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拖延是為了避免疼痛,是壹種自我保護機制

拖延是為了避免疼痛,是壹種自我保護機制

昨天和壹個朋友閑聊,他突然來了壹句“今天4月20日了啊”。

我隨口回了句“是啊,怎麽了”

“時間過的好快啊,這個月又要過去了”他說。

這時,我才回過神,他是在感嘆時間過的太快了。

小時候,總感覺時間過的很慢很慢,想要快點長大;長大後,卻發現時間跑的飛快,壹眨眼都奔四了。這種感覺真的是“眼睛壹閉壹睜,壹天就過去了”。

還有壹個多月,2020年就過去壹半了。回想過去的四個月,除了宅著,想不起任何事。曾經無數次的下決心去做點什麽,比如寫作、讀書。結果每次都被手機打敗,並以疫情期間每個人都是這樣為借口,壹直拖延下去。

月初的時候,為了逼迫自己不再拖延,免費申領了壹本書。因為領到書之後要在壹個月內輸出壹篇文章以及線上拆書,如果做不到,要在群裏發與書價等額的紅包。發完紅包就結束了?too young too simple,發完紅包依然要寫文章和拆解,也正是因為這個外力,才有了這篇文章。

申領的書叫《如何學會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教人如何學習。書的作者是壹位不擅長數學的文科生,後來,因為職業發展,選擇重修數學,最終成了數學博士。

這本書源自她學習數學的經驗。目的是幫助和她壹樣的人——對某些學科不擅長,學好想學的東西。這本書***講了10個學習技巧和10個誤區,其中的壹個技巧是如何戰勝拖延。

既然有10個技巧,為何偏偏選擇它呢?就是因為自己之前太拖延,每天都在自我放縱和自我懊惱的漩渦中掙紮。當看到這個內容時,就像獲得了救命稻草。同時,它也讓我得到了新的啟發:拖延不僅不是病,還恰恰證明妳是壹個正常人。

2014年去成都出差過4次,對那裏印象最深的不是美女而是美食,尤其是缽缽雞這道菜,百吃不厭。因為疫情自己做飯就想嘗試壹下,於是找來了菜譜。在裏面有壹步炸辣椒油,炸的時候壹不小心把油濺到手上,在感受到疼痛那壹瞬間,就把鍋扔了出去,嚇的家裏人都跑出來看我。

人在感受到疼痛時,第壹反應就是躲避,目的是保證生命安全。同理,拖延也是為了保證生命安全。為什麽這麽說?

回想壹下,妳會在什麽情況下拖延?多數都是在做困難、枯燥的事情時,這些事情會讓人感到不舒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和身體上的疼痛是壹樣的,因為它們會喚醒同壹個疼痛感應器——島葉皮質。

拖延和受傷躲避屬於同壹類保護機制,目的是避免疼痛,保證生命安全。如果妳有拖延癥,說明妳的生理機制是正常的,也就是說,妳是壹個正常人。

既然拖延是正常的保護機制,是不是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拖延下去?不是的,雖然拖延是正常的,但它帶來的後果是有害的。

書中說:拖延是指把事情拖到很晚才做。拖到很晚做並沒有什麽問題,問題在於拖延會讓事情完不成或者完成不好,進而導致更大的傷害,通常是利益傷害,比如升職加薪。

我的主要工作是寫市場分析報告。有壹次,壹個報告要在三天後給客戶,這份報告中有壹個非常頭疼的問題,需要找大量的資料做分析。壹想到這麽麻煩、時間也還早就壹直拖著,結果拖到只剩壹天,只能匆匆完成。客戶拿到報告後,發現裏面有好幾處錯誤,我也因此被公司通報批評,並取消當年所有的優秀評比。

拖延是正常的,可以避免引發疼痛,但是拖延的後果會造成更深的傷害,更大的疼痛。究竟要不要拖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判斷做與不做哪個更重要,重要與否每個人心裏都有壹把尺子。多數情況下,拖延的傷害會更大,這也是為什麽認為拖延是不好的原因。

妳可能回想,拖延是為了避免痛苦,那不拖延就只能壹直痛苦。非也,大腦非常聰明,早已給出解決方案。

曾經有壹個同學,總是最後壹個交作業。突然有壹天,她居然第壹個交作業了,然後在群裏說:“在沒開始寫之前,特別抵觸,就是不想寫,但開始之後,很順利的就完成了,無作業壹身輕的感覺太爽了,下次也要早早交作業”。從那之後,她每次都早早的交作業。

我自己也是這樣。在沒有真正下筆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總是想:“要列大綱、找資料、修改、碼字、排版好多事啊,還是先刷壹會手機;先吃個東西;先睡壹會吧”,結果壹拖就是半個月。但當我真的動起筆,居然從下午3點壹直寫到晚上11點半,而且壹刻都沒有聽過,整個過程非常專註,寫完後還有壹種酣暢淋漓的感覺,非常爽,想壹直寫下去。

和做相比,不做會更痛苦。不做,心裏會壹直掛念,並因拖延而自責、懊惱。做雖然會痛苦,但只是暫時,會在20分鐘左右消失,同時感到愉悅。所以,解決拖延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行動。

那如何立即行動起來呢?剛剛提到,導致拖延的原因是大腦產生了疼痛感;另外,行動後疼痛會消失並產生愉悅感。那麽,只要欺騙大腦,讓它感受不到痛苦或者不做更痛苦,就會動起來。具體操作有兩個維度:

1.內力,調動主觀能動性;

2.外力,增加負重,不得不做。

壹、內力,冰火兩重天。 調動主觀能動性。兩個方向:

1. 想象做這件事的好處。想象時壹定要具體,調動所有的感官,比如:事情取得最佳的結果是什麽?取得結果後,自己會是什麽樣的感受?周邊的人會有什麽反應?能會得到什麽獎勵?等等。這樣做的目的是勾起欲望,產生去做的動力。

2. 想象不做這件事的壞處。同樣要具體和盡可能多的調動感官,比如:不做最壞的結果是什麽?自己會有什麽感受?周邊的人會怎麽評價妳?妳會收到什麽懲罰?這壹點的目的是引發更強烈的痛苦的感受,從而下定決心去做。

二、外力,泰山壓頂。 增加負重,不得不做。

設置deadline(截止日期)是克服拖延的好方法,但應用時,效果並不理想。

我的作息時間是6:30起,11點睡。前段時間迷上壹部網絡小說《法醫嫡女》,那幾天都是後半夜兩三點才睡,十點起。每當11點睡覺的鬧鈴響起,心裏會說再看半小時就睡,然後再半小時、再半小時直到熬不下去,才放下手機。

只在自己世界設deadline會隨時被推翻,達不到克服拖延效果。只有在deadline不可推翻時,才有作用,比如,老板說報告在下班之前交;學校規定9點開始上課;或者周邊的人都知道妳的deadline。換句話說:就是把deadline建立在他人的世界中。怎麽做,三個小技巧:

1.先承諾再完成。做事之前,先放出承諾。承諾的對象要和做的事情有關,比如和工作的事和同事承諾;生活的事和家人、朋友承諾。再通俗壹點,就是做事前先把牛吹出去,目的是用面子來督促執行。

2.先收錢再開發。現在很多人自己做產品,比如知識付費,可以先收錢再開發。收了錢,就相當於定了契約,如果不履行被罵是小,失誠信是大,為了誠信也會堅持下去,不然可能會混不下去。

3.押金式承諾。找壹個信得過的朋友,告訴他妳要做壹件事,讓他監督妳。同時轉給他壹筆讓妳肉疼的錢作為押金,如果按期完成,錢還妳,妳請吃飯;如果沒完成,錢歸他。註意,必須是壹筆讓妳肉疼的錢,不痛不癢沒有效果,就像妳辦的n張健身卡壹樣。

前面說到,用領書的方式逼迫自己行動起來,用的就是外力而且是復合式的外力。首先是發紅包,這本書定價50元,相當於壹周的飯錢(長春的物價比較低),尤其是在沒有收入的期間,很肉痛;之後是先承諾再完成,搶了就代表要寫文章和拆解,就像註冊APP時的同意條款壹樣,而且這個規定群裏所有人都知道,結果大家已經看到。所以,這三個技巧可以組合使用。

另外,做完獲得的成就感會促生繼續做的動力,激發出了內力。換句話說,動起來就有可能促成良性循環,並壹直保持下去。如果再次感覺到動力不足,用這兩個方法推自己壹把。用內力和外力相結合的方式,可以讓自己真正的動起來,而動起來,任務就已完成壹半。

拖延屬於自我保護機制,是正常現象,不可避免;多數的拖延都會帶來不好的後果。雖然拖延不可避免,但可以降低它帶來的傷害。降低傷害最好的辦法是立即行動。想要立即行動可以用內力和外力兩個方式,其中,內力是調動主觀能動性;外力是增加負重,不得不做。

妳,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