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許多高峰終年積雪,像戴了壹頂“白帽子”,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不會消失。甚至在壹些熱帶山區,比如非洲的乞力馬紮羅山,亞洲的喜馬拉雅山等等。這是為什麽呢?因為山區的天氣比同壹地區的平原要冷得多。
那麽,山上為什麽這麽冷?因為山越高,空氣越稀薄,越容易失去來自太陽的熱量。每100米溫度會下降0.6℃左右,所以在壹定高度,溫度會降到0℃以下,冰雪終年不融化。這個高度的分界線叫做雪線。越靠近兩極,雪線位置越低,因為那裏的天氣已經很冷了;越靠近赤道,雪線位置越高。
還有,山頂布滿冰雪後,由於冰雪表面對太陽光的強烈反射,照射到這裏的太陽光壹般有50% ~ 90%被反射回來,使得這裏的溫度較低,冰雪不易融化。
所以在高於雪線的山頂,壹年四季都會有雪。當然,這裏壹定會下雪,山頂壹定會有可以堆雪片的地方。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山都能堆積冰雪。那些雪峰上的冰雪並不是絕對終年不變的。如果有強烈的陽光照射,有些會融化。但不久之後又有降雪補充,所以冰雪可以壹直存在,形成冰川向下移動。
“羅馬不是壹天建成的。”那些山頂上的“白帽子”絕不是壹朝壹夕形成的,而是由雪花逐漸變化而成的。
雪剛落到山頂時,內部多孔疏松,約有40% ~ 50%的空隙。山頂的雪,在白天太陽的照射下,在雪的表面部分融化,融化的水滲透到雪的下層,趕走雪中空隙的空氣,雪的重量也可以壓縮自己。到了晚上,氣溫下降,融水和雪凍在壹起,於是雪中有冰,冰中有雪,融化凍結,雪變成半透明的顆粒狀的雪。
後來新雪被顆粒雪覆蓋,增加了壓力,壓縮得更緊,內部空隙更少,熔點降低。經過不斷的融化和凍結,顆粒狀的雪最終變成了淡藍色的冰川冰。隨著時間的推移,冰川冰越來越近,形成冰川向山下移動。
地球上的溫度在不斷變化。當溫度降低時,雪線會降低,終年能被雪覆蓋的山脈會增多,冰川的規模會擴大。當溫度上升時,冰川的面積會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