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早些年,茶館裏也有這種蒸籠出售。食客們喝著濃濃的磚茶或奶茶,配著各種糕點,吃著剛從蒸籠裏出來的蒸點心。因其邊緣略皺,故稱“微美”,意為“邊微美”。因為是茶館裏的“手賣”,所以也叫“手賣”。
後來通過晉商傳到北京、天津等地,被稱為“壹點麥子”,在北京很有名。當時在北京城前門壹帶,賣壹點麥子的飯館門前掛的招牌上,經常標著“歸化城是壹點麥子”的字樣。後來經過改良和演變,流傳到南方,改為“賣”。
14世紀朝鮮《樸通氏》記載“素酸餡為小麥少許”,其註:“小麥粉制成薄片,裹於肉中,蒸熟,配湯食用。用方言來說,叫小麥......以面粉為皮,肉為餡,頂為蕊。”
《李翠蓮清平山堂物語》:“若烹食難,吾切三湯二片。”卞氏,餃子。《嘉定縣誌續》:“紗帽以面粉為面,邊薄底厚,實為肉制,蒸熟即食時最佳。因形似紗帽而得名。”按“紗帽”是對“賣壹點”的誤解
《儒林外史》第十回:“桌上有兩盤點心——壹盤豬心,壹盤鵝油白糖蒸餃。”傅崇舉的《成都概覽》。成都的美食和菜譜:“各種燒燒燒,大肉燒燒,地菜燒燒,凍菜燒燒,羊肉燒燒,雞皮燒燒,金鉤燒燒,素蒸餃,芝麻蒸餃,梅子蒸餃,荷花蒸餃。”《隨園通誌稿》中有這樣壹段記載,完成於1937:“不過,在房間裏賣壹個是美食的特色,因為茶鋪自己賣。俗話說‘附帶’就是取,所以叫賣。並歸化為蒸餃,從此遠近聞名。其他縣或鎮也有模仿者。而且味道略遜。”
如今,小美人已經成為壹種美味的主食,所以俗稱“蒸餃”。雖然“燒麥”二字仍在使用,“燒麥”、“蒸餃”等名稱也已出現,但在內蒙古西部,至今仍有不少店牌上使用“小美人”二字。