癱瘓。大部分工廠停產,產值銳減。
1977之後,縣辦工業進入穩定發展期。65438年到0979年,再次調整產業結構,改革管理模式,重用科技人才,簡政放權。企業的競爭意識和活力逐年增強。調整初期,產品由過去的包銷改為市場調節銷售,部分企業壹時不適應。壹度產品積壓嚴重,虧損嚴重。1983成立縣域企業領導小組,全面整頓縣域企業。
1985期間,全面推行以承包為中心的各種經濟責任制,改革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逐步完善定額承包、超額獎金、計件工資、利稅與工資總額掛鉤等不同形式的承包制度,增強了職工的責任感,企業產品產量增加,質量提高,成本降低,利潤增加,職工工資大幅度提高。年末全縣有工業企業106家。其中工業部門23個,從業人員1886人。工業總產值2902萬元,固定資產原值4423萬元。
2012年,積極幫助企業爭取項目資金1.2億元,融資4.2億元。新增規模企業13家,達到77家,產銷率99.2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超過6543.8+000億元,增長25%。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家,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位居全市前列。啟動天鵝、輝山、缸套公司上市。“天信”、“梁琪”申報中國馳名商標,已上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核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