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校長陪餐”制度並不新鮮。之前已經在壹些地方的壹些學校推行,學校通過新媒體平臺直播校園內的飯局,家長可以通過手機查看。此次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類似做法,從管理的初衷來看,當然有利於推進校園食品安全管理,緩解社會焦慮,進壹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落實。不過,制度雖好,但在具體執行中,尤其是長期執行中,還是要防止流於形式。
從制度執行來看,“校長陪餐”怎麽陪,怎麽執行,其實是個難題。各地要以此次發布的國家規定為基礎,認真研究建立科學完善、易於操作和驗證的實施細則體系,確保這壹辦法能夠真正落到實處。
從管理環境來看,在陪餐過程中,或者在提前抽查品嘗的過程中,學校相關負責人對食品的安全和質量進行控制,因人而異、因地而異,在實際操作中也有很多“人為控制”和“可操作性”的彈性空間,難以避免壹些人為因素和利益糾紛,導致“陪餐”的效果打折扣。
從現實情況來看,由於學生和成人的營養需求不同,學校主要領導長期“陪餐”、定時吃學生餐並不科學、不現實,所以長期堅持、真正落實並不容易。如果執行不力,久而久之,在壹些地方可能難免流於形式,甚至成為某些校領導的“作秀”行為。
所以“校長陪餐”這個制度,乍壹看感覺很好,其實是教育等部門的無奈之舉。保證學校食品安全,僅靠“校長陪餐”制度是不夠的。必須真正抓源頭管理,在此基礎上加強過程管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謝曉文:戰略學者。主要評論時政、商業、鐵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