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古代彜族的歷史

古代彜族的歷史

彜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主要由土著人組成的民族。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廣泛發現和彜文古籍充分證明,彜族世代生活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區,彜族也是西南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生存民族。彜族曾經在巴蜀發展,在中原擴張,也曾經在西南居住,或者內部遷徙;但他們卻以西南“土著地”為依托,以此為舞臺中心,演繹了自己艱辛曲折的文明史。因此,彜族是以西南土著為主形成的民族,並以“雲南”地區和金沙江流域的彜族為中心進行了反復曲折的遷徙和流動。

在古代,彜族先民自古以來就生活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中上遊和烏蒙山、哀牢山、無量山的南北兩岸。在彜文古籍中,記載了彜族的第壹個原始民族是艾族。《西南彜族誌》第三卷載有90代“艾食”的記載,具體描述了19艾氏族和2哲米氏族* * * 212代的聯合世系。哎,西木哲,氏族的後裔,中文記載為孟哲,他的31代就是敬慕。另外,涼山彜族還說,古代彜族有12個朝代,其中11個朝代是母系氏族。

由於彜族各部的遷徙、對流、交融,出現了彜族作為民族諧音,後來的漢文文獻將其作為西南彜族的稱謂。據歷史文獻記載,黃帝部落的小軒、昌邑南遷岷江、雅礱江流域時,與彜族部落的蜀山氏族有所接觸。在彜族先民生活的滇池和洱海,從陸續發現的壹些新石器時代遺址遺跡和遺存來看,彜族經歷了漫長的新石器時代。

在巴蜀地區,彜族在建立古蜀國後被秦國所滅。公元前12世紀,彜族先民建立了“古莽國”(今洱海壹帶)和“昆明國”(今金沙江邊)。晉寧石寨山滇人墓出土的青銅器表明,彜族先民在公元前9-8世紀建立了古魯、羅部落國家,在公元前2-1世紀末,彜族先民建立了古滇國,在滇池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文化。彜族先民還建立了古莽國、古剌候國、杜瓊等國。

公元前8世紀——公元前220年“西南夷”時代。這壹時期西南彜區部落、國家眾多,各有遷徙,相互交融,處於混戰時期。在西南眾多國家中,中部(撫仙湖、滇池周邊)古滇國最強,東部(黔西北)夜郎國,北部(涼山地區)杜瓊國,西部(哀牢山、怒江地區)哀牢國最強。漢建元六年,漢朝派唐萌出使南越,發現夜郎有通往南越番禺(今廣東)的水路,於是漢武帝派人用大量貨物買下夜郎。它還使唐萌和司馬相如分別修建了“南壹路”和“伊稀路”。因為修建第二條路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西南壹些土著部門造反了。“當是,巴蜀四郡接西南,防務轉軍。幾歲了,道路不通,士兵又餓又濕,死人非常多;西南夷曾多次反叛...(《史記·西南夷列傳》(卷116)),於是停止了向當地的擴張活動。此後,張騫從西域歸來,聲稱要打通“四川身毒之國路”,利大於弊。漢朝還點了於、白世昌、等。,以使西出”,西被張、昆明之人所阻。但使者回來後,大贊雲南富庶,增加了漢武帝的貪婪欲望,從而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的擴張活動。元壽三年,漢朝為適應西南夷地區的江湖,在長安實行“如雲南河為昆明池”的水戰。漢朝丁原六年,漢軍鏟平南越,隨後“過雲南路者斬首數萬,遂平降為壹縣。”漢朝完全控制了夜郎地區。漢軍的到來遭到了當地部落的強烈抵抗,隨後瓊郡、密侯、冉歸等所有反叛漢朝的部門都受到了震動,於是漢朝“以杜瓊為粵(越)郡,以繆為李紳郡,以冉歸為文山郡,以廣漢西白馬為武都郡”。四川西部的伊稀地區完全被漢朝統治了。南方還有壹個強大的滇王,有幾萬人。漢朝用夷兵降伏雲南王,卻遭到雲南盟軍各部老金、Mimo的反對。漢朝於109年(漢元封二年)出兵滅老金、Mimo。盡管漢軍殺死了許多Ku人和昆明人,他們仍然拒絕投降。直到幾年後,那裏的部落被征服,雲南王投降。至此,漢朝除了雲南西南彜族建立的哀牢外,基本將西南彜族地區納入其統治範圍。

東漢進壹步發展到宜州縣西部的哀牢地區。哀牢的貴族們為了收復故土,帶兵攻打益州郡西部。"他們越是嘗試,太守鄭鴻越是投降."。永平十年,東漢在哀牢、洱海地區設立“益州西諸侯國”。永平十二年,另壹位“哀牢王劉茂派他的兒子來領導他的家庭...憲宗(劉莊)以其地設哀牢、博南兩縣,將益州西部壹姓所率六縣割為永昌郡”。東漢開始連接博南山和都蘭蒼水,將滇西邊境納入漢朝的統治範圍,這是漢朝吞並西南夷的第三個階段。

西南地區的國家和西域國家壹樣,大多是散弱的國家和部落,無力抵禦漢人的到來,但如博人,社會生產力很高。當他們來之不易的肥沃土地和財產不斷被侵占,不願退入深山老谷時,他們奮起反抗。漢安帝元五年,宜州郡等民族“聚眾十余萬,毀縣二十余處,殺長官,燒城墻(王寧生:雲南考古,第56頁)”。到了王莽時期,以仡佬族為首的部落對王莽的民族壓迫政策反抗最為激烈,王莽派兵鎮壓,幾年都無法平息。由於發展水平高,仡佬族被稱為“蠻夷中最仁者,有仁”。

為了便於統治西南地區,漢朝扶持以前“王典”(益州)為中心的政權,賜“王典尹”以恢復其民。大多數前任國王和大臣都被封為原職。事實上,漢朝雖然武力征服了西南地區,政治上實現了以“滇王”為中心的統壹政權,但始終沒有改變西南地區的混亂局面。

自漢代以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南方出現了不少昆明、左等民族的奴隸主貴族,被稱為最受歡迎的帥。他們都是統治這個國家的有權勢的人。對於這些地方土著姓氏,中央王朝不得不向他們讓步。漢末因對西南形勢估計錯誤而設益州郡,派遣漢朝官員到西南任職有違當地貴族的利益。“蠻夷造反,太守派桂去討要,不得。他以為郡在界外,自己又遠,不如棄之。”《後漢書·西南夷傳》。漢朝時期,西南各部落貴族互相爭鬥,以“壹帥”孟獲為中心的家族取代了“王典”的地位。三國時期,公元225年(蜀漢建興三年)三月,諸葛亮的軍隊開始行動。壹是從成都沿水路迅速到達博導(今四川宜賓)。然後以博導為據點,兵分三路征討南方的夷地區。彜族以孟獲為主要軍事力量進行抵抗。孟獲是西南部落聯盟的首領,與蜀國結盟。

西晉魏滅蜀後寧州的建立。當時西晉接管了蜀國統治的中南地區,並在中南地區七郡中劃出雲南、興谷、建寧、永昌,於公元270年正式建立,仍由衛縣管轄。

公元339年,爨氏(彜族)的崛起趕走了金朝的勢力,以政教合壹的統治統治了南方和中部地區。戰爭期間,爨氏政權統壹了雲南和貴州西部的大部分地區。但是,作為雲南歷史發展的壹座偉大橋梁,炎帝以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造了集雲南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於壹體、自成體系的燦爛文化,填補了雲南400多年文化發展史上的空白,發揮了承前啟後的歷史作用。

後期,爨氏內部政權分為東西兩個政權。西方崩潰,東方開始衰弱。隋末唐初,彜族先民地區出現了吳、白之分。在雲南大理洱海周圍和哀牢山、無量山北部地區,曾有多個吳、白蠻部落,公元649年至902年在西南吳蠻領導下建立了奴隸制邊疆民族政權。壹般認為,烏蠻主要是彜族(包括哈尼族、傈僳族、納西族等)的祖先。).其中最強大的烏蠻部落有六個,歷史上稱為“六詔令”(“詔令”的意思是君王),分別是蒙社、蒙朗、朗瓊、羅登、施瑯、月巖;或者“八信”,再加上石河、石橋兩個字母(《新唐書》當時寫的,在宜川、洛施學的)。其中孟社詔國力最強,孟社詔位於各詔之南,故又稱南詔。649年,蒙趙奢的首領夏努洛建立了“大蒙古”,自稱“齊家王”。蒙舍趙最初居住在蒙舍(今雲南巍山南),至唐玄宗時,蒙舍趙首領毗羅閣於公元738年統壹六國趙,建立了以彜族為主體,包括白族、納西族在內的南詔奴隸制政權,被封為唐代“雲南王”。遷都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南太和村),779年遷都楊梅窯城(今雲南大理)。皮洛格及其兒子羅峰以洱海為中心,發展勢力,向東消滅了滇中、滇東、滇南的爨氏,向西南囊括了瀾滄江以西的潯川、普子、王茂子等民族地區。南詔對中國生產的發展和本地區與中南亞及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南詔憑借強大的國力,在統壹六大詔令後開始向外擴張。唐朝設立耀州(今雲南陶安北)、建安寧城(今雲南),在今雲南各地發展勢力,與南詔有沖突。唐玄宗天寶年間,唐朝開始抑制南詔的擴張。但劍南使鮮在中通,雲南太守張千陀,進壹步激化了雙方的矛盾。750年,葛羅豐出兵攻下耀州,殺死錢陀,於是與吐蕃結為盟友。752年,吐蕃封其為“贊普中”,意為吐蕃王的兄弟,並賜金印,稱為“東皇”。當時的楊是唐朝的宰相,在全國招募了十幾萬士兵進行征服(史稱“天寶之戰”),卻被南詔打敗了。安史之亂後,吐蕃東移,唐朝無力應對西南。南詔趁機擴張地盤,控制了四川大渡河以南,包括四川西南部、雲南全部、貴州西部和東南亞北部的廣大地區。葛羅豐的孫子另謀他處時,南詔勢力正盛,曾以20萬大軍攻劍南西川。吐蕃將南詔改為諸侯國後,向其征兵捐稅,派兵至其境內,令南詔王伊某勛不堪其擾。787年,唐朝使臣魏高戰南詔。789年,吐蕃與回紇爭奪北朝,招降南詔軍隊,引起南詔不滿。794年,南詔終於脫離吐蕃,恢復了與唐的聯盟,與唐的聯合勢力打敗了吐蕃,伊某勛接受了唐“南詔王”的稱號。但由於奴隸制經濟發展的需要,南詔仍不時對周邊地區發動戰爭,以掠奪人口充當奴隸。829年,南詔發兵二十萬攻陷成都,從子孫中掠奪工匠數萬人。9世紀中葉,吐蕃政權崩潰,唐朝國力也很弱。南詔對西北沒有後顧之憂,更加頻繁地入侵唐領土,成為唐末最嚴重的邊境災難。

南詔後期,由於戰亂頻繁,賦稅沈重,生產蕭條,矛盾激化。897年,南詔王龍順被大臣鄧陽殺死,他只知道打獵和喝酒,不關心國家大事。902年,權臣鄭邁斯(第七孫)乘民怨沸騰之機,殺了南詔王順化,奪取皇位,另立政權,南詔亡。從649年Xi奴羅輯稱王,到254年,傳至十三主,南詔王國的建立,標誌著西南地區政權統壹的開始。

同壹時期,貴州彜族地區也出現了“羅店”等奴隸主集團和政權,統稱為“羅氏鬼主”。涼山彜族地區的前部落軍事首領墨子在該地區建立了奴隸主統治秩序,由幾十個墨子人統治。兩年後的唐昭宗(902),南詔貴族鄭麥斯破壞了蒙臺梭利的獨立,改國號為大長河。唐末,928年,楊幹真滅鄭氏,立趙善政,改國號為大天興。天星國只存在了十個月。楊幹貞廢司各特自立,改國號大伊寧。楊幹珍貪得無厭,無情無義,海內外憤懣。晉末天府二年(937年),段思平在烏蠻三十七部叛亂的支持下,驅逐楊幹珍,自立為王,改國號大理。段的勝利還在於他實行的減稅節糧、寬徭役政策,以及更易制、廢苛令的改革,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支持(大理的歷史在漢人史書中有記載,所以其名稱多為漢人所指)。

段思平是南詔的“烏蠻”貴族,在南詔後期因家道衰敗而成為沒落貴族。後來並入“白滿”,成為“白滿”最通俗的稱呼。段思平從12傳給段聯誼時,權臣楊於第三年(1080)在元豐殺了聯誼。四個月後,清平官員高之璉命令他的兒子單湛(昆明人)侯太帶領雲南東部的蠻族軍隊揭竿而起,殺死楊,並立廉貽的侄子段壽輝為王。壽輝傳給了鄭明。宋哲宗邵聖元年(1094),高升泰棄鄭明,自立為王,改名大中華。高聖泰死後,他的兒子按遺囑繼位,的弟弟和段氏家族重新建立,史稱後管國。後李時期,高適為丞相,稱中國公,手握實權。

大理相當於南詔,東有普安路橫山(今貴州普安),西有緬甸江頭市(今緬甸界沙),南有臨安路鹿倉河(今越南萊州北部黑河),北有大渡河。政治體制與南詔基本相同,相當於今天雲南省面積的2.9倍。大理的社會經濟比南召有了很大的發展。農業產量和四川資中、榮縣差不多。畜牧業相當發達,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馬販子來到廣西。手工業十分繁榮,冶鐵業水平很高,對外貿易發達,交通四通八達。大理300年來,雲南各族人民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聯系不斷。

與此同時在大理,貴州西部彜族先民創建於齊,《風土誌》說:“綿延千裏,優於壹切蠻夷。近年微侵大理鹽池等諸侯國之外的蠻夷至羈縻府洞界。.....既然齊國幅員遼闊,可以壹路媲美廣西,十幾萬士兵,壹個大國。”

公元1235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領65438+萬大軍,分三路攻打大理。忽必烈率領中央中路軍,於十月渡過大渡河,導致分裂的涼山彜族地區出現松散的反蒙聯盟。元軍到達金沙江用木筏渡江,到達今天的雲南麗江,是歷史上著名的“元渡皮包”。忽必烈采納了姚樞等人的建議,改變了過去蒙古軍隊大屠殺的惡習,發布了停止殺戮的命令,並派使者到楊卯城投降。大理丞相高太祥主張忠義反對,殺了使者。忽必烈於5438年6月+2月進軍龍首關,直逼馬洋巴城,王段興之、大理高泰祥回城,大敗。12 12年,馬洋巴城被攻破,郜泰祥被殺,段誌興逃亡,大理國滅亡。

至此,存在了300多年的段大理國宣告滅亡。此後,雲南以行政省的形式納入元朝版圖。也是大理歷史上的壹個轉折點,標誌著自唐代以來大理作為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時代結束,雲南的政治中心從大理轉移到昆明。蒙古軍隊攻克雲南各部後,著手進攻南宋,齊國首當其沖。

蒙古貴族為了加強對各地彜族奴隸主的鬥爭,在彜族地區創設土司世襲官職統治當地人民,建立了土司制度。從1263到1287,先後在嶽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建立了易土司。

明朝276年,土地橫跨水西(大方)、烏沙(威寧)、烏蒙(昭通)、芒布(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平山)、建昌(西昌)等彜族土司(墨子)適應落後的社會生產力,彜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分為土司和烏骨、白骨、家奴三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系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彜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佘祥,四川谷林人,明代西南彜族。65,438+04歲時,嫁給貴州彜族漠布水西(今慷慨)司令,貴州省使節艾崔,協助丈夫處理政務。丈夫去世時兒子還小,她充當丈夫——貴州宣威大使攝。當時雲南還處於戰亂動蕩之中,還沒有完全處於明朝統治之下。佘湘任攝政王後,審時度勢,以民族團結為重,堅持不卷入分裂西南的漩渦,並積極讓明軍在水西紮營,提供馬匹、糧食和通道,支持明軍經貴州入侵雲南。然後,他憑借水西與西南彜族的宗族姻親關系,親自走訪烏沙(今威寧)、芒布(今雲南鎮雄)等地,向當地酋長宣說義利,進行說服開導,使割據勢力失去了支持。佘湘死後,朱元璋下詔“佘湘強於十萬兵”,封她為“順德夫人”。

早在洪武時期,川南彜族的首領阿奇,就下到明朝,被任命為永寧的傅玄部,守衛自己的土地。天啟之時,傳至奢崇明及其子,奢尹雄昌。奢家父子越來越強大,奢崇明(四川彜族)早就有了“興國”之心。天啟元年(1621年),明朝廷因遼國事務緊急,征調士兵援助。我請了三萬軍隊來幫忙,我拿到了四萬兩安置費。我趁機招募戰士,制造武器,擴充部隊。奢崇明派屬下何據永寧聯絡水西等夷人。劉詢被派往成都,何天喜去重慶策劃起義,但在西南戰爭中失敗。崇禎二年(1629)八月,佘崇明做最後的努力,自稱大梁王,安邦嚴,合力攻永寧,卻被朱率領的明朝川黔軍包圍,全軍覆沒。佘崇明和安邦嚴戰死沙場。清初,清軍吳三桂進軍西南,打敗了貴州彜族的水西土司和烏撒知府安史,設置黔西、大定、平原、威寧四州,改官職。雍正初,東川府、烏蒙府、鎮雄府改為雲南,設官。鎮雄後來被降為州,與烏蒙同屬昭通府。清軍乘烏蒙彜族部落內攻之機,進犯烏蒙,但遭到彜族的激烈抵抗。從1726年(雍正四年)到1728年(雍正六年),清軍在烏蒙、東川、鎮雄等地嚴厲鎮壓,屠殺了許多人。壹些彜族奴隸主被迫渡過金沙江,逃到四川涼山。涼山周邊的建昌、馬湖、張越、峨眉都有彜族的重兵防守。1728年,清軍鎮壓彜人後,改建昌衛為西昌縣,在郎悅設堂,並遷至寧遠府。原馬湖府撤銷,其平山縣劃歸敘州府。乾隆年間,在敘利亞首都設立了雷博廳和馬邊廳。嘉慶年間,峨嵋縣彜族民居設峨邊堂,後轉入嘉定府。

清雍正四年(1726),雲貴巡撫鄂爾泰上書雍正帝,提議改土為流。清朝稱之為“改土為流”,但實際上,原建昌衛地區仍設長訟,公布傅部,任命夷土司土司。彜族各部首領仍自行其是,川滇大部分地區繼續實行原有的奴隸制。

在雲南、貴川等設置州縣官吏的地區,封建地主經濟得到發展,彜族土司統治彜族的政治權力受到制約。他們占用的土地需要上報糧籍。最初的莊奴和宮廷奴隸向地方官員繳納丁銀,成為清朝的人。土司後裔多為土著。乾隆以後,漢族商人和地主逐漸進入土地改流的地區,向土人和酋長買田。比如興義府買下了全村131個漢族地主和132個村,招了1228個漢族佃戶。彜族農民紛紛起訴穆圖,否認主佃農的姓名,反抗漢族地主。嘉慶初年,起義期間,西南各地的漢族地主紛紛逃入彜區。雲南永北堂屬於北勝土司控制下的土地。1755年(乾隆二十年)至1821年(道光元年)賣給漢人,要麽78/10,要麽34/10。彜族農民沒有土地耕種,生活艱苦。七八千人的彜族,曾號召“驅逐漢人”,渡江進攻大姚地區,形成大規模的武裝鬥爭。民國時期(1912—1949),雲南成為彜族政權相對獨立的省份。其間,彜族龍雲、鹿晗統治了22年,對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龍雲統治時期,雲南地方政府相對獨立於國民黨中央政府。1928年,國民黨南京政府任命龍雲為雲南省主席,任職18年。由於雲龍在任主席期間對彜族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他的政權也成為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彜族上層人士的聚集中心。雲龍內的部下也形成了以龍雲、鹿晗、安恩普、龍體瑤、盧國攀為中心的龐大的彜族勢力,維持了龍雲集團22年的統治,龍雲被稱為“雲南王”。在這22年裏,雲南社會秩序相對穩定,政治、經濟、文化得到發展,民族之間的聯系得到加強,祖國西南邊疆得到鞏固,成為國民黨統治區內壹個令人矚目的省份。與此同時,以龍雲為首的六大彜族家族和地方實力派組成並指揮著壹支武裝力量,簡稱“滇軍”。這支部隊既是雲南地方實力派的支柱,也是敢於與中央抗衡的砝碼。從這個角度來看,民國時期雲南彜族統治集團在雲南近代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民國至新中國成立期間,雲南彜族歷史上有幾件值得紀念的大事:壹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中央整編軍隊,地方軍和中央軍統壹抗日。雲南軍整編後,定名為“國民革命軍第60軍”,軍長為鹿晗,統率3師6旅12團,4萬余人。他們是抗日戰爭史上“臺兒莊戰役”中著名的勇士。60軍由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將軍指揮,被日軍稱為“南滿軍”。日本報紙承認,這是“自與中國軍隊的九壹八戰爭以來,雲南軍隊遭遇的最猛烈的沖鋒,實在罕見。”60軍出征觀戰後不久,龍雲著手組建第二支出軍,番號為“58軍”。孫渡任軍長,下轄三個師,於7月24日出發前往抗日前線,1938。接著,國民政府將第60軍183師和第58軍12師擴大為“新三軍”,由張沖任軍長。這樣,他們在抗日戰爭期間,雲南軍分為三個軍,派出20多萬兵力(其中60%是彜族),傷亡65438+萬人。二是紅軍長征過雲南時,蔣介石命令龍雲調集滇軍攔截消滅,而龍雲主張自由獨立,對紅軍不攔截不追擊。但從表面上看,為了應付蔣介石,他不得不采取假攔截、假追擊的方法。而且通過紅軍地下黨的聯系,龍雲特別贈送了紅軍的雲南軍用地圖,以及宣威火腿、普洱茶、雲南白藥、三七等土特產。自始至終,他們的正規軍從未與紅軍有過直接接觸,以便紅軍盡快走出雲南。為此,蔣介石派殺手到昆明刺殺龍雲。龍雲雖然逃過壹劫,卻付出了壹只眼睛的代價。三、龍雲、鹿晗主政雲南時期(1912-1949),外國傳教士在雲南最為活躍,是當時非常著名的傳教路線。舉世聞名的“石門坎”當時被稱為“中國的耶路撒冷”,就在龍雲的故鄉昭通和貴州的交界處。彜族六大家族之壹的龍體瑤也曾就讀於石門坎的宗教學校。同時,龍運與外國傳教士攜手,為雲南的教育、經濟、交通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如開通了“滇緬公路”。

8月1945日日本投降,8月21日鹿晗(易)率第壹軍轉赴越南投降,蔣介石趁機解決雲南問題。9月30日,昆明防務司令杜率滇軍主力赴越接受日軍投降。昆明兵力空虛,他部署第五軍(軍長邱清泉)發動兵變。10年6月2日,在昆明解除滇軍武裝,發起“驅龍事件”。3日下令將龍雲撤職,調任“軍事參議院議長”(空銜)。4日上午,龍雲被困在省政府所在地。6日被挾持到重慶,10日被授予抗戰勝利勛章,15日成為軍委軍事參議院主席,類似軟禁。此後,他失去了對雲南的控制,在重慶,他加強了與民主黨派的聯系。65438+二月初,龍雲暗中策動在重慶開會的滇軍將領,要求他們抵制滇軍向東北轉移作戰,保存實力,等待時機。

在* * *黨領導的革命鬥爭中,彜族人民積極投身革命,為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犧牲。

解放後,彜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建設和保衛祖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在20世紀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戰爭和70年代的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許多彜族人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特別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彜族人民意氣風發,鬥誌昂揚,建設自己的家園,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彜族地區的社會面貌日新月異。

1956以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部分彜族地區進行了民主改革。夷奴上層貴族不甘失敗,打響了反對民主改革的第壹槍。中國人民解放軍被迫反擊。經過兩年10個月的激戰,俘虜、瓦解、擊斃叛軍6065438人,投降叛軍70658人。

解放以來,中國* * *生產黨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各民族平等、團結、繁榮的理念和憲法的規定,在彜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相應的自治區政府。截止1990年底,四川南部、雲南、貴州西部、廣西北部邊境地區共有2個彜族自治州、8個自治縣或1自治縣、11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