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菜譜 - 及之而知之文言文

及之而知之文言文

1. 明知不可為之而為知文言文怎麽寫

知其不可而為之

出處:

《論語·憲問》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註釋 (1)石門:地名。魯國都城的外門。 (2)晨門:早上看守城門的人。

譯文 子路夜裏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裏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裏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評析 “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壹點鍥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許多事情都是經過艱苦努力和奮鬥而得來的。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執著精神。從這位看門人的話中,我們也可以見出當時普通人對孔子的評論。

2. 求《及之而後知》的原文以及譯文

魏源《默觚·學篇二》

原文:

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烏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嶽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壹足;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之壹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壹啜。(選自魏源《默觚·學篇二》)

譯文:

接觸了實際然後才知道真相,實地做了然後才知道困難,哪有不實踐就能夠知道的呢?翻閱五嶽的地圖,以為了解山了,實際不如打柴的人上山走壹步;談論大海的廣闊,以為懂得海了,實際不如做海上的商人在海上望壹眼;通曉各種佳肴的菜譜,以為知道美味了,實際不如廚師嘗壹口。

註釋:

及:接觸。

履:實地。

艱:艱難。

烏有:哪有。

披:翻閱。

五嶽(Five Famous Mountains),又作五嶽,是五大名山的總稱。在我國壹般指北嶽恒山(位於山西)、西嶽華山(位於陜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東嶽泰山(位於山東)和南嶽衡山(位於湖南)。

壹足:走壹步。

滄溟:滄海。

估客:此指來往於海上的商人。

疏八珍之譜:通曉各種佳肴的菜譜。

庖丁:廚師。

壹啜(chuò):嘗壹口。

3. 求《及之而後知》翻譯

周厲王暴虐無道,國都裏的人都指責他的過失。

邵公告訴厲王說:“百姓忍受不了妳的政令啦!”厲王大怒,找來個衛國的巫師,讓他去監察指責他過失的人,只要他告發誰指責,就殺掉誰。國都裏的人再也沒有人敢說話,熟人在路上相遇只能用眼色示意。

厲王很得意,告訴邵公說:“我能制止人們對我的指責了,他們竟然不敢再講話了。”邵公回答說:“這只是堵住了百姓的嘴,堵百姓的嘴,比堵江河還危險。

江河堵塞了就會決口,傷害的人壹定很多,堵百姓的嘴的危害也像這樣。因此治理江河的人要排除雍塞使水暢流,治理百姓的人要開導他們叫他們講話。

所以天子管理國政,先讓公卿直到列士們獻詩,樂官太師獻納樂曲,外史獻納史書,少師進獻箴言,瞍者朗誦公卿列士所獻的詩,蒙者朗讀箴諫的話,所有百官分別諫諍,平民百姓把他們的意見輾轉上達,左右近臣知無不言,宗室姻親補過察偏,樂官太師和史官對王教誨,年老有德行的人對王勸戒,然後由天子親自斟酌裁決,因此政事絕行起來才不致違背情理。百姓有嘴,就像大地上有山河壹樣;資財器物從這裏產生出來;又像大地上有平原窪地平川沃野壹樣,衣服糧食都從這裏產生出來。

百姓發表的意見,是成功和敗亡的起點,推行善政防範敗亡,才正是增加財富、器物、衣物、糧食的辦法。百姓在心裏思慮用嘴講出來,成熟之後就要表現出來,怎麽能堵得住呢?倘要堵住他們的嘴,能堵多長時間呢?”厲王不采納他的勸告,於是國都裏的人沒有誰再敢講話,過了三年,人們便把厲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4. 關於《論語八則》等文言文虛詞的問題

1.而表示承接,意思近似於然後(註意不表並列,網上有很多人說錯了該句應譯為學習然後經常溫習)2.之是代詞,而表修飾,默默地3.而表轉折,也有的解釋為承接順承,應該兩個都可以,前面的翻譯比較通,後面的好像更專業壹點4.之是代詞5.承接6.的7.到、往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下面是而、之的常見用法,供樓主參考(樓主問的最後壹個之不是虛詞用法,所以下面虛詞之不含該用法)而代詞:第二人稱,相當於爾,翻譯成妳.《種樹郭橐駝傳》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連詞:表並列,蟹六跪而二螯《勸學》表順承,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表遞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表修飾,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歸去來兮辭》表因果,表惡其賢而不能用《赤壁之戰》表假設,諸君而有意,惟予馬首是瞻《馮婉貞》表轉折,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遊褒禪山記》表目的,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之(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帶人多時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做主語.例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例如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例如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3)活用與第壹人稱或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我”“妳”)例如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例如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1)結構助詞,定語的標誌.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時可不譯.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2)結構助詞,補語的標誌.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例如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3)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略去.)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4)結構助詞.當謂語動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壹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例如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5)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例如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例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毛遂自薦》)(6)用在表示時間的分句中作狀語,常與“也”字呼應,相當於(“……的時候”.)例如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

5. 古文中,“而”與“之”的用法

而 (壹)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壹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

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

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妳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妳"。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誌》)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壹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壹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禦(《柳毅傳》) 壹、“之”字作動詞用 譯為,到……去;往;到。

構成這壹要件的主要要素是:人名或人稱代詞(有時省略)+之+地名或表示地方的名詞 例句: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司馬遷《史記?項藉列傳?鴻門宴》) 二、譯為“向”。

例:然後驅而之善。 三、作助詞:分以下幾種情況: 1.用於主謂之間,使原來的主謂結構變成壹個偏正結構,作句中的主語、賓語或表示時間的短語等,有時也作復合句中的壹個分句。

例句: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列子?湯問?愚公移山》) 2.結構助詞“的”,這是最常見常用的意義和用法。

名詞(或形容詞)+之+名詞。 例句: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韓非子?難壹》) 3. (1)起湊足音節作用。

無實義,可不譯。 例句: 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資治通鑒》) (2)用在人名之間。

無實義,可不譯。 例句:燭之武言曰(《燭之武退秦師》) 定語後置的標誌。

無實義,可不譯。 在中心詞和後置定語之間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構成“中心詞+之+定語+者”(“者”有時省略)的格式。

這時,它的定語是“動詞和以動詞為中心的詞組;或是“形容詞”。

6. 文言文中“之”和“而”表達那些意思

1.做代詞:

①壹般:第三人稱的人、事、物

②特殊:

(1)第壹人稱:君將哀而生之乎

(2)指示代詞:表復指,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故為之說

2.做助詞:

(1)結構助詞:相當於“的”。

(2)語氣助詞:調節音節,無意義。久之,蛇竟死/公將鼓之/公將馳之/填然鼓之

(3)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雖我之死/人之立誌/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4)提賓句的標誌:何陋之有/今子是之不察

3.做動詞:到、往。子將安之

1.做介詞:給、對、向

不足為外人道也/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

2.做動詞

(1)做、成為

(2)表判斷“是”具為壹體/中軒敞者為艙

3.表疑問的語氣詞:何哭為

1、而

(1)連詞

1>;表並列 今譯為:而且、又。 例釋: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 註:並列關系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後語意不發生變化。

2>;表修飾 今譯為:著、地。 例釋: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逍遙遊》

3>;表順承 今譯為:就、才。 例釋: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

4>;表假設 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5>;表轉折 今譯為:卻、但。 例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

6>;表因果 今譯為:因而、所以。例釋: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勸學》

7>;表方位 今譯為:以 例釋:①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 《問說》

② 由孔子而來,至今百有余歲《孟子》

(2)音節助詞 不譯 例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3)語氣詞 用在句尾 今譯為:啊、吧 例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左傳·宣公四年》

(4)比況詞 今譯為:如、像、似 例釋: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

(5)代詞

1>;第二人稱 今譯為:妳(們)、妳(們)的 例釋:①呂後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史記·高祖本紀》

② 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近指 今譯為:此、這樣 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6)通“能” 今譯為:能夠、才能

例釋:①行柔而剛,用弱而強 《淮南子·原道訓》

②故夫知效壹官,行比壹鄉,德合壹君而征壹國者,其自視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7. 文言文中有關"之"和"而"的用法

代詞 人稱代詞 代人:他(們) 吾從而師之

代人:我 君將哀而生之乎

代物:它(們) 拔斂撞而破之

代事:這件事 而死固付之度外

指示代詞 近指:這(樣、種、類) 士大夫之族

遠指:那(麽、樣) 未若復吾賦之不幸之甚也

助詞 定語的標誌:的 今者有小人之言

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悲夫古書之不存

賓語前置的標誌:不譯 夫子之謂也

調節音節,舒緩語氣:不譯 悵恨久之

動詞 往,至……去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連詞 表並列:又,或不譯 余因笑而不信也

表遞進:並且,而且 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表承接:就、才、然後 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

表轉折:但是、卻 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表假設:如果、假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表修飾:著、地、來或不譯 則又超急而躍

代詞 妳、妳的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動詞 如,好象 軍驚而壞都舍

8. 文言文中“之”與“而”的常用方法,及特征

.而(壹)用作連詞1.表示並列關系。

壹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2.表示遞進關系。

可譯為"並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勸學》)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4.表示轉折關系。

可譯為"但是""卻"。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5.表示假設關系。

可譯為"如果""假如"。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

(《馮婉貞》)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7.表示因果關系,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8.表示目的關系,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妳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妳"。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誌》)(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而後才,方才。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壹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壹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禦(《柳毅傳》)補充:而作連詞。表承接時,前後要有兩個動作或兩種情況。

壹般情況下,“而”字前後都是動詞。例如:1、登高而招。

先登高,後招手。所以,而表承接關系。

2、買五人之脰而函之。先買人頭,再裝進盒子裏。

3、壹夫作難而七廟隳。先作難,後七廟隳。

如果“而”字前面沒有動詞,後面是動詞,那麽這個“而”表示修飾關系。也就是說,“而”字前面的內容是修飾後面的動作的。

例如:1、吾嘗終日而思矣。而後有動詞“思”,前面是“終日”,不是動詞,那麽而表修飾關系。

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摶:附著、利用,介詞,摶扶搖,介詞結構,作狀語,修飾“上”。

特殊的情況是,而字前後都是動詞,但是,這兩個動作同時發生,那麽,這時候,“而”看做表示修飾關系。例如:棄甲曳兵而走。

曳和走是兩個同時發生的動作,拖著兵器逃跑。“而”表修飾關系。

側目而視,斜著眼睛看,看的時候,眼睛壹直斜著,而表修飾。轉身而視,轉過身來,才能看得到。

轉身與視這兩個動作有先後關系,不是同時發生。所以,而表承接關系。

.之(壹)代詞。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

有時靈活運用於第壹人稱或第二人稱。①太後盛氣而揖之。

(《觸龍說趙太後》)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

(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妳)(《與妻書》)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壹個“之”,這樣。

後壹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③之二蟲又何知。

(《逍遙遊》)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

(《勾踐滅吳》)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燭之武退秦師》)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誌行之少恥也。

(《勾踐滅吳》)④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