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古代如何慶祝中秋節

古代如何慶祝中秋節

古代如何慶祝中秋節

古代怎麽過中秋節?壹年壹度的中秋節在中國壹直是壹個值得慶祝的節日。現在,人們可能還記得中秋晚會,但當時古人沒有這個節目。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了解壹下古代是怎麽過中秋節的。

古代如何過中秋節1 1,北宋

中秋節前,大大小小的酒樓重新裝修店面,用綢緞搭建五顏六色的樓房,挑好醉酒旗,開始賣新酒。人們來飯店喝酒,到了中秋節下午,酒就賣光了,飯店就把酒旗拉了下來。此時螃蟹剛上市,有石榴、墨魚、梨、棗、板栗、葡萄、染橙等鮮果。在中秋節晚上,富裕的家庭在裝飾精美的亭子裏賞月,而普通人則奔向餐館占好位子。樂聲在四周嗡嗡作響,皇宮附近的居民在夜晚仍能聽到遠處笙的聲音,就像雲朵壹樣。在尋常人家的大街小巷,孩子們通宵玩耍,熱鬧的夜市開到天亮。

——譯自南宋·元·《東京夢華錄》。

2.南宋

中秋之夜,宮內有桂閣、邱慧殿、碧岑等賞月園,由皇帝臨時安排。直到深夜,宮裏的音樂飄到了宮外。禦街上的羊毛店、炒蜜店、香店紛紛擺貨,力求不止更好。還有壹種說法,叫“吸睛”。燈光和蠟燭都很亮,直到黎明才停止。這壹夜,浙江還有放“小紅”羊皮小水燈的習俗。成百上千的小水燈漂浮在水面上,像星星壹樣腐爛,非常壯觀。有人說這是為了迎合申江的喜好,而不僅僅是為了好看。

——譯自吳《南宋夢》。

8月15日中秋節,也就是秋季第三個月剛過壹半,被稱為“中秋節”。中秋之夜,月色比平時明亮,也叫“月光”。是金風涼,玉露涼,桂花香飄,銀蟾滿。太子孫的兒子,家財萬貫,房間巨大,都登上高樓,靠欄桿賞月;或聚在寬闊的平臺上,山珍海味,仙樂飄飄,飲酒歡唱,通宵達旦。而普通人也來小平臺安排家庭聚餐,和孩子團聚,以求過個好節。即使是非常貧窮的人,也寧願當掉自己的衣服去換酒,也不願浪費時間去尋歡作樂。那天晚上,天街的市場壹直開到天亮,玩月亮的遊客通宵達旦。反正這個晚上北京沒有宵禁。

臨安的風俗很奢華,每天都少不了吃喝玩樂。西邊有美麗的西湖,東邊有壯觀的河潮,都是最好的景觀。每年八月,潮水都比平時大很多。北京人從11號就開始觀潮了。16、18日,全城出動,車馬紛紛。18號是最紅火的壹天,20號以後人就少了。18日是因為元帥外出鍛煉水軍,從廟頭到六和塔,附近人家的樓房都被高官貴族租去觀潮。

——譯自南宋周覓的《武林舊事》。

3.明朝

八月十五,節日用的水果餅是圓形的,瓜要切成散落的花瓣,就像荷花壹樣。紙店賣月光紙,畫著月亮的形狀,月光照在坐在蓮花寶座上的菩薩身上。花枝下有明月桂堂,玉兔立,持石杵搗藥。月光紙小至三寸,大至壹尺。它制作精美,有彩色的金色墻壁。在家裏,月光等級是按照月亮出來的方向設置的。人們拜月,焚燒月光紙,然後取出供品,分發給每個家庭成員。親戚們也會互贈月餅和水果。大月餅直徑有兩英尺。如果妻子回娘家,她必須在這壹天回婆家,因為這壹天是團圓節。

——翻譯董和俞懿正的《帝都風光簡介》。

古代如何過中秋節2除了唐代拜月中秋節的習俗外,宋代還有壹種更別致的活動“玩月”。那時候皇室會舉辦“中秋晚會”,百姓不會早早休息,連孩子都不肯睡。宋朝對中秋節最大的貢獻就是賦予了中秋節“團圓”的內涵。

“月餅”壹詞始於南宋,明代中秋節時流行送月餅。到了清代,中秋節“送月餅”更加流行,影響了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

北宋時,中秋節有“團圓”和“願人長壽,千裏美”的內涵。到了宋代,“中秋”的概念形成並深入人心。“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在南宋吳的《梁璐夢》中。這本書描述了南宋時期的節日習俗。《中秋節》卷四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三秋的這壹天正好是半月,所以叫‘中秋’。這本書的序言是吳在中秋節寫的。

到了宋代,除了繼承唐代婦女中秋節的習俗外,還有壹項更為別致的活動“玩月”。北宋孟元老寫的《東京夢裏的中秋》中說:“中秋之夜,貴家妝臺,民爭酒樓戲月。”那時候皇室會舉辦中秋晚會,附近的居民半夜都能聽到後宮傳來的音樂。這就叫“絲絲滿噪,內院附近的居民,夜裏都能聽到笙的聲音,就像在雲外壹樣。”民間也不會早睡,連小孩子都不會睡。“孩子們晚上玩。至於夜市,至於熟悉。”

南宋時期,“戲月”熱鬧多於瘋狂。吳曾詳細記述臨安中秋之夜:“此際,金風沁人心脾,玉露清涼,桂花飄香,銀蟾滿盈,皇孫富貴,皆登危樓,戲於軒中,或開廣閣,宴席羅列,豎琴鏗鏘,酒歌歡唱,以使夕樂。”哪怕是帶涼席的房子,也是壹個小平臺,安排家庭聚餐,組織孩子過節打賞。窮街陋巷的窮人雖然窮,卻舍不得浪費時間。這壹夜,街上賣買直到五鼓,月上遊玩的遊客在城裏跳舞到深夜。“這段話不需要翻譯,相信讀者也能體會到當時中秋節的熱鬧氣氛。南宋的中秋之夜可謂是“歡樂之夜”。當時負責北京治安的“吳金”(相當於警察)並不參與,夜行禁令幹脆取消了。

這種宋代“玩月”的時尚,也被稱為“賞月”。其實“戲月”這個詞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在唐趙露的《唐逸史》中,提到唐玄宗李隆基玩過月亮。當時,壹個名叫羅的道士被召進京,在中秋節晚上“在宮裏玩月亮”。

宋朝對中秋節最大的貢獻就是賦予了中秋節“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其起源應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中把對中秋的理解詮釋得淋漓盡致——“明月幾時有?向天要酒。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壹年?”中秋月夜,蘇大才子清醒,借酒消愁對遠房兄弟蘇轍——“人有悲歡,月有陰晴。這件事很難完成。但願人長久,千裏皆美。”從此,“祝人長久,千裏* * *美”成了每個中國人在中秋節最美好的願景!

“月餅”壹詞始於南宋,當時“小餅似嚼月,內有酥,外有酥”。晚餐是中國節日永恒的主題之壹。就像端午節的“吃粽子”和元宵節的“吃湯圓”壹樣,“吃月餅”是中秋節的習俗。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何時,眾說紛紜。

民間說法始於初唐。李靖將軍征服匈奴,於8月15日凱旋而歸。當時,壹位商業吐蕃人向唐朝皇帝贈送糕點。唐高祖李淵(談論唐太宗和李世民)心情很好,對著月亮脫口而出:“應該請胡兵來蛤蟆”。胡餅是圓的,代表圓滿;蟾蜍指的是月亮。李淵把胡餅分給大臣們,從那以後,中秋節吃胡餅就成了壹種習俗。當楊貴妃成為李隆基的皇帝時,她將胡餅改名為“月餅”。顯然,這種說法並不靠譜。唐朝連“中秋節”都沒有。怎麽會有月餅呢?但唐朝有可能在八月十五有“吃餅”的習慣。日本高僧任遠曾在《唐朝求法記》中記載,8月15日“寺中設飯,餅食”。另壹位學者引用《羅鐘見聞錄》說,8月15日,唐僖宗的李習安在曲江設宴,給新進士送去了“餅”。但是蛋糕是送月餅的嗎?我還不知道。

目前比較靠譜的說法是,北宋中秋就有吃月餅的習俗,但不能確定是否具有普遍性。蘇東坡的詩《遠離而誠》中有“小餅似嚼月,內有酥糯”之說。北宋雖有八月十五吃月餅的習俗,但當時不叫“月餅”,叫“金餅”。當時的文人蘇舜卿在《中秋月圓和解》詩中說“銀池壹夜白,金餅隔林。”

“月餅”壹詞是南宋時期才出現的。"月餅"壹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吳的《錄》中的"吃齋"壹文和的《武林外傳》中的"蒸食"壹文。但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月餅似乎並不是只在8月15日才吃的特殊節日食品,而是壹種時時刻刻都有的日常食品——但在中秋節吃,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中秋節吃月餅在元代變得更加“精致”。元末,陶在元氏縣的宗海山(公元1309)記下了中秋節。中秋節那天晚上,元武宗和他的妃子們在皇家太姥池裏劃船,並舉行了壹次宴會。提供的食物相當豐富:“推薦小鴨翅胸,秋風入鯰魚,飲元霜酒,吐樂師羊肉”。這裏的“渡邊壹樹音樂家小羊”是“吃月餅”的意思。到了明朝,“吃月餅”已經成為中秋節的固定習俗。除了“月餅”之名,中秋節吃的餅也被稱為“團圓餅”和“團圓餅”,這在鄭德的“建昌府誌”中有所記載。“中秋節要上樓玩月亮,用西瓜和團餅,也取滿月之意。”

到了明代,中國古人過中秋有了新氣象。現代人慶祝中秋節不可或缺的“月餅”在明代開始流行。崇禎《嘉興縣誌》說,“十五為中秋,制餅為月牙形,曰‘月餅’,有遺者取團圓之意”;田明汝城《西遊記》也有同樣的說法,“中秋民間以月餅為遺,取團圓之意。”不僅南方人喜歡在中秋節送月餅,北方人也喜歡。嘉靖《魏縣誌》記載“中秋置酒戲月,食之為月餅。”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就出現了“走月”的活動。作者的家鄉蘇北有壹個“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元末朱元璋起義時,約定“殺韃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權。元朝時,蒙古人嚴格控制民間集會,於是朱元璋利用8月15日“走月”的習俗,在月餅中發出約定起義時間的紙條,從而完成了起義的總動員,“送月餅”的習俗在明代廣泛流行。當然,還有壹種說法是,送月餅“殺韃子”是吳王張士誠的主意。到了清代,中秋節“送月餅”更加流行,影響了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