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的人情是獨壹無二的,在開始流行說“鐘”的時候,就算是河南人也很難分辨出不是外地人獨有的。全國方言那麽多,壹個字就能說明壹個地方的歷史變遷,壹個字就代表壹個地方的方言文化。只有河南話裏的‘中’字,全世界都幾乎找不到。如今,‘中’已經成為河南人的口語,但很少有人知道‘中’字曾經承載的厚重歷史、文化積澱、驕傲與失落。"
2.“青龍節”
農歷二月初二,民間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俗稱“青龍節”。這壹天,鄭州的農民要休息壹天,不準挑水,不準破土。女人不做針線活,怕用刀劃破龍身。太陽出來之前,農民用草木灰撒在糧庫周圍,中間是小麥、大豆、花生和芝麻。他們嘴裏念叨著“大儲滿,小儲流”,祈求當年豐收增產。他們還雙手捧著瓦片,壹邊碰撞壹邊念叨:“瓦片,瓦片,蠍子,蜻蜓沒有爪子”,祈求神靈保佑讓蠍子和蜻蜓。午餐都是吃面,叫龍須面,祈福富貴健康。
3.鄭州方言
鄭州方言屬於中原官話鄭愷方言,是生活在城市的大多數人中間流行的壹種地方方言。鄭州方言有壹些差異,大致可以分為新派和舊派。舊派分尖團,口語中華二和U話音較多,新派不分尖團。華二音接近京音,U話音明顯減弱。老校主要分布在原城關所在的管城區,新校主要分布在金水、中原、二七區。
4.鄭州人的主食主要是面食,面食主要是白面粉(也就是小麥粉)。
粗糧面只是作為營養搭配和口味調節,需求量很小。常見的面食有饅頭(饅頭)、菜饅頭(也叫菜蟒或菜龍)、油卷、包子、包子、油餅、菜盒、燒餅、油條、炒菜角等。鄭州人特別喜歡吃面。面條有很多種,比如湯面、撈面、榨面、拉面、炒面、牛羊肉燴面面等等。鄭州的副食菜品主要有五類:葷菜、蔬菜、食用菌、豆制品、雞蛋。
5.黃帝故裏的祭祖儀式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新鄭市都會舉行祭祀黃帝故裏祖先的儀式。《春秋戰國竹書誌》和漢代《史記》中,都有三月三日去新鄭巨慈山(俗稱“石祖山”)祭拜黃帝的記載。2008年6月7日,新鄭黃帝拜祖大典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鄭州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黃帝故裏祭祖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