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邊古鎮位於宜賓地區徐州區,川滇界河金沙江北岸,與雲南水富縣隔河相望。
古代安邊是渤海國人居住的地方。對了,是博人部落。
安邊古鎮的地理位置很重要。這裏是金沙江和橫江的交匯處,是四川和雲南的交界處,歷來是重要的邊疆。
這是秦代的武赤路路口。武池路是秦朝時期連接川南和滇北的古驛道。它是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的壹部分。因為大部分都是山路,很難修。古道只有五尺寬,故稱五尺路,又稱“石門路”。這條古道直通諸提(今昭通),所以又叫“諸提路”。
金沙江是川南的重要水路,橫江是川南與滇北貿易的重要水路。雲南昭通產的銀、銅主要通過橫江運往四川和中原,四川產的井鹽也通過橫江運往雲南。
安邊,顧名思義,就是穩定邊境地區的意思。宋嘉定四年(1211),四川使臣與安邊寺約好,以後的朝代,這裏壹直都有驛站。清朝光緒年間,安邊設鄉築田,當地人稱為“安邊田”。
由於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安邊成為貨物轉運和分配的中心。從明清到民國,安邊田是最繁榮的時期。由南向北水陸運輸的大宗商品,如糧食、木材、布匹、藥材、紅糖、井鹽、畜產品、山貨、礦產品等,都在這裏集散運輸。
安邊場成了這壹帶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方。周邊八個鄉鎮的人都會來這裏交易,甚至壹街之隔的雲南省水富縣的鄉親也會坐船過來趕戲。安邊和小安壩之間的輪渡從早到晚都很繁忙,輪渡上總有鄉親提著籃子或挑著擔子。這裏的日客流量超過1萬人。
當時有米店、鹽店、絲店、糧店、雜貨鋪、縫紉店、鐵匠、剃頭店、紙店、木材店、茶館、飯店、旅館,生意興隆。
隨著陸路交通的改善,尤其是橋梁的修建,鐵路的暢通,水路交通的逐漸衰落,安邊也和其他因水而興的古鎮壹樣逐漸蕭條,現在常住人口也不過幾百人。
只有那些歷經世事滄桑和歲月風雨的古建築,還在安邊訴說著昨日的繁華與喧囂。
曹氏家族祠堂建於清嘉慶九年(1804)。是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建築,中西合璧。院內主樓正門寫著“平陽實德”,因為曹植的祖先曹參是西漢的平陽侯。檁條上所寫的“譙縣遺”是因為三國時大名鼎鼎的曹,祖籍譙縣,也就是今天的安徽亳州。
邱家大院建於清光緒初年,面對石門河與金沙江匯合處的雙江口。主體建築為純木結構,雕花窗,精致華麗,屬於典型的川南傳統民居建築。
“護國之戰”時,是川滇將士經過的地方。發表討袁宣言的四川國防軍總司令劉存厚,後來被封為崇威將軍,安邊所住的院落被當地人稱為“將軍府”。
洶湧澎湃的金沙江、橫江日夜流淌,只有壹些喜歡古鎮的人才會來到這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鎮,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