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人們理解這個不是很直觀。其實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壹個國家的總人口是1萬,而青壯年人口是30萬。然後在平時沒有戰爭的時候,這三十萬青壯年在各個崗位上從事壹線生產。這樣整個國家的生產力就很充足了。但如果恰好處於這樣的時期,那麽國家就需要把這30萬青壯年中的壹部分捐出來當兵。假設我們的義務兵人數是65438+萬,那麽剩下的青壯年只有20萬。
少年的減少,在古代社會,意味著勞動能力的下降,意味著壹部分人被調去打仗,整個國家的糧食生產力肯定不如以前。還有壹點就是,人生完孩子以後,這些士兵在前線吃飯就要被運送。此外,還得出運輸糧草需要65,438+0 ~ 20,000人。如果有些地方很難行走,就需要很多牛馬。這些人和動物在路上會消耗大量的糧草,所以壹般情況下,如果是戰時,肯定會消耗大量的糧草。
當然,在古代,為了緩解運輸過程中消耗過多的食物,壹些當權的人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秦朝的時候,為匈奴北伐修建了很多秦致道路,確實可以有效的減少壹些運輸過程中的消耗。當然也有人會從以上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就屬於這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