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據說清明節的起源始於古代帝王“祭墓”的儀式,後來人們紛紛效仿,在這壹天祭祖掃墓,這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固定習俗。
3.閩南僑鄉非常重視清明節。生活在國外的華僑必須為清明節、7月30日和除夕這三個家鄉的重要節日匯款回家,以準備節日所需的費用。在家裏準備壹個豐盛的五味宴碗,用來祭奠祖先的神靈、烹飪大師、粉底大師等。菜品中,必有“潤餅菜”所需的各種食材。中午在我們自己的大廳舉行祭祖儀式。像往常壹樣,燒香點蠟燭,燒金子,放炮。儀式結束後,盤子被移走,壹家人壹起吃飯。主要食譜是“濕潤的蛋糕菜肴”。各種菜倒入鍋中,混合加熱,然後攤薄煎餅,淋上辣醬,加入滸苔、花生粉和菜。然後,雙手捧著壹卷,慢慢咀嚼,別有壹番風味。
4.吃完“潤餅菜”,除了老弱病殘和嬰兒,全家壹起參加掃墓。家家戶戶都準備了水果、香、金紙、蠟燭、鞭炮和壹大堆五色紙錢,此外還有粉條紅顏料。原來用的是紅漆,因為原料難取,現在用紅漆代替。同時,帶著刷子,全家人去了墓地。
5.到了墓地,先鋤掉墓地周圍的雜草,清理墳墓。於是壹家人各自開始了工作。有人用紅筆在墓石上畫上祖先的名字,有人焚香點燃蠟燭,並在上面放上水果,而孩子們則喜歡在墓前獻上紙錢。所謂紙幣,就是用薄薄的光面紙剪成四寸寬、六寸長左右的書頁,再用波紋鋼鑿在中間鑿出三四行波紋曲線。孩子們壹個個壓在墳頭上,五顏六色的紙錢讓人從遠處看就像盛開的鮮花,讓平時荒涼的墓地頓時紅彤彤綠的,增添了壹片絢爛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