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地春節習俗-北京
臘月有很多事情。
從臘月開始,就有文人在商場屋檐下寫春聯,企圖賺點錢過年。祭祀過後,新春聯漸漸貼上,千家萬戶煥然壹新。有人用朱劍,有人用紅紙,只有朝廷和宗室王公才以紅藍邊白紙為規矩。非宗室者,不得任意使用。
臘月裏,梅花被紮在壹個大腹小口的器具裏,放在地下五尺左右。當生火使地面稍暖時,梅花會逐漸變白,裝在紙籠子裏,在城裏賣。陌陌,梅花,迎春也可以。繁華地區搭起帳篷,賣畫。婦孺爭相購買,以取樂。
臘月初壹,賣粥的人在街上的市場裏排隊。甚至還有賣核桃、柿子、棗、栗子、荸薺米幹的,肩上扛著筐賣。其次是肥山雞、關東魚、野貓、野鳥、臘肉、鐵雀、果蓋、大佛花、鬥光千片、婁子莊元寶。農歷十月後,我們出售魏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黃錢、金幣、燒紙、玻璃鏡和窗洞。20號以後賣蜜瓜,糖糕,糯米糕,關東糖。23號送竈的時候給神馬提供了帶爛草的抄豆。也有賣窯的,北京的瓷碗、香爐、燭臺的銅銀;塞葫蘆,孩子省錢;支撐鍋瓦,爐口作為輔助。25日以後,芝麻稈、松柏枝、蒼術等出售“陳釀”。臘月裏物價和錢都比平時貴,所以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人到了這個時候,總是勸晚輩花錢要慎重,於是又有了“二十七八,均取貨,把握。”
臘月初八,慶祝王侯拉,大家煮水果粥。前壹天準備了米飯和豆子,並用數百種水果雕刻出圖形。半夜煮粥,全家人聚在壹起吃,餵親戚鄰居,就是臘八粥。臘八粥用黃米、白米、糯米、小米、菱角、紅豇豆、去皮棗泥等煮成。,並用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紅塘、葡萄等染色。千萬不要用蓮子、扁豆、薏米、糯米,會傷口感。每七天剝壹次果,洗壹次器皿,通宵操作,直到天亮粥煮好。除了祭祖和拜佛,下午是不允許過的。還有紅棗,核桃等。做成獅子、小孩等類別,才能看出聰明的思維。
臘八,禦河從冰室出發,水由通河運到內窯,冰由太液池運到冰窯,夏天非常方便。
二十三日末,家家祭竈,院內立柱子,掛天燈。祭祀是湯竈飯、蜜瓜和蜜餞餅,祭祀神馬是炒豆水鍋,五谷香。羅白,男,願抑惡揚善。裏屋,女人掃竈,抹上幹凈的泥巴,燒香祭拜。
每年12月,在19、20、21、22日內,秦選擇吉日,照例加封,向天下公布,全部實行公休。此後梨園歌劇院某日閉館,八個班壹起演出,明年大年初壹加持該劇。上學的孩子也是“封”後老師給放假,叫“放學年”。
25日到除夕,據說是“欒年節”。“二十七,洗病,二十八,洗邋遢。”
年底的時候,把壹年剩下的藥扔在門外,把收集的藥方壹起燒掉。這就叫“百病皆輸”。
將松枝、柏葉、蒼術、吉祥丹在爐中焚燒,稱為“煨年”。
除夕的前壹天,叫做“小年三十”,家裏有酒席。人們稱之為“不老”。戶外燒香叫“天香”,壹般要三天。
很多老人在除夕夜。
除夕夜,人們穿著繡袍出門走親訪友,這被稱為“辭舊迎新”。家人給長輩磕頭,也叫“辭職”。新婚夫婦必須去嶽父家辭職,否則就是不尊重。
除夕之夜,從家門口到大門口,都要在走道外面撒上芝麻稈,叫“踩年”。
除夕那天晚上是第壹次做愛。門外,珍寶火把爭光,鞭炮齊鳴。肩簇,車馬踉蹌。數百名官員前往朝鮮祝賀元旦。此時鞭炮聲如雷轟,傳遍朝野,徹夜未眠。更夾雜著撥浪鼓聲,賣瓜子解悶的,賣米酒冰杯的,賣桂花頭油叫嬌娘的,賣蔬菜細粉的,堪比鞭炮的聲音。真的很好。“土人之家,新衣服,蘇穿,拜神靈,拜祖先;燒鍺帛後,壹家人去祭拜,獻椒盤,倒柏酒,蒸餅,呷粉湯。出門迎親,參加藥窗和影窗,有柬慶。”如果在路上遇到親戚朋友,要先拜年,然後祝“新年快樂”。“至於娛樂,觀花會茶,十錦火鍋好吃,湯配鵝油、豬肉包子、年糕、黃米;酒和菜是腌雞臘肉、糟鷺和鳳魚、雉雞腳、鹿和兔胸;水果有松樹、榛子、荷花、桃子、杏子、瓜子仁、栗子、大棗、山楂糕、綠枝葡萄、柏子崗榴蓮、播求梨、蘋果、獅子橙、橘子、楊梅。雜以山珍海味,家混淆市場。就算不親厚,也要獻上三杯酒。如果忘了感情,何不壹醉方休!”俗話說“坐壹家不如走千家。四匹馬整天吵吵鬧鬧,其樂融融,可以說是非常暫時的勝利。”
年夜飯是用金銀米做的,上面插松柏枝,用錢、棗、栗子、桂圓、香枝、碎五裝飾,才可以取出。(叫“過年飯”)取松柏較大的枝幹,放入瓶中,用古錢、元寶、石榴花等裝飾。是“搖錢樹”。
用彩繩穿起來,編成龍的形狀放在床腳,叫“壓歲錢”長輩給小孩子的東西也叫“壓歲錢”,理財人取錢用的“貼紙”叫“票”。每年除了富家之外,凡是用銀子換錢的,都寫在彩券上,這是給“紅票”的。取華麗吉祥之意。
凡是賣花的都叫唐花。“逢年過節,互贈禮物。牡丹艷麗,金桔黃,清香四溢,溫潤芬芳,三春療盡於壹室,故人們稱之為“堂花”
掛壹千是用紅紙刻上吉祥的字,配壹把長尺子和阿智,貼在門前,體現桃的象征。有八仙圖案的掛在佛像前。掛千戶用的多,貴族家庭用的少。其黃紙三寸長,紅紙壹寸多,為“小掛千”,為店鋪所用。
每到除夕夜,在中庭放壹個長案百分。百分比是天堂的神聖圖畫。在“100%”之前,為壹層樓提供展示蜜,稱為“全供”。曹彤的八仙、石榴、元寶等被稱為“供佛花”。到了接神的時候,會100%燒,然後燒香,壹直燒到元宵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天地之表”。
走進家家戶戶的第壹個月
正月初壹,五更起床,燒香,放紙炮。這壹天我們互相拜訪,不分等級,跑了好幾天,叫做“拜年”。吃的東西,比如百事可樂盒子,是用柿子、荔枝、桂圓、栗子、熟棗等做成的。
在農歷的第壹天,神和祖先被崇拜,剪紙繼續達到祖先的高度,這被稱為“張倩”和燃燒。
正月初十,拜年上門,吵著要貼,扔個名片就匆匆走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需要和他們的主人交談。
正月初壹到初五,俗稱“破五”。按照老習俗,要吃五天“水餃”,在北方叫“水煮餅”。現在有的家庭只吃三兩天,有的隔天吃壹次。但是,沒有不吃的人。從王公府邸到大街小巷的小房子都是如此,甚至待客也是如此。
正月的燈歷來都集中在前門的“六燈”,稱為“六燈”,其中以“工部”的燈最為人稱道。冰燈,鳥獸,世界上各種各樣的東西都制作得非常巧妙。
燈籠市場以前集中在東西牌樓,後來搬到了畫廊頭條。
新鄭從元旦到16日,琉璃廠百貨林立,燈火輝煌,玻璃屏風,萬人帳篷,玉牙簽,千人聯絡,書滿樓,寶玩鎮街。還有“秦樓楚關偏歌,寶馬車是客。”也是老北京年貨節的壹景。
2\各地春節習俗-廣東
潮汕地區的春節習俗
除夕
農歷新年的最後壹天叫除夕,潮汕習俗稱之為“過年”。
除夕之前,人們忙著準備各種年貨:買雞鴨魚肉;添加新衣服;新購買的家具和用具;買年畫,春聯等。特別想買橘子、青橄欖等水果,作為吉祥的象征,歡迎親朋好友。過年前,男的要新理發,女的要“拉臉”。現在的女性大多都是理發美容。
農歷12月24日是“神仙”上天述職的日子。從那天開始,家家戶戶都在打掃衛生,收拾東西和票據,這叫“撿”。
除夕前壹兩天,家家戶戶都在做各種年貨。
除夕夜出門的家庭都要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爐旁吃團圓飯。晚飯後,大人給孩子和他們的父母“壓歲錢”。晚上,農家的水缸要盛滿水,米缸要盛滿米,燈不能滅,象征著“壹歲有余”、“年年有余”的吉兆。
除夕守夜的習俗非常普遍。等待新年的到來,新年鐘聲響起,家家戶戶響起鞭炮聲。
春節
農歷正月初壹叫元日,是新年的頭,春天的開始。在天堂的黎明,聽到了炮聲。家家戶戶廳堂裏的大桌子上,紅色的盤子裏擺滿了好運(就是橘子比橙子大,所以叫好運)、青橄欖和各種精致的糖果。門前張燈結彩,晚輩祝老壹輩茶。這壹天,大部分家庭應該吃素,至少早餐不吃肉。吃完早飯,大人小孩帶著大吉到親戚朋友家拜年,主客互致祝福,恭喜發財,添福。主人用大吉,檳榔(古代習俗敬檳榔,現在換成青橄欖),和* * *工夫茶招待妳。客人贈送大吉,祝賀主人好運,主人要用大吉回贈,據說是回贈的美好願望。
大年初壹上午,許多舞獅班和英文歌曲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家家戶戶拜年,主人放鞭炮歡迎。也有手搖常青葉(俗稱搖錢樹)或手執書,貼在人家門上的“壓歲錢成寶”等吉祥句子;或者那些吹嗩吶,敲竹板,唱歌,造四句,說吉祥話挨家挨戶拜年的,都是趁著要點錢。在初二和初三,農村城鎮組織了許多文化活動來慶祝春節。除了搭起戲棚表演潮劇、山戲、皮影戲外,還有大鑼大鼓隊、虎獅隊、英文歌隊、舞龍隊在沿街村落行進表演。還有電影,球類,書畫展,燈謎等等。白天黑夜,人們蜂擁而至,盡情遊覽觀賞,壹派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
吃團圓飯
家家戶戶的房子全部裝扮壹新後,除夕將至。於是,家庭主婦們忙著準備壹年中最豐盛、最有意義的團圓飯。團圓飯,顧名思義,就是過年的時候壹家人聚在壹起聚餐,連已故的祖先也不會忘記。所以,做好團圓飯後,家家戶戶都要先“拜老公”(祭祖)。祭祀祖先時,要將代表祖先的香爐從神龕上取下,放在祭壇上,然後焚香祈禱,請祖先用餐。然後老少依次跪拜,充分展現了潮人的傳統美德,謹慎到底,追求遠方,壹切美德孝順為先。祭祀結束後,祭祖的食物被重新加熱,大廳裏擺了壹大桌,全家人圍了上來。這是每個家庭團聚的美好時刻。不管平時壹家人相隔多遠,或者平時有多少青春痘,這時候也要談笑風生,不能說什麽傷心的話,也不能吵鬧。
晚飯後,家庭主婦們忙著收拾桌子,於是壹場大掃除活動開始了。這壹次,我們不用太在意清潔,只是為了清潔。不像年底那次,要刷松枝草。然後他在爐子裏生了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祀上帝的供品——素食。素菜種類很多,有芋頭、紅薯、大棗、花生、芋頭、紅薯等。素菜的所有食材要在下周中午準備好,晾幹。炒素菜的時候,火好了就放鐵鍋,註入大量花生油。當油燒開後,將這些材料與粉漿混合放入鍋中,它會在油鍋中發出吱吱聲和氣泡。烹飪時,黃澄澄尤其誘人。這時候如果家裏有客人,女主人會奉上壹盤剛炒好的素菜,再泡上醇香的工夫茶,讓妳品嘗美味的潮汕小吃。
發壓歲錢
發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長輩要給晚輩錢,能掙錢的也要給長輩寄錢。錢不能直接送去等壹段時間,要裝在盈利包裏或者紅紙包裏看。這就是俗稱的“壓腹壓腰”,意思是從年初到年底,口袋裏都會裝滿現實和財富。特別有意思的是,孩子睡覺的時候,他的父母會在他的肚子口袋裏放壹張大鈔票,醒來後再拿回來。
新年快樂,送大橘子
拜年,又稱“拜”。初壹的淩晨,人們起床穿上新衣服,做的第壹件事就是祭奠自己。往往是晚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把期望給晚輩。早飯後,他們每個人都給親戚朋友拜年。潮汕俗話說“初壹初二有拜年之意,初三初四無意拜年。”都說越早拜年,越能看出它的誠意。所以有的人起床後馬上去給親戚朋友拜年,回來後才吃飯。
無論人們帶多少禮物,橘子(潮州橘子)都是不可或缺的。大橘取其諧音“大吉”,取多取少無所謂,但不能是奇數。拜年的人進了親戚朋友的門,要看著不同的人,說不同的問候語。對老人說壹句“新年好”“壽比南山”,他們會齜牙咧嘴。對於有工作的,說“工作順利”“新的壹年進步”,聽的人會很愉悅;如果妳是商務人士,妳聽到最多的就是“新年大賺”、“發財利市”;如果孩子在讀書,最希望的就是在新的壹年裏學習進步,取得優異的成績。給他們發這個問候,他們會對妳很友好的。落座後,主人會泡著名的潮汕工夫茶招待客人。臨走前,主人會在受禮人的禮物中留下兩個橘子,然後拿出自己的橘子進行交換,以求給對方帶來好運。幽默的人出門拜年,往往只在褲兜裏放兩個橘子。拜年後,那兩個橘子還在他的褲兜裏。因此,好心人把年初的拜年稱為“換橙運動”。
(指人)回到原籍或原單位
正月初二、初三,出嫁的女兒們回娘家,和丈夫、孩子壹起拜年。女兒回娘家,必有壹大包餅幹糖果,由母親分發給左鄰右舍,如同過年的情景。如果家裏有很多女兒,而這些女兒沒有在同壹天回來,那麽我們就必須壹次分享壹個。禮物挺薄的,就四塊餅幹。但卻體現了濃濃的親情,真正的“禮輕情意重”,表達了姑娘對鄉親們的思念。女孩子回家,如果家裏有外甥,姨媽又要出錢。雖然她在大年初壹給了壓歲錢,但這壹次有了不同的意義。這種習俗被潮汕人稱為“吃宵夜”。顧名思義,只是午飯,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潮汕地區的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壹年的開始,潮汕人往往將其視為新年吉兇的標誌,所以新年期間有很多“禁忌”。語言方面,凡是“破”、“壞”、“無”、“死”、“光”、“鬼”、“殺”、“病”、“痛”、“窮”等不吉利的詞,都是忌諱說的。還要避免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不中頭獎”,預示著疾病和兇災。所以,即使這壹天孩子遇到了麻煩,也不要打,不要訓斥,免得哭個沒完。行為方面,端杯、端盤、端碗、端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碎。當妳不小心打破它們時,取水只是壹種形式。禁止掃地的習俗正逐漸被消除,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人往,地上有大量的紙屑和垃圾。不清洗真的很害人。所以從講究衛生開始,很多年輕人對這些傳統的禁忌習俗並不是很講究。
這壹天不允許債權人前來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壹天對借貸雙方都不吉利。也要避免從別人口袋裏拿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壹把口袋掏出來,可能會導致壹年被“掏空”的危險。
避免死人和葬禮,因為會給家庭帶來厄運。同時,不要在這壹天理發,因為人們總是在這壹天把理發和葬禮聯系在壹起。這壹天,甚至禁止殺生。殺戮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難。但是,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為了快速的食欲而毫無顧忌的去吃新鮮的食物。
飲食方面,這壹天嚴禁吃藥。否則認為會導致常年生病,不斷吃藥。初壹早餐不吃肉有幾種方法:壹種是這頓飯吃得快,作用等於壹年;另壹個比喻勤儉持家,不鋪張浪費。
西江船屋春節習俗
在粵西北西江肇慶段的“小三峽”水面上,仍有壹些以船為家的“船家”。這些漁民中的壹些人世世代代住在船上。大部分在船上做飯,大部分還是燒柴火。漁民還喜歡種植紅薯、油菜、洋蔥、蒜苗等。在河岸的空地上補貼他們的生活。
春節過後,漁民們在他們的住處掛上了寫有吉祥祝願的紅色橫幅。他們喜歡在船頭貼上“壹路順風”,在船艙貼上“壹切順利”、“歲歲平安”,還有獨特的金錢剪紙圖案的“紅錢”。此外,他們還要在船頭放鞭炮,先祭拜祖先,在岸上拜神靈,保佑平安幸福。祭品主要有腐竹(福祿)、芹菜(勤勞)、大蔥(聰明)、生菜(富貴)、橘子(吉祥)、蘋果(平安)、馬蹄鐵、箭頭(均生育子女)等。
湛江的春節
和全國其他地方壹樣,春節是民間最隆重、最豐富的傳統節日,但湛江的春節也有地方特色。壹般來說,農村從準備到春節結束需要壹個月左右的時間,從農歷十二月中旬開始準備,包括裝修房屋,購置家具,添置新衣,采購各種年貨。年貨有蔗糖、糯米、年畫、對聯、糖果、餅幹、鞭炮,壹年賺的錢大部分都用來過年了。
2008年的29號或者30號,最熱鬧的場景就是殺豬,池塘抓魚,趕年夜飯,男女老少壹起出動。晚上家家戶戶貼“年紅”,既有年畫,也有傳統的“門神”。對聯大多與富貴有關,而軍屬烈士家屬則在大門口張貼民政部門頒發的“發揚革命傳統,爭取更大光榮”的對聯,廚房、豬、雞攤則張貼“食足”、“六畜興旺”。團圓飯後,是壓歲錢。12: 00,家家戶戶鞭炮齊鳴,辭舊迎新。
大年初壹,農村普遍流行三大禁忌:不殺生,不倒水,不掃地。壹些農村地區仍然習慣禁食。大年初二,我開始走親訪友。妳來,我就走。這壹時期,大部分村鎮都有舞獅、遊魂、遊行、大戲、武術表演、球類運動,各種民俗活動持續半個多月。
3\各地春節習俗-山東
孔子節
儒家的年節和民間是有壹些區別的。
臘八臘八的壹切活動都是圍繞著臘八粥展開的。煮粥的人很多,“戶”中的燒火戶在這壹天來點火。立壹口大鍋,煮出來的粥分很多壇子。臘八粥有兩種:壹種是稠的,給警察吃的,粥裏放大了米飯,肉片,白菜,豆腐之類的。喝粥的時候,壹個給壹斤饅頭;另壹種是瘦子,由薏米、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紅豇豆、糯米等制成。,而粥面裏放的是雕有山楂的“粥果”。這種粥是給內屋的,是給家人的,是給世界的。孔府外有許多香屋,都是在臘八那天派尼姑來要粥和“盆裏飯”。
臨近年三十,孔子忙碌的壹年活動“蒸莊”最熱鬧的場面出現了,就是蒸各種饅頭、餃子、糕點過年。這時,“燒火戶”們來點火,蒸各種饅頭。
除夕晚上包餃子。屋子裏到處都點著燈,燒著檀香粉,鋪著地毯,院子裏搭著彩色的棚子,拉著彩帶。下午去報堂行禮,飯後去祠堂辭官。大人給孩子“壓歲錢”,裝在紅色的紙袋裏,上面寫著“長命百歲”,放在孩子的枕頭上。每人準備壹個景泰藍飯盒,裏面裝著米粉,小柿子,橘子等東西。
除夕夜,盛宴公爵會親自去安懷堂告解,拜祭白胡子老仙。據說孔府裏所有的精靈鬼怪都是這個白胡子老神仙的。
午夜過後,所有的人都起來敬拜神。在前樓的院子裏搭起墊席的“天地樓”。四面八方,東、西、南、北、東北、西南、西北,兩邊各放壹張桌子,中間的桌子上放著神的牌位。在“天地樓”旁邊,豎起壹根“天桿”,點起壹盞“天燈”,日夜持續了半個月。
元旦早上醒來,先不說話,用手摸摸盒子裏的東西和壓歲錢。起床後拜廟,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我的家人來到孔子家拜年。下午,當地“龍燈節”的舞獅表演在孔府進行,孔府的仆人和“煙花戶”燃放煙花慶祝新年。
寧陽縣
寧陽縣大年初壹吃餛飩叫“填倉”。在黃縣和蓬萊壹帶,大年初壹早起很浪費。女主人手持紅燭,照亮屋子的每壹個角落,意思是用光明驅除黑暗,然後在窗臺上貼上各種面粉做的窗花。起床後,孩子要爬門,打三個秋千。據說它們長得很快。在壹些地區,用芝麻莖煮餃子意味著新年像芝麻開花壹樣升起,飯後饅頭要放在鍋裏,這意味著有“剩頭”。膠東新媳婦第壹年要去老公爺爺奶奶家拜年,叫“雜根”。據說到了爺爺奶奶家就可以紮根了,不會有離婚和早寡的情況。舊時有“初五送窮”的習俗。當天要放鞭炮,以示“趕五窮”。曲阜在第五天舉行了“文曲明星俱樂部”。在第五天的晚上,學生們會去老師家燒香祭拜孔子。然後老師會寫壹篇文章,寫完之後老師會燒掉,叫做“文曲明星俱樂部”。
嶗山
春節期間,嶗山村的鄉鎮充滿了興奮,如秧歌,旱船,舞龍燈和踩高蹺。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嶗山沿岸的漁村裏,鞭炮齊鳴,漁民們在船夫的帶領下,向他們的漁船發送燈光,祝願新的壹年豐收。
從清明節到農歷谷雨期間,是嶗山漁民祭海的時間。祭海時,漁民在沙灘上擺好豬、雞、魚、饅頭、糖果等供品,點燃香燭、鞭炮,舉行傳統的祭海儀式。祭海那天,淳樸大方的漁民用好酒好菜熱情招待前來觀看祭海的親朋好友,大家壹起開懷暢飲。
4\各地春節習俗-香港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的盛大節日,相信全中國的人都不知道。然而,在香港慶祝農歷新年在習俗和氣氛方面與傳統的完全不同。
近年來,很少有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期間在家裏貼春聯和年畫。相反,他們在壹些商店或家裏張貼了“生意興隆”和“安全進出”。即便如此,貼春聯、年畫的初衷和貼春聯、年畫是壹樣的。希望來年壹切順利,平安無事。
此外,舞獅和龍燈還會出現在新界的壹些鄉村和村落,新年在市區街頭很難看到大型的舞獅和龍燈。至於放鞭炮和鞭炮,在香港是禁止的。但從1982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晚上都會在維多利亞港舉行盛大的煙花匯演,這是壹個十多年來迎接春節的節目。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期間有許多關於吃飯的習俗,而且大多數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圓飯”,通常是在家裏,全家人會在除夕夜聚在壹起享用晚餐。飯後大節目的首選相信是逛花市。農歷新年期間,港九的花市很多,其中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規模最大,最熱鬧。香港人習慣飯後逛花市,除夕夜人山人海,大家會壹起過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就是收“利”孩子。春節期間,到處都能聽到笑聲。“禮”原本是壹種“好事”,基於吉祥如意,也成為春節期間與親戚們不可或缺的習俗。
5\各地春節習俗-上海
春節第壹天,我出去給父母討吃的。還有壹種叫化子,俗稱乞丐。他們乞討的方式很有趣。有的乞丐用紅紙把菜頭包起來,掛在竹竿上。他們每來壹家就說菜頭到了,生意好,求施舍。這叫“送菜頭”。有的用紙和竹絲做成牛,為了布施,在各家門前說好話,說吉祥話。這叫“送春牛”;有些人拿著冬青樹或柏樹的樹枝,在樹枝上掛壹些小鈴鐺,表示他們的家庭在新的壹年裏會像搖錢樹壹樣。這叫“搖錢樹”;壹些企業乞丐穿著佛教襯衫,戴著雕像面具,偽裝成財神,沖到各家各戶的房子裏,表示財神來了。這就是所謂的“跳躍財神”。崇明人在舊社會生活貧困,但遇到這些乞丐,還是樂善好施,給壹些幹糧等食物。解放後,這些做生意的方式早就消失了。
大年初二的淩晨,所有的店鋪和手藝人都要燒香拜神,這就是所謂的“燒利節”。中午10點,店主還捧酒招待店員,祈求新的壹年生意興隆。根據傳說,新年的第五天是財神的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都開門營業。這壹天,家家戶戶中午吃餛飩,以示富貴。此外,國內還有木頭戲(現稱木偶戲)。從初壹到初五,家家戶戶走親訪友,互祝新年快樂,互贈禮物。期間,寺廟裏的香火遠比平時旺盛。尤其是大年初壹的早上,去寺廟燒香拜佛的人特別多,而且很早。為了趕第壹個香火,城外的壽安寺和中興鎮的廣福寺是最熱鬧的地方。
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元宵節;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俗稱正月上半月。人們把正月初五到二十作為元宵節。在舊社會,元宵節之前,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粉做各種形狀的蛋糕,有的看起來像古代的絲球和銀子,有的看起來像雞、小鴨、鯉魚、棉桃、玉米、桃子和米堆。正月上半月的中午,家家吃餛飩;下午,人們還拿這些食物作為祭品,去墳墓祭祖,向田頭獻祭。晚上,人們三五成群地提著形狀各異的燈籠,然後投擲火球,穿過第三座橋,盡情歡樂。正月壹點半打燈籠的習俗非常流行。燈籠的形狀像兔子燈、鯉魚燈、五角形燈等。,而且掛燈籠的地方也很有地方特色。比如很多紅燈排成字形或者各種圖形,燈籠裏面點蠟燭,竹竿高掛。這叫“闖紅燈”。鄉下的東西之間插壹根竹竿,然後掛壹個紅燈籠。到了晚上,蠟燭點著了,突然就像天亮了,擡頭看很好看。此外,元宵節晚上還有許多活動,如賽馬、調獅、拋土財主、邀三皇後入坑、元傑姑娘等。
俗話說“吃兩個大頭,人各有誌。”正月十六過後,歡慶的人們回到了各個行業。至此,春節活動結束。解放後,元宵節趨於簡化,但孩子們吃餛飩、做絲球、玩燈籠的習俗依然存在,並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尤其是在縣城的街道上,元宵節晚上掛燈籠、放煙花,吸引了許多男女老少,他們中的壹些人離家到街上看燈籠。奇異的煙花,五彩繽紛,映襯著元宵節的夜空,象征著祖國的日益繁榮。
壹千多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在長期的生產活動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了各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凝聚了先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展現了他們淳樸勤勞的優良品質。當然,傳統習俗的另壹面也有壹些落後愚昧的內容。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傳統習俗也從野蠻走向文明,從愚昧走向科學。隨著文明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本文所包含的壹些舊習俗被拋棄,壹些習俗被註入新的內容並被繼承和發揚。在世紀之交的今天,我們應該致力於建設社會主義新風尚,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在慶祝傳統節日的時候,不要忘記,移風易俗,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應有的努力,是我們的自覺行為。
6\異地過年習俗-甘肅
新年舞會和社交大火
廣泛流行於甘肅各地的社火是壹種綜合表演藝術,有多種流派和舞蹈,多在農歷正月表演。在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英雄、好男孝女和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術家們從人物的不同性格出發,以豐富的想象力和運用各種色彩描繪出各種面孔,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臉譜藝術。
社火的《臉書》忠實地表達了人們的真善美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通過社火的《臉書》,他們誇張地、生動地、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社火的表演有蘭州太平鼓、武威攻鼓、張掖頂碗舞、隴東秧歌、天水扇子鼓、蠟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